揭秘《火紅的年代》幕後故事 康泰遺憾錯失趙四海 孫永平施計救于洋

如今,只要大家一說起《火紅的年代》這部電影,我的眼前,就會立刻浮現出於洋的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以及他的那張如鋼鐵一般堅毅的臉龐。

還有他在片中的那一大段慷慨激昂的獨白,我想,也一定深深地印刻在了無數影迷的心中了吧?

是的,僅憑這段獨白,于洋就足以能夠在1974年的中國大銀幕上,直接“封神”,成為“最佳男演員”的不二人選了。

1974年春節,《火紅的年代》上映後,曾引起過極大的轟動。

這其中當然有當時的故事片太過稀少的緣故。但也與影片所傳遞的正能量,以及它所表達的“自力更生”的主題,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有着很大的關係。當然,于洋那充滿激情的表演,也是大家所喜愛這部電影的重要原因。

時隔50年,仍有無數影迷,對它津津樂道。回憶起這部影片的經典橋段,那也是滔滔不絕。

那麼,大家可知道當年這部電影是如何誕生的?男主角趙四海的扮演者,為何會從康泰,換成了于洋?另外,影片的兩位導演傅超武孫永平,為了拍好這部影片,究竟承擔了怎樣的風險?

今天,且聽雅清,一一揭秘。

一、

1974年春節,一部《火紅的年代》,算是為上影廠,開了個好頭。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當時其他的電影廠,在恢復了故事片的拍攝之後,都紛紛一馬當先地幹了起來,比如長影廠一連拿出了《艷陽天》、《青松嶺》、《戰洪圖》等好幾部影片,北影廠也拍出了《南征北戰》(重拍版)等電影,八一廠也緊隨其後拍出了《閃閃的紅星》這樣的優質作品。

卻唯獨上影廠,似乎顯得行動有些滯後。

這當然與當時上影廠大部分影人,都被集中安排到“五七幹校”勞動鍛煉,有直接的關係。

畢竟在特殊年月,上影廠算是“重災區”,從二三十年代走過來的影人人數,實在是太過了。

但當兄弟廠都紛紛出成績的時候,上影廠當然也不甘落後。

這不早在1972年,上影廠就已經擬定出了一個計劃,那就是拍攝一組表現“工農兵”生活的影片。

他們首先選中了上海兒童藝術劇院創作演出的話劇劇本《鋼鐵洪流》,準備將其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

這個本子的基礎很好,立意也不錯,講述的是鋼鐵工人趙四海,在黨委書記王堅的支持下,堅持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道路,經過種種磨難的考驗,最終煉成了特殊鋼材“爭氣鋼”的故事。

這個劇的主人翁,是名工人,也與當時的銀幕要求,極其吻合。

但是這件事情,交給誰來做,比較穩妥呢?大家一致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孫永平

孫永平,16歲參軍,19歲隨部隊進入上影廠,根紅苗正。他曾在一系列經典老電影中出演過“小字輩”的角色,如《渡江偵察記》中的小馬、《南島風雲》中的小楊、《老兵新傳》中的小東子、《金沙江畔》中的唐小苗等,全都那麼栩栩如生。

但孫永平60年代嘗試做了導演,並顯示出了一定的藝術才華。所以上影廠的領導們經過研究認為,由孫永平擔任編導,一定能夠不負眾望。

那時候講究“開門辦學”,也就是請各行各業的人,直接參与到電影的創作中。《鋼鐵洪流》就是這樣。除了孫永平等一些專業人員之外,他們還請工廠的領導、工人以及冶金方面的專家等人,參與了劇本的討論,最終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鋼鐵洪流》的電影劇本,於1973年的初夏出爐了。

當時觀眾可看的電影實在太少了,於是領導們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在國慶期間,與觀眾見面。

在導演的人選上,上影廠決定由執導過《前來信》、《雞毛飛上天》、《金沙江畔》等電影的傅超武,和孫永平聯合執導。如此一來在藝術性和思想性兩方面,都會更有把握。

創作團隊組建好之後,接下來就是選演員。

但演員的定奪,卻令兩位導演大費周章。

二、

那時候選演員,可不像現在,想用誰就用誰。首先要出身好,其次要沒有“歷史問題”,再其次要演技過關。所以首先就把趙丹給排除掉了,那時他還屬於被“監管”的對象,不許“亂說亂動”呢。

