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上映的電影《牧馬人》,許靈均、李秀芝的形象仍然深入我心

前兩天,無意中搜到謝晉導演拍的經典電影《牧馬人》,這部於1982年上映的以愛情、家國為基調的電影,包含濃郁的愛國、愛情和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與尊崇。劇中人物許靈均、李秀芝的形象仍然深入我心。這裡僅記述三點:

1.許靈均的重生

被錯劃成“右派”、被家庭(尤其是父親)遺棄的許靈均,無疑是不幸的。但他到了敕勒川那裡,從大青馬那裡領悟到了生命不能輕易絕望,而鄉親們的包容和溫暖讓他融入到了集體中。

許靈均終於在意想不到的時候,終於摘掉了右派的帽子,還做上了光榮的國家教師,這讓他覺得生命獲得了重生。他無比欣慰,覺得自己把自己的知識傳承給孩子們,讓草原上的孩子們開闊眼界,自己就活得有價值。

所以,許靈均能果斷拒絕億萬富翁的父親的出國移民邀請,情願奉獻鄉親、奉獻給教育、奉獻給祖國,這樣,他活得更有意義。

2.李秀芝的執着

李秀芝,四川來的一位貧窮家的姑娘。因收到表姐來信,介紹她來成親,結果對象卻因翻車被砸死了。在無奈中遇到善良的郭pia子,經郭pia子介紹,與許靈均成家。她看得出來許靈均是個好人,努力勞動來改善生產生活,她養什麼成什麼,被鄉親們誇獎為“陸海空總司令”,養的有雞、鴨、鴿,還能脫土坯壘院牆。

在得知丈夫許靈均被平反後,李秀芝仍然淡定:你還是你,你當了官兒我也不稀罕,你再放二十年馬,我也不嫌棄。她對丈夫的愛,用她的話來形容,就是“把自己的心都扒給他了。”

3.熱情包容的鄉親們

幫着許靈均張羅喜事的鄉親們,一天來回跑了30里路,給許靈均、李秀芝代辦結婚證的郭pia子,全生產隊每家出5毛錢湊給許靈均一家辦喜事,還有湊的糧票,大娘送過來的鋼筋鍋等,鄉親們一點都沒嫌棄過許靈均是“右派”。

為了不讓許靈均受到批鬥,機智的鄉親們出主意讓他參加上山放牧,不許這個右派不參加勞動,充滿了群眾式的智慧。

總之,這部電影,看出了勞動人民的溫暖互助,對真善美的嚮往,對祖國的執着之愛,對純樸而永恆的愛情的讚美,對艱苦而又樂觀的普通勞動者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