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鋼的琴》:以夢想為主題,探析影片中敘事的方式及表徵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請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常聽人說左手夢想、右手現實,感嘆的是人選擇的艱難。世人常在其左右之間搖擺不定、顧盼生疑。人擁有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思維,所以會質疑着自己在一瞬間的抉擇,它會成為成功路上助你一臂之力的墊腳石,還是在失敗的途中又一次讓我們心力交瘁的攔路虎?

沒有人知道答案!命運的女神並沒有賜予我們看透世界、洞察未來的第三隻眼。是向左走,能抵達夢想勝利的彼岸,還是向右走,能獲得現實的幸福,我們不得而知,正如影片中的陳桂林也不得而知一樣。

電影的敘事情況

鋼的琴》片種是故事片,樣式是荒誕喜劇,其敘事結構是傳統的戲劇式的敘事,敘述方式是順序。它也跟一般的故事片一樣,呈現出相同的敘事範式:出現問題———解決問題。

陳桂林與妻子離婚,雙方都在爭奪對女兒小元的撫養權,在陳桂林眼中女兒能留下的重要砝碼就是要有一台鋼琴,或是能讓孩子有一個練琴的地方。而此時問題出現了,他所有能讓孩子練琴的去處都失去了,又買不起鋼琴,而孩子有錢的母親又隨時可能以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環境為借口帶走小元,在這樣的情形下,陳桂林必須在短時間內拿出一架鋼琴來。

於是影片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嘗試,借錢買琴、找人盜琴、請人造琴,在這個過程中,劇中人物喜憂參半,經歷着情感的高高低低。生活就是問題重着問題,只要你活着一天,你就必須去解決一個接着一個的問題,這是生活的遊戲規則。

只是在解決的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遇到的事不同、人不同,得到的感悟也不同。因而有相同敘事結構的影片卻能散發出不同的魅力。同是解決問題,但如何解決,解決的過程中會遇到什麼事件,會遇到什麼樣的人物,這就要考驗導演的功力了。

本片中陳桂林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先借錢買琴。在借錢的過程中,他忽悠過跟他一樣下崗在家養豬的屠夫大劉,試探過他的二姐,厚着臉皮追趕過混混胖頭,但都換來了同樣的結局———沒錢,不僅如此,他還“賠了夫人又折兵”地損失了一塊豬肉和20元錢。

陳桂林人性中的善良並沒有因為貧苦而有所改變,當他知道二姐家的難處時,他要借錢的話也憋了回去,哪怕是二姐已經慷慨地說了,“有什麼難處就和姐說”。在找胖頭借錢時,小混混胖頭因與人打牌時出老千而被一群女人追趕,桂林替他解了圍,打發給別人20塊錢,但胖頭沒有領他的情,可桂林並沒有計較那麼多。

因為他明白,自己的這些朋友、親人也跟他一樣因時代的變遷而朝不保夕,他只能讓這些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於是引出了“找人盜琴”這出令人捧腹的鬧劇。一幫醉醺醺的朋友,帶着革命情懷,坐着冷凍車,一路歡歌地跑到學校,這荒誕的一幕註定是要失敗的。

如果是在現實中問題的解決方案就可能到此為止了,但在電影這個人為的想象世界裡,陳桂林具備了一切可以造琴的條件,他本身懂音樂,而退休幹部汪工可以製圖,江湖大哥季哥可以提供場地和材料,他的二姐夫會木工,連他最需要的做琴鍵的人快手,也突然回來開了鎖店。

這就是電影與現實的不同,電影中導演就如神筆馬良,你缺什麼,他就能想着法給你來個巧合,整個偶遇。可這也是最容易出現漏洞的地方,一切的巧合與偶遇都要在它來之前先做個鋪墊,才顯得合情合理。但片中江湖大哥季哥的出現是那麼的突兀,沒有絲毫預兆,好像從天而降一個福星,又提供場地又提供材料,還親手幹了澆築鋼琴外殼這件大事,這有些不合情理,既然是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物,為何前面的敘事中沒有為他鋪陳一些線索呢?

原因可能是:在影片中,季哥這個人物如果在借錢買琴這個環節中出現,以季哥的財力和如此義氣的性格,他不可能不借,可他如果借了,那影片也就進行不下去了,也就沒有後面的造琴了,但在造琴這個環節上,季哥又不得不出現,因為造琴不是用紙糊個模型那麼簡單。為了保證情節的真實,有說服力,導演就必須找一個人來,為桂林提供一個實現他夢想的地方。這個漏洞是影片中無法避免的。

表意、象徵

這部影片在表意和象徵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下面來做一個梳理。

1、00:00:38-00:01:34桂林和妻子站在廠房前,正對鏡頭,沒有什麼肢體動作,只是在口頭上你一句我一句地討論着離婚的問題。作為背景的廠房房頂像鳥翼一樣張開,但在陳桂林一側的房頂已破爛不堪,無法遮風擋雨,而小菊的那一側卻羽翼豐滿;這樣一個中景象徵了桂林處境的窘迫,即使他願意盡他最大的可能把孩子領到藝術的道路上,可他在物質上的匱乏,卻使他再也無力帶着孩子走下去。