不過我覺得劇中男主角趙四海,還真挺適合趙丹的。

結果,選來選去,他們選中了康泰

康泰是趙丹的學生,各方面條件都很出色,尤其是表演,充滿激情,而且形象也很英俊。傅超武幾乎已經聯想到,康泰用激情飛揚的聲音,朗誦劇中那一大段“獨白”的樣子了。

但還是有人覺得康泰太“文氣”,演知識分子可以,但演“工人”,就有些缺乏“勞動者”的氣質了。

無奈之下,只好另選他人。

傅超武和孫永平陸陸續續跑了很多地方,見了很多演員,但要麼形象不過關,要麼表演沒靈氣。這很令兩人有些沮喪。

有一天,孫永平突然說,要不然咱們請外廠的演員來試試看?

一句話提醒了傅超武,他的腦海中,立刻就閃現出了一個人影。

他就是北影廠的于洋

為什麼會是于洋?

這其中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當然是因為于洋演技好,演啥像啥,而且表演充滿激情。《英雄虎膽》中的曾泰、《水上春秋》中的華小虎、《暴風驟雨》中的肖隊長,演得多好?

另一個原因,便是前不久,傅超武還有在北京見過於洋一面。那時于洋還在接受勞動鍛煉。只見他穿着厚重的棉襖,手握鐵杴幹得十分起勁。一個“戰天鬥地”的勞動者的形象,赫然眼前。

所以傅超武覺得,選擇于洋出演趙四海,一點問題都沒有。

孫永平聽了傅超武的想法後,也非常贊同。而且他跟于洋更熟。兩人還同為山東黃縣的老鄉。他說,如果選擇于洋,這部電影就成功一半了。

但問題是,如何才能請到于洋?

因為于洋當時也處於被“監督”的階段,要選他,第一上影廠不一定能同意,第二北影廠也不一定會放人。

孫永平對傅超武說,你不用急,我來想辦法。

他所想到的辦法就是“眾擎易舉”。

孫永平來到了北京,但他沒有直接去找于洋,而是先找了自己相熟的兩位導演謝鐵驪錢江

為什麼孫永平會先找這兩個人呢?因為他們倆,當時拍出了一系列出色的“樣板戲電影”,正是電影廠的“紅人”,說出話來,很有分量。

孫永平從兩位導演處,得知了于洋最近的情況。原來這時的于洋,因為在勞動中表現比較好,所以還升了“官”,負責幹校的後勤工作。孫永平心想,這不正好嗎?剛好給自己借人,提供了理由。

孫永平希望自己到北影廠領導那裡去借人的時候,謝鐵驪和錢江都能夠在場,有人助陣,他的心裡就更有底。

大家別看孫永平在電影里,通常扮演一些“乳臭未乾”的“小戰士”,但真要辦起事兒來,他卻顯得格外老練和沉穩。

果然孫永平去北影廠借人的時候,謝鐵驪和錢江也都在。他向領導說出了自己想借于洋的請求,並着重強調“《鋼鐵洪流》這部電影,上級非常重視,選了好些演員,都認為只有于洋最合適,這也算是政治任務。”

北影廠的領導原本並不想借,但聽孫永平這麼說,也無話可講,便徵求謝鐵驪和錢江兩位導演“你們看怎麼樣呀?”謝鐵驪和錢江都異口同聲地稱這是好事情,電影拍好了,北影廠的臉上也有光。

領導這才勉強同意。

孫永平拿到“借調函”,又馬不停蹄地趕到于洋家,這次見到了于洋的妻子楊靜,但沒見到于洋。他就對楊靜說“趕快通知于洋,馬上趕往上海,越快越好,以免夜長夢多”。

於是沒幾天,于洋就風塵僕僕地從北京趕到了上海。

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就算于洋已經出現在了攝製組,可是能否讓他演趙四海,卻依然存在不同意見。

