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縱觀人間事
編輯/縱觀人間事
前言
1998年,由彼得·威爾導演,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金·凱瑞、勞拉·琳妮、諾亞·艾默里奇主演的黑色喜劇《楚門的世界》在美國上映。
這部電影在上映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最終取得了過億的成績,在好萊塢的總票房榜上,排在了第十二位,還入圍了奧斯卡的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還入圍了金球獎,英國學院獎,歐洲獎。
這部電影在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還蘊含著深厚的社會意義。對《楚門的世界》進行了多重詮釋,文章試圖通過“真人秀”,“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心理需求”等幾個角度對《楚門的世界》進行闡釋。
關於《楚門的世界》
楚門是一位普通的美國男人,但是他的一生很不普通。楚門成長於一個名為桃源島的小城,那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他一出世便進入了虛擬的空間,而他所處的一切,都是由一位名為克里斯托弗的大人物所掌控。
克里斯托弗將桃源島改造成了一個大型的演播室,並在其中播放了一場真實的電視直播。他創造了日出月落,海雨天風,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一手操辦的:
上學,戀愛,父母,工作,婚姻。在這個世界中,每個人都是一個戲精,唯獨楚門沒有,所以就像一場真正的真人秀。
在桃源鎮,楚門的日子就像是一條跑馬場,每天準時去保險公司上班,為妻子買一份雜誌,照顧重病的母親,沉重的房貸和車貸使得他連旅遊都覺得是奢望。
他渴望旅行,探索,併到斐濟去找到他的第一個愛人:施維亞。可是,他心中的牽掛實在是太多了,父親的死讓他對大海產生了恐懼,妻子的嘲笑,好友馬龍,母親的安慰,這讓他在桃源島上的日子變得索然無味起來。
接着就出現了一連串的怪事:一盞探照燈從天而降,廣播里播放的就是他的行蹤,他想去斐濟,但飛機場的飛機票已經賣完,車子也停了;
後來他遇到了死去的爸爸,這讓他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一種錯覺,他害怕了,覺得自己活在了一個虛擬的空間里。
他想要從桃源島逃出去,結果還是一樣,他的媽媽安慰他,他的妻子嘲笑他,他的好朋友馬龍。
但早就打定主意的楚門,卻隱瞞了一切,孤身一人登上了船隻,揚長而去。克里斯托弗竭力想要挽留楚門,但是已經太遲了,因為他已經打開了現實的那扇門。
影片的多維解讀
一部好的影片必定包含着大量的隱喻,從不同的視角去詮釋這些隱喻,就會呈現出各種意義。
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對“真人秀”、“存在主義”、“後現代”的真理觀念對“楚門”以及《楚門的世界》進行了闡釋。
《楚門的世界》,也被稱為《真人SHOW》或《楚門秀》。整部影片都圍繞着對真相的探尋展開。小說中的主角楚門,在一次意外的意外中,走上了一條尋找真理的道路。
最後,他終於克服了自我,克服了所有的謊言,發現了現實的大門,並為他敞開了大門。
影片結束得很突然,但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想象。《楚門的世界》中的每一個角色,都能讓人從中窺見生活的真諦,也能窺見自我。
楚門是個孤兒,當他被收養的時候,這個節目就已經決定了他將會是這個節目的主角。
從此以後,他將不得不住在一個大型的工作室里,他的一舉一動,都將被全球直播,被無數雙眼睛盯着,他已經成了一個名人,卻渾然不覺。
所以,大家都看到了他的降生,看到了他學說話,看到了學校里的孩子,看到了孩子的哭聲和笑容,他一天一天的長大。
但宿命總是背離了原本的軌跡,紛爭總是難免,哪怕是他,也不能免俗。楚門在察覺到這一點後,出於對這一點的好奇與恐懼,楚門便踏上了追尋真理的道路。
最重要的是,別人都是演員,但他不是演員。他可不想再和那些人一起演戲了,所以他已經漸漸偏離了克里斯托弗給他安排好的生活軌跡,“真人秀”的本質也在這個時候慢慢地顯露出來。
整個片子最重要的就是一個“真”字,若是按照克里斯托弗的設定,這不過是一部枯燥乏味的片子,而這一切都是從他的設定中走出來的時候,他的生活才剛剛展開。
就像克里斯托弗說的那樣,“當觀眾看到一部戲劇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厭倦了那些華麗的表演,在他們看來,楚門的世界很虛假;楚門本人卻半點不假,這節目沒有劇本,沒有提場,未必是傑作,但如假包換,是一個人一生的真實記錄。”
一個被設計好的人生,變為了真實的、活生生的人生,楚門尋找真實的過程,就是一個最為真實的故事。
在這近乎天衣無縫的劇情中,楚門察覺到了漏洞,然後努力地想要找到真相,然後一次又一次地想要逃脫。
在楚門面前,有着無數的阻礙,他的逃離,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楚門就是魯迅筆下的鐵屋中的清醒者,他知道自己活在虛構當中,卻無法改變。
法國思想家薩特相信,創造一種自由人的藝術家,對其他觀眾的藝術家來說,其主題只有一個:自由。《楚門的世界》正是體現了人類對自身生存的追尋和對自身價值的追求。