2、00:03:48-00:04:22導演利用一個由右到左的移動,展現了陳桂林的工作環境(給喪禮伴奏),主唱淑嫻唱着高亢的俄羅斯民歌《三套車》,但在送葬家屬的要求下換成了《歡樂頌》,這一悲一喜的兩首曲子交叉演繹,奠定了全片的基調,就是悲中帶喜,喜中見悲,悲喜交加的人生常態。

這一段還出現了耍雜技的小孩的特寫鏡頭,從而反映出兩個層次:(1)表面上是東北農村的習俗,在喪禮上有耍雜技的藝人表演。(2)在深層次上卻代表着另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就如同砸向小孩頭上的啤酒瓶,猝不及防,當頭一棒,雖然是把人打懵了,但還是阻擋不了它乾脆地打下去。

這一段的最後,鏡頭不斷向後拉,呈現出一個全景,三個高聳的煙囪下,是祭奠逝者的靈台,幡布上寫着“沉痛悼念母親”。這個場景具有極強的象徵意義,高聳的大煙囪代表着過去那個轟轟烈烈、熱情似火的鋼鐵年代,我們祭奠着、懷念着那個年代,留念它但不得不放手。

全片貫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有着現實的意義。不可否認,改革開放帶給了全國人民物質和生活上的極大提高,可宏觀的敘述往往會遮蔽被歷史遺忘的那一個個鮮活微小的生命,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狀態、他們的理想被社會所遺忘,而《鋼的琴》中,又被導演張猛撿了回來,這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進步。

3、00:32:10-00:32:27陳桂林邀上好友去學校盜琴,沒成想計劃失敗,被人發現了。當陳桂林爬不出學校圍牆的時候,他毅然悲愴地轉身走到被丟棄在操場上的鋼琴旁,此時一個搖鏡頭自上而下,最後定格在陳桂林雪下彈琴的中景上,只見雪花紛紛而下,而陳的四周背景卻全部消失,連抓他的人都不見了,只留下他自我陶醉於琴聲中的模樣。

這一段畫面充滿了浪漫、夢幻的情懷,表面上似乎與這部表現現實主義的電影格格不入,但實質上卻能反映陳當時的心境,他如一個失勢的英雄,忘記了周圍的一切,他只想再為女兒彈一首曲子。他彈的是《致愛麗絲》(是貝多芬當年為他最喜愛的鄰居家的女兒寫的),琴聲中有一種憐惜之情悠然而生,桂林對女兒的愛、對自己生活的無法壓抑的失望,都發泄在了這首曲子里。

4、00:56:39-00:56:36造鋼琴前的聚會,眾人在畫面中唱着《送戰友》,在鏡頭前擺着像英雄雕塑一樣的造型,好像每一個人都找到了當年的自己,眼中泛淚,心中澎湃。難道造一架鋼琴就真的成了他們偉大的夢想?或許只是造琴這件事讓他們又找到了一種集體的歸屬感,這種早已離他們遠去、久違了的感覺。

當年集體主義帶來的強烈認同感,給每一個在那個年代長大的人的心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當這樣的一群人因國企改革而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帶出了集體拋棄在市場的洪流中,任其自生自滅時,這種被“母親”拋棄的痛是常人難以理解的。如今,在造琴的共同目標下,他們又湊到了一起,他們對生活的激情再次被點燃。

5、01:34:51-01:36:35在片尾,鬥牛曲與造鋼琴合二為一,淑嫻穿着舞衣,桂林帶着他的小樂隊坐着火星四濺的運鋼車莊嚴地由遠及近緩緩而來,這堪稱神來之筆。現實與幻境結合,穿着火紅舞衣的淑嫻與一群舞者在破舊的工廠里跳着鬥牛舞,周圍是正在運行的機床和噴火的鋼水,這看似荒誕,但荒誕下卻反襯出:再卑微的人也會像鬥牛的勇士一樣,直面人生,對生活滿懷希望,也會為了親情、友情、愛情而不顧一切。這是人在困難面前爆發出的不可阻擋的求生的力量。激情、夢想都濺落在鋼水裡,肆意地迸發出來。

麥茨曾提過:互看———被看的內容不在一側;單看———一切內容都在被看的一側。前者是一種不純粹的窺視,後者是一種純粹的窺視。在生活中的互看,看雖不是純粹的,裸卻是真正的。而在電影的觀看中,看是純粹的,裸露卻不是真正的。因為任何符號都具有多義性,能指與所指可以一一對應,但所指引出的意義卻可以眾說紛紜。

一部影片中,哪怕是一個鏡頭、一個畫面都蘊涵著導演的巧妙構思,而受眾在觀看時,根據自己興趣的不同,有的觀眾可能注意到了對白,有的注意到了色彩,哪怕是注意到了同樣的東西,也可能會因為自身素養的不同而帶來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釋。這樣一來,電影的裸露便不是真正的裸露。看的樂趣,就在於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家憑着自己的喜好來領悟生活。

結語

《鋼的琴》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意象就是珍惜自己的一切。當自己想放棄自己的夢想時,當自己懶惰無知時,請想想雪地里彈琴的陳桂林為了希望而努力掙扎生活的樣子,如張愛玲筆下美麗而凄涼的手勢,他孤獨而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