有的領導,還在不斷地向傅超武和孫永平推薦演員。

這讓于洋備受打擊。但他心裡,對自己專業,還是充滿了信心。他心想,一切還是在“戲”上見吧。

所以來到上海沒多久,他就提出進入工廠體驗生活。他用了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和鋼鐵廠的工人兄弟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感受到了鍊鋼爐旁,那熱火朝天的幹勁。沒過多久,他不僅熟悉了各工種,而且從內到外,都有了一種脫胎換骨般的改變。再站到鏡頭前,他的心裡,就更加有底氣了。

這時傅超武和孫永平都覺得,趙四海這個角色,非于洋莫屬了。

但仍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于洋是文藝黑線下的22大明星之一”,不能讓這樣的人繼續“佔領”大銀幕,更不能讓他演一號人物“大英雄”。這時傅超武據理力爭,講出了于洋在北影廠已經被落實政策的實情。後來見還是有人不服氣,孫永平就搬出了一個更大的“人物”來。

當時上海市的領導也很關心《鋼鐵洪流》的拍攝進程。於是孫永平就以“彙報工作”的名義,找到了市裡的領導,對他說“我們的演員已經定了(其實還沒定),就選于洋來演趙四海。”領導一看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兒,哪有不同意的道理,於是就點頭道“于洋很好,他很適合這個角色。”

孫永平要的,就是領導的這句話。

“大人物”都發話了,下面的人還能說什麼?

可有的演員因為沒演成男主角,還是不服氣,於是就採用了當時非常流行的一方法,貼大字報,稱“有的演員,拍過大毒草,現在還不思悔改,妄圖捲土重來。”這無疑是直接向于洋發起了“炮轟”。于洋有些膽戰心驚,就找到孫永平說,要不我還是回去吧。孫永平講,你放心,這事兒我來處理。

他稍一琢磨,便計上心頭。

他轉身就去找了“專管大字報”的人,對他們說:大字報我看了,你們就是針對我的,因為演員是我找的,但最後定奪是上級領導定奪的。你們這是對領導有意見嗎?沒意見的話,最好趕緊把大字報給蓋上。

說完,他人就走了。但第二天,他發現所有的大字報都給蓋上了。把他笑得不行。

孫永平所做的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挽救”了于洋的藝術生命。所以他一生都非常感謝孫永平。

于洋在《紅火的年代》中的表現,大家都有目共睹。尤其是“爐前回憶”那場戲,他演得是那樣的酣暢淋漓。而那長達8分鐘的獨白,更是演繹得聲情並茂,跌宕起伏,時而如涓涓細流,時而又如火山爆發。着實令人讚嘆不已。

記得拍攝這場戲時,許多演員都前來觀摩。很多人最初對於洋是不服氣的。但在現場看過他的表演之後,卻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就連一些曾經對於洋產生過誤會的演員,也悄悄地對於洋伸出大拇指來。

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為了演好這場戲,于洋幾乎使出了自己所有的看家本領。他一整天的時間,都沒吃飯,始終沉浸在人物的情緒里。

而也正是從《火紅的年代》開始,于洋又迎來了自己藝術生命中的“第二個春天”。他又接連主演了《第二個春天》、《萬里征途》等電影,全都是妥妥的男一號。

而男主角定了之後,那剩下的演員班子就好搭了。

上影廠多的是陸續從“五七幹校”返廠的好演員,他們幾乎各個久經沙場,演技精湛,拿起來就能用。於是溫錫瑩扮演廠長白顯舟、高博扮演譚工程師、中叔皇扮演海軍軍官、沙莉扮演趙母、李玲君扮演劉大姐、張雁扮演應家培。

另外,青年演員劉子楓梅兆華洪兆森張金玲等也都有份出演角色,還外請了西影廠的鄭大年,在劇中飾演黨委書記王堅。

這個演出陣容,不可謂不強大。

而也正是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鋼鐵洪流》在改名為《火紅的年代》上映後,才能獲得觀眾們的普遍認可。特別是演到“爐前回憶”那一段時,很多觀眾都情不自禁地眼含熱淚。

三、

那麼時隔50年之後,大家是否依然對影片中的經典橋段記憶猶新呢?

而影片中的主創人員,如今都有怎樣的變化呢?