30年以來,楚門都是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裡度過的,而現在,他的想象已經有了漏洞,他就對自己想象的世界產生了質疑。
出於對克里斯托弗的好奇,他逐漸揭開了自己心中的謎團,並不滿足於自己的命運,更不滿足於對自己命運的掌控。
他嚮往着自由自在的人生,於是從猶豫到堅決,最後擺脫了母親、妻子和朋友,甚至連克里斯托弗也擺脫了,終於克服了狂風暴雨,脫離了桃源島的幻境。
而他的出逃也得到了全世界的歡呼與喝彩。他們哭了,這是因為他們骨子裡流淌着的對自由的嚮往。生存比實質更重要。
但是,對存在主義來說,這個世界卻是一個可笑的地方,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也就意味着另一個人被限制了,這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可笑。
在《楚門的世界》里,所有的人物都被捆綁在了一起。克里斯托弗為創造一個與虛假的真實世界相抗衡的“夢幻世界”,選擇楚門做真人節目的男主人公,把他綁在一起30年;
而楚門則是在尋求自己的解放中,竭盡所能地對抗克里斯托弗,一步步地顛覆克里斯托弗的計劃,在滿足他自己的快樂的同時,也摧毀了克里斯托弗的夢想;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楚門不過是他們閑暇之餘的消遣,他們或許會為他歡呼,但他們之間的地位並不對等,直到楚門從桃源島上逃出來,普通人才不再去注意他;
如果沒有那些吃瓜群眾,就沒有“真人秀”,楚門也不會被困在桃源島上,在虛擬的現實中度過三十多年。反正這世上就是這麼的離奇,什麼事情都是那麼的匪夷所思。
後現代真理觀念對《楚門的世界》產生了一定的衝擊。在桃源島上,楚門已經住了30多年,他的人生就像一個輪迴,但是他所處的世界只是一個由克里斯托弗執導的電影製片廠。
楚門得知其中奧秘後,一路披荊斬棘,終於踏上通往外界的道路。這時,克里斯托弗的一句話,卻是帶着一種莫名的意味,那就是,外面的世界也許更糟糕,更加虛偽。
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桃源島就像是一個縮小版的,非常逼真的現實,楚門在這裡住了三十多年,都沒有任何感覺。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他已經分不清楚了。
《楚門的世界》無疑是對後現代真理觀念的一個最好的闡釋。當代世界沒有現實,有的只是超現實。
心理需要視野下的《楚門的世界》
《楚門的世界》是一部包含了大量心理常識的經典之作,特別是對馬斯洛的需求層級學說進行了闡釋。
馬斯洛是一位人文主義的心理學家,他曾經創立了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的需求水平說”。
他認為人類的需求由小至大分為五類:物質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與愛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滿足需求。高層次的需求只能在較低層次的需求被實現的情況下才會產生。
楚門在桃源島上已經住了三十多年,雖然忙碌而枯燥,但物質上的需求已經被解決,接下來就是對安全感的需求。
在這部電影中,一開始的時候,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生存需求而被任何東西所影響;
但是後來,當他意識到自己身處一個虛擬的世界時,他的內心就被一種莫名的恐慌所籠罩,他開始尋求安全感,在這種安全感的驅使下,他一次又一次地逃跑,想要擺脫這種不安全的環境。
最後還是從桃源島中走了出來。隨着楚門的生存需求被危及,楚門的愛情需求也被扼殺,他想要從桃源島脫身的最直觀的驅使就是他的第一個愛人施維亞;
在楚門逃亡的船上,楚門拿出自己用衣物拼接起來的施維亞的肖像,讓許多人為之哭泣,這個細節足以證明楚門內心是有愛情需求的,而且是被扼殺的。
因此,他要離開,他要去斐濟,去尋找施維亞,尋找自己的初戀。第三個原因是,他對自己的滿足感被剝奪了。
楚門一個人住在偌大的工作室里,那種落寞與無助,可以想象得到。誰都清楚,就他一個人不清楚,以說他是最不受尊重的那一個人。
因此,人對人的最根本的尊敬與自我滿足的需求,都以人的自由為依據與條件,以人的現實為保證。
最初,“籠中鳥”想要飛行,當他想要掙脫牢籠的束縛時,他的倔強讓他選擇了逃離桃源島,去尋找另一個全新的天地。
結語
從整個電影來看,《楚門的世界》除了出色的故事情節,還包含着大量的社會內涵,以及對人們心靈的啟發。
就像明星金·凱瑞說的那樣:“我認為這部電影擁有許多層面,並非一般的好萊塢電影。同時,它的主題概念也十分有創意,而且令人能夠感同身受,它會讓人不禁捫心自問:也許我周圍生活的每個人都是在演戲?”
一部好的影片,總是能帶給人們無窮無盡的靈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不管是從真人秀的角度,還是從存在主義的角度,還是從後現代的角度去看,《楚門的世界》都能讓人浮想聯翩。
參考文獻:
[1]佟立《西方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潮研究》
[2]徐芳《“真”與“假”的窺視——以《楚門的世界》為例》
[3]賈隨平《真實與虛妄之間——《楚門的世界》之再次多維解讀》
[4]郭永紅《真實的荒誕與決絕的逃離——對電影《楚門的世界》的哲學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