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的娛樂圈,總是和“性”掰扯不清。
單是今年,從徐開騁到李易峰,再加上張翰在《東八區的先生們》里,一系列“揩油”的油膩操作,和“性”相關的話題,頻頻進入人們的視線。
▲
《東八區的先生們》中的“咸豬手”名場面
有網友說,平時看起來挺靠譜,一到“性”的問題上,怎麼就成了,只會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
其實回溯歷史,古今中外對於“性”這件事,一直都拎不清。
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同治皇帝因為到處尋花問柳得病早逝,為爭奪最美貌的女人海倫引發的特洛伊之戰,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
在“性”的問題上,人們往往是剪不斷、理還亂。
就像有一位專家說的:
“在眾多的社會關係中,最重要最難也最棘手的就是‘性關係’。”
不只是人類世界,這句話,對動物世界也同樣適用。
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王雲珂,讀博期間研究的正是“動物之間的性關係”。
就像她說的:
“看的不僅是動物的性關係,更是看到從動物世界繁衍出來的人類世界。”
▲
夏威夷海域,為獲得雌性的青睞,雄性“座頭鯨”奮勇爭先
對於人類來說,結婚生子是終生大事;動物也不例外,“尋找伴侶”是它們面對的終極難題。
有這麼一部紀錄片,攝影團隊走遍地球的六大洲,耗時3年,拍攝了9000多個小時的素材,記錄著不同地區動物的求偶攻略。
這就是評分高達9.4的BBC紀錄片《求偶遊戲》,不僅有BBC一貫恢弘絢爛的自然景觀,更重要的是對動物少有人知的“性行為”的揭秘。
▲
贊比亞草原,雄性驢羚為爭奪配偶,激烈較量
在5集,不到5個小時的時間裡,《求偶遊戲》為觀眾呈現了多達83種動物千奇百怪的性行為。
難以想象,攝影團隊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耐心,去面對天氣和動物的雙重威脅,記錄下許多此前從未有人拍到過的場面。
▲
東非大裂谷的鹽湖,划過水面營造出動人詩意的紅鸛
今天皮哥就和大家聊聊這部紀錄片,以及“神作”誕生背後的種種故事。
01
動物也懂浪漫
▲
東非大裂谷鹽湖,為求偶做準備的紅鸛
交配-生殖-繁衍,保證種族後代的生生不息,這是動物世界,顛撲不破的自然規律。
《求偶遊戲》正是把焦點,對準動物們的隱私世界,通過一場場求偶遊戲,去感知隱藏在“性”背後,生命的力量。
▲
比翼雙飛的背後,是動物們對繁衍生存的渴望
紀錄片選取了四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草原,海洋,叢林,淺水。
比如叢林,雖然面積只佔地球的2%,但卻生活了世界上80%的動物。
還有海洋,作為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起源,包括很多陸生生物在內,都受到過海洋的哺育。
這些我們熟悉,但又未曾真正了解的生態環境,讓一代又一代的萬物生靈,得以繁衍生息。
▲
澳大利亞南部,一處草場
▲
美國西部,太平洋海面
▲
葡萄牙,近海淺水潟湖
▲
非洲,幾內亞叢林
本片導演威爾森,曾執導《完美星球》,這部紀錄片,講述了各種自然力量如何孕育生命的故事,獲得了9.6的高分。
這一次,他之所以選擇《求偶遊戲》這樣一個主題,很大程度是因為人們對於動物之“性”的好奇。
在這之前,我們在很多紀錄片里,看過動物們為了生存,所具備的“高智商”,但對於動物們在感情方面,表現出的“高情商”,卻極少有人了解。
比如在玩浪漫這件事上,動物的小心思,不亞於人類,為了贏得對方的歡心,也是想盡了各種招數。