扮演王堅的鄭大年,他原本是西影廠演員,曾在銀幕上成功塑造過一系列的幹部形象,所以又有“銀幕幹部專業戶”的美譽。拍完《紅火的年代》後,他又在《開山的人》中飾演過周政委。然後做起了副導演,曾參與執導《山道彎彎》等電影。2016年12月6日因病離世,享年83歲。

扮演白顯舟的溫錫瑩,影迷非常喜愛的老戲骨。他在《萬紫千紅總是春》中所扮演的劉根發,在《鄂爾多斯風暴》中所扮演的烏力記,在《年青的一代》中所扮演的林堅,和在《廬山戀》中所扮演的耿峰等角色,都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08年12月14日,溫錫瑩去世,享年88歲。

扮演趙母的沙莉,她是昔日上影廠的又一位碩果累累的老藝術家,我們所熟悉的銀幕角色有《戰鬥的山村》中的陳秀梅、《萬紫千紅總是春》中的蔡桂貞、《年青的一代》中的肖奶奶等,青衣和老旦都能勝任。2009年1月25日她在上海病逝,享年85歲。

扮演譚工程師的高博,演啥像啥的好演員,《林則徐》中的鄺東山、《早春二月》中的陶慕侃、《紅日》中的丁政委、《好事多磨》中的劉政委、《流亡大學》中的古湘平等,全都那麼性格鮮明。他1992年4月16日因病離世,享年74歲。

扮演海軍軍官的中叔皇,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曾在《渡江偵察記》、《長虹號起義》、《地下航線》、《紅日》、《獨立大隊》、《兵臨城下》等影片中,充分展現了自己男性魅力。他後來成為了導演,參與執導了《白蓮花》、《飛來的女婿》、《月亮灣的風波》等電影。

而應家培這個角色呢,被設計成了影片中唯一的反派。他的扮演者是金雞獎影帝獲得者張雁。這位氣質憨厚的老藝術家,戲路之寬令人咂舌。既能將“壞人”演得入木三分,又能將“農民”演得神形兼備。他後來成為北影廠演員,1997年11月4日因病去世,享年79歲。

扮演陳友根的劉子楓,後來又演了《黑炮事件》、《啟明星》、《求求你,表揚我》、《天狗》、《楚漢傳奇》等影視劇。他是第6屆金雞獎影帝稱號的獲得者。2022年5月7日因病離世,享年83歲。

除了以上7位已經去世的老演員之外,目前參演《紅火的年代》仍健在的演員有于洋、婁際成、李玲君、梅兆華、張金玲等。

婁際成在片中扮演的是老田師傅,他是來自上海青藝的演員,擁有豐富的表演經驗。之後又出演《杜十娘》(飾孫富)、《唐明皇》(飾李林甫)、《漢武大帝》(飾劉安)等眾多影視劇,如今90歲。他是著名導演婁燁的父親。

李玲君就是曾在《渡江偵察記》中和孫道臨做搭檔出演劉四姐的那位女演員。她此後以出演母親或奶奶的角色為主。她於90年代息影,如今93歲,近況不詳。

梅兆華原本是來自天津人藝的一位演員,演完《紅火的年代》後沒多久,便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78班。後來還有在《萬里征途》、《顧此失彼》、《大海在呼喚》等電影中出演過角色。

而張金玲呢,當時剛被上影廠選中,準備在《渡江偵察記》(重拍版)中出演劉四姐,所以臨時拉來出現在影片結尾的部分,擔任群眾演員。由此,新舊兩版“劉四姐”也就有了同時出現在一部影片中的機會。張金玲後來成為了紅極一時的大明星,還是“北影三花”之一,和劉曉慶李秀明齊名。如今她也早已息影,73歲的她已成畫家。

大家最難忘的,還是扮演趙四海的于洋吧?他後來成為了導演,所執導的《戴手銬的旅客》、《大海在召喚》等電影,同樣深受影迷的喜愛。如今老爺子94歲,身體很好。難得的是,他的妻子楊靜95歲了,兩人恩愛了大半個世紀,始終不離不棄。

還有執導該影片的兩位導演傅超武和孫永平,也都離世了。但卻把藍光閃過之後》、《白蓮花》等電影,留在了我們的記憶深處。

此刻,當我們再次說起這部《火紅的年代》時,不知大家首先想到的,會是什麼呢?歡迎朋友們,通過留言區,與更多網友,進行互動。我是雅清,再次感謝大家的關注,咱們明天同一時間,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