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壁阿瑟還在和“公主”談戀愛、每放送個新劇情都得上一次微博熱搜的時候,《卿卿日常》悄悄火了。
上線三天,《卿卿日常》就成為了2022年貓眼劇集熱度榜冠軍(喜劇題材),討論度和播放量甚至險勝《點燃我,溫暖你》一頭。
圖源網絡
如今,《卿卿日常》播放進度已經過半,豆瓣也出分了——7.6分,雖然不像《夢華錄》(豆瓣評分8.0)一樣做到了口碑和熱度雙贏,但較之同時期播出幾部劇,也稱得上是“精品”。
不過,無論它的劇情如何,《卿卿日常》更難得的是從“女性角色們”破局,為觀眾們展示出了古裝劇作中少見的姐妹情誼。
這意味着,這部劇的女孩子們,才是最讓人“上頭”的。
簡單劇情+一點反套路=爆款潛力股
《卿卿日常》的背景設定在虛構的九川。天下共分九川(即九個地區),風土人情皆有不同。
九川混戰數年後,新川取得勝利,訂立百年和盟。和盟的條件之一是,每年各川要向新川選送適齡女子,與新川的各個少主和親,又被稱作“聯姻擢選”。《卿卿日常》便以此為背景展開了敘事。
天下分為九川,風土人情皆有不同/網絡
男主角是新川排行第六的六少主尹崢,清朗俊逸、文武雙全,可礙於自己的庶出身份,一直處於“爹不疼娘不愛”的尷尬境地。
他選擇韜光養晦,給自己立了個“病秧子”人設,避過自己的二哥、也就是嫡長主尹嵩的鋒芒,蓄勢待發。
女主角則是來自霽川的李薇,“吃貨”和“躺平”人設屹立不倒。從霽川選入新川,李薇攜帶的行李全都是各種吃食,人生信條就是簡單的一句“吃好每一頓飯”。
至於聯姻擢選,別人只想入選,她則一心想着早早落選回家吃飯,甚至連面聖時的問答都只會背稿,惹得新川主一陣臉垮。
李薇啃骨頭也太香了/網絡
一心只想落選、不停裝傻充愣的李薇,正因為表現得太差,只能在“新川創造營”里進個F班,陰差陽錯之下就被許配給了本就不受寵愛的六少主尹崢。
她像極了《創造營》中說著“我想快點回家”的利路修。想要反內卷、做鹹魚,卻恰好戳中了觀眾的萌點,一路走紅。
本劇由此誤會疊加,拉開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喜劇帷幕。
最經典的要數李薇剛嫁入六少主府,就聽說體弱多病的尹崢已經“病入膏肓”,時日不多了。
明明說的是離書考只剩半個月,但李薇卻誤以為尹崢的病已經嚴重到“大限已至”的地步,驚訝之後便開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盤。她在日曆上記下了“守寡日”“出殯入土”等時間節點。
這滿打滿算一個月,自己就能榮歸故里了。
這“僅剩”的一個月里,李薇四處打聽尹崢的喜好,硬核送菊花(黃的白的都有),讓來探訪的五少主化身觀眾“嘴替”:
另一邊,李薇在“守寡日”披麻戴孝,一手拿着洋蔥催淚,一手燒紙錢,甚至還設了一座靈堂。
當尹崢出現在她面前時,她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以為尹崢“死而復生”,自己撞了鬼,嚇得暈了過去。
這種“送終式祝福”所營造的反差,劇情雖然略顯老套,但卻是真真實實戳中了觀眾的笑點。
而這些笑點,全都穿插在稀鬆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每天憂心吃什麼已經足夠了,閑暇時刻和好姐妹聊聊天,在內卷化的社會中過着“嚮往的生活”,正對應了它的名字——《卿卿日常》。
更難得的是,作為一部古裝劇,《卿卿日常》裡面沒有宮斗、沒有勾心鬥角,減少了刻意的煽情,主角們都在平平淡淡中享受着自己的生活,開展着各家的故事。
李薇和尹崢一起逗狗,這就是普通小情侶啊!/網絡
以家國大義、痴男怨女為主線的古裝劇太多,以至於這部劇開闢了一個“二人三餐四季”的新視角,向觀眾描繪了一個充滿煙火氣的“輕日常”,成為了現在年輕人最新的“電子榨菜”。
“九川女子圖鑑”,破題出圈
新川的聯姻擢選,嶄露頭角的不止李薇一個,更多性格各異的女子們的命運在此交匯碰撞。
本劇最大的亮點之一,就像李薇說的這句話:“食物都有不同的口味,那女子當然也不應該只有一副模樣。”
在古裝劇中,我們已經習慣了用妃子之間的矛盾衝突來猜測劇中人物的命運走向。
但《卿卿日常》似乎熟知觀眾已經厭倦互相坑害的俗套劇情,將“反套路”進行到底,淡化了“雌競”在古裝偶像劇中的優先級,憑藉新穎的群像設定收穫了一眾好評。
每個觀眾以為會挑起矛盾的劇情和來搞破壞的女性角色,最後都成為了“統一戰線”。這種教科書級的群像塑造,為破圈乃至成為爆款提供了豐富素材。
它還傳遞了一個很討喜的觀點,即“女子不是千篇一律的”。
李薇“不求上進”的躺平人設下,隱藏着的是真誠。
她在得知尹崢患有胃疾,時常食欲不振後,便想方設法地幫着掌廚研究新菜式。當尹崢問起時,李薇卻把功勞全推到掌廚身上,自己絕不邀功。
李薇待人直白、毫無心機,雖說仍然難逃“傻白甜”的人設框架,但偶爾的靈光一現還是為她點亮了不少“大智若愚”的高光時刻,也不奇怪尹崢會問“為什麼你可以讓每個人都喜歡你”了。
而女二號,來自胭川的郝葭,大家閨秀的外殼下隱藏着“滿級打工人”的內核。
郝葭把婚姻看做經營鋪面,自己只是“進京打工”的。她早早為自己挑選了一個位高權重的“東家”,即嫡長主老二尹嵩,未來主位的最有力候選人。
郝葭嘴上說著侍奉夫君、家庭和睦,實則內心OS是“我當然喜歡我自己”,寫出了一部極具反差的“內心文學”。
觀眾們明知道郝葭早已“心機超標”,但她這種遊離於封建婚姻思想之外的清醒,也讓諸多網友感嘆一句“很難不愛”。
除此之外,還有性格火辣、俠氣十足的丹川郡主上官婧,面聖時直言“我從來不知道讀書還分男女”。
看似遲鈍笨拙的螢川思思,卻在丹川水患時不吝財物,捐出一大箱金銀財寶,說自己“沒什麼別的特長,就是有點錢”,讓網友直呼“思思,你還缺姐妹嗎?”
以及“事業腦”金川郡主元英,與尹崢成親時坦言“等時機成熟我們就一別兩寬”,一心輔佐尹崢穩固朝堂地位,還幫助李薇成為合格的“六少主夫人”,嚴厲程度直逼教導主任,觀眾戲稱她為“元輔導”可以說是十分貼切了。
這麼多川的秀女們,按常規套路應該爭得不可開交了,但編劇卻不走尋常路,最大程度上弱化了“同性競爭”的矛盾,營造出了一種“美美與共”的氛圍。
最典型的是妻妾成群的三少主府內,沒有上演“三個女人一台戲”的爭風吃醋戲碼,有的只是“姐妹同心,其利斷金”的惺惺相惜,只因大家都是“被三少主忽悠回府的”。
三少主一離府,大家就像“今天老闆不在公司”的打工人,摸魚、喝酒、打牌樣樣在行。
《卿卿日常》的小女主設定,讓它作為一部“群像劇”的定位更加穩固,也讓更多其他的女性角色能被觀眾看見和記住。畢竟“大女主打怪升級”的強悍只是遊戲化的快感體驗,“霸道王爺愛上我”的童話橋段也只是慰藉情感和消解現實的手段,無法真正地讓“生活流”劇集落地。
雖然“每個人都是好姐妹”的設定有些失真,帶有些許的理想主義色彩,但作為“輕喜劇”,也無需過多考慮邏輯是否自洽,圖個樂呵,能下個飯也夠了。
女性群像,新的流量密碼?
美國方言學會曾於2000年1月舉辦了一個“世紀之字”的評選活動。在“科學”“自由”“正義”等關鍵字詞中,“她”以絕對優勢當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01年,《新周刊》推出“她世紀”專題,用“女人生猛”來新解“她世紀”。指出21世紀將是女性崛起的新時代,女性會在更大的職業空間中獲得選擇和創造的自由,也將成為消費主義的主體。
而如今,以女性為消費主力軍的“她經濟”時代到來。市場為迎合女性觀眾的品位,關於女性的創作內容逐漸成為趨勢,女性群像劇也成為了近年來的熱點之一。
從2011年的《甄嬛傳》,到2016年的《歡樂頌》再到2020年的《三十而已》,女性群像劇以展現性格各異的女性角色們為中心,重點凸顯了女性角色如何生存、成長的處境,讓大批女性觀眾直呼“上頭”。
《甄嬛傳》又是誰的“電子榨菜”?/網絡
以《甄嬛傳》為例。
在第3集中,華妃懲罰夏常在,一是害怕她將來有意與自己爭高下,二是給新進宮的秀女們一個下馬威,而她的這種做法也鞏固了自己在宮中所處的地位。
又比如皇后從斐雯那裡得知甄嬛和溫太醫之事後,便開始着手調查甄嬛,後來就聯合祺貴人給甄嬛來了一次名場面——“滴血驗親”,祺貴人的“臣妾要告發熹貴妃私通,穢亂後宮”堪稱劇中最經典的台詞之一。
《甄嬛傳》無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女性群像作品,它不僅讓觀眾記住了謹慎黠慧、理性獨立的甄嬛,還成功記住了囂張跋扈,最後因愛生恨的華妃;表面上和善慈愛,內心心如蛇蠍的皇后;端莊大氣、心有傲骨的沈眉庄等多個非常豐富的女性形象。
而《甄嬛傳》作為古裝劇中最經典的宮斗題材劇作,將焦點放在了後宮女人們為了爭寵而產生的矛盾糾紛之中,妃子們之間針鋒相對,幾乎沒有真友誼可言。
在這個角度上,《卿卿日常》提供了一種新的破局可能。
《卿卿日常》中有關勾心鬥角的情節並不多,哪怕一開始郝葭與正夫人趙芳如的關係一度緊張,到後面也能體諒彼此的處境不易,從“相看兩厭”發展為“戰友同盟”。
不得不說,這種“去宮斗化”的嘗試,大力渲染建立在女人與女人之間親密無間的姐妹情誼關係,是國產劇對群像塑造的一種進步,也是“她劇集”中的女性敘事新視角,即擴大女性互相扶持的敘述篇幅,反而將矛盾衝突的情節無限壓縮。
當然,《甄嬛傳》中有關女性互助的情節也不是沒有,只是比較起來有些“少得可憐”。
像舒太妃勸慰甄嬛“與其老死宮外,不如想法子過些自己想過的日子吧”,此中憐惜體現得淋漓盡致;甄嬛和沈眉庄也是劇中女性間最牢靠的聯盟關係,一直強調“同心同德,彼此照應”。
這些情節讓觀眾得以從心機似海的後宮中逃離,獲得片刻的喘息。
相較之下,《卿卿日常》大力刻畫了女孩子們之間的友誼,讓心計與城府從古裝劇中淡去,不得不說是女性群像劇的一個重大進步。
除此之外,《卿卿日常》在女性群像敘事上的最大突破,使對於“姐妹關係”的描寫具備了當下性。
在面臨嫡長主對郝葭的家暴時,有共同遭遇的正夫人趙芳如表面上向著嫡長主,卻一邊說著“你別和她一般見識”,一邊推着郝葭往外走。
從單純地建立形式上的聯盟來反抗不平等的待遇,轉變成面對情感危機時,通過“同為女人”的共情來實現情感支撐和相互尊重。《卿卿日常》中對於“姐妹情誼”的描寫已經觸及到較高的層面。
今夏爆火的《夢華錄》也是一樣。《夢華錄》最為打動人的就是圍繞三個女孩徐徐展開的“京漂”故事,和她們之間互幫互助的情誼。三個女性角色各有所長,帶着各自的傷痛,在彼此扶持中努力展開新的生活,這種互助互愈的女性情誼,着實令人動容。
“女性之間的友誼——互相扶持,互相欣賞,這是讓我們得以生存下去的重要力量。”編劇張巍也坦言這是《夢華錄》最想傳達的理念。
“她劇集”不只是商業時代的文化想象,也不僅僅是引導女性觀眾實現二次消費的營銷策略。
女性題材作品應自覺地進行當下女性經驗的敘事,表達女性對於性別關係的主體性選擇和訴求。
《卿卿日常》對於“姐妹關係”的理解和敘事建構,就彰顯了女性群體對於新階段下“女性群像劇”的現代化審美需要,讓更多人關注到了女性個體之間的差異和閃光點,而不只是她們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女性群像劇該如何拍、如何推進,沒有一個最終的答案,但隨着鏡頭越來越多地對準女性、展示女性身上更豐富的魅力,而不像以往的古裝劇作一樣單純地販賣“聖上今兒個又去哪個院里了”的後宮焦慮和同性之間千篇一律的“你死我活”,女性群像劇該怎麼詮釋,或許已經有了更合適的解答。
參考資料
[1]“大女主”劇的女性群像研究 | 張夢思
[2] 芻議女性群像劇的意蘊建構與敘事策略 | 白薇
[3]《卿卿日常》:古裝cosplay,帶來一種不鬧心的快樂 | 澎湃有戲
[4]鏡像與凝視:“她劇集”的女性敘事新視角 | 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