麥格雷戈園丁鳥,天生的建築師,它的求偶方式,就是用成千上萬條樹枝,搭建一座漂亮的“求偶亭”,吸引雌鳥前來。
▲
一隻雄性園丁鳥,正在搭建“求偶亭”
除此之外,麥格雷戈園丁鳥的口技表演,也是它的獨門絕技:蟲鳴聲,狗吠聲,甚至是小孩的嬉鬧聲,都能被它拿捏得惟妙惟肖。
能蓋房子,會裝修,還會用吹口哨來討異性喜歡,也難怪能源源不斷地,獲得雌鳥青睞。
蔚藍大海,一直以來都具備浪漫的特質,在這裡經常上演,各種你儂我儂的浪漫橋段。
雄性蝠鱝求愛時,會緊緊跟在雌性蝠鱝的身後,它們一起揮動着飄逸的身體,在碧波蕩漾中,跳起浪漫的圓舞曲。
▲
一對雌雄蝠鱝在海中翩翩起舞,演繹海洋中的浪漫
被稱為“情歌王子”的座頭鯨,用充滿磁性的“低音炮”呼喚配偶,歌聲所及之處,海平面都為之震動。
▲
雄性座頭鯨,正用歌喉,宣告求愛正式開始
海馬在求愛階段和對方一直形影不離,可以看到這對,配偶身體緊緊相依,連動作都保持一致,如膠似漆的場景。
▲
海馬夫婦,甜蜜的“撒狗糧”日常
但要說最浪漫的,無疑是螢火蟲。
一大群雄性螢火蟲,簇擁在一起,在夜晚的森林中,形成一道閃耀的星河,直接秒殺各種偶像劇里的求愛橋段。
▲
屬於螢火蟲的浪漫時刻
皮哥之前聽過這麼一句話:更懂浪漫的人,也更容易脫單。
《求偶遊戲》在各種浪漫時刻的捕捉中,讓人見識到動物不為人知的“浪漫基因”,更讓人感悟到“萬物有靈”的真諦所在。
02
欺騙與背叛
▲
俄羅斯沙漠,大耳沙蜥為求偶做“熱身運動”
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在大自然的殘酷環境中,像海馬,這麼堅守“一夫一妻”制的,其實並不多見。
出軌、多角戀、腳踏幾隻船······這些在人類世界中,頻繁上演的不堪場面,在動物群體中,同樣也屢見不鮮。
和人類的“父權制”社會不同,袋鼠世界,是由雌袋鼠掌控擇偶權和交配權。
不僅如此,雌袋鼠會在自己的丈夫和其他競爭者大打出手時,欣然接受其他雄性袋鼠的“邀請”,躲在一旁“偷情”。
偷窺般的近景鏡頭,兩隻袋鼠躲在岩石後,做着親昵的舉動,芳草萋萋的景象,為此情此景,萌生出一股詩意的曖昧。
▲
正在“偷情”的袋鼠
還有蜘蛛界的“花花公子”雄性盜蛛,它們的目標是儘可能交到更多女朋友。
▲
正在為求愛“籌謀”的雄性盜蛛
雄性盜蛛的求愛策略,是用獵物獲得雌性的認可,所以每次求愛都需要準備一份厚禮。
但不是每一次求愛,都能找到“厚禮”,有時候它們不得不耍點小花招。
比如偷個懶,把別人剩下的殘羹剩飯用蛛絲包裝好;有時候更過分,把根本不能吃的“花”偽裝成食物送給異性,偶爾也能得逞。
▲
雄性盜蛛作弊,把殘羹冷飯,包裝成禮物
烏干達地區的黑猩猩,會借“閨蜜”的名義,接近雌性,給對方捶背搔癢,在友情逐漸升溫之後再瞅準時機,將友情“升華”為“愛情”。
▲
雄猩猩達米安,給“閨蜜”瑪雅撓痒痒
還有芬蘭的流蘇鷸,作為鳥類世界,唯一一種能“變裝”的物種,它們的求偶手段,着實讓人大開眼界。
當大部分雄性流蘇鷸為了配偶爭得你死我活時,一部分雄性,卻憑藉近似雌性的外表化身“女裝大佬”,躲過其他男同胞的爭鬥,輕而易舉“騙”到了交配權。
▲
“男扮女裝”的流蘇鷸
按照人類的思維,這些動物的行為讓人不齒,甚至是反感。
但就像王雲珂博士說的,我們無法用人類世界的規則,去定義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比如,雌袋鼠的“偷情”,雖不忠,卻保證了它生出的後代擁有遺傳的多樣性,並沒有違反它們的生存規則。
更何況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相對弱小的一方如果不另謀對策,不僅無法完成後代繁衍,更會遭到自然的淘汰。
▲
俄羅斯某沙丘,雄性大耳沙蜥的爭鬥
從人類中心主義的角度出發,站在道德制高點對它們進行批判,是對大自然最大的誤解。
03
該出手時就出手
▲
澳大利亞南部草場,兩隻雄袋鼠為愛爭霸
對於求偶這件事,有的動物會玩浪漫,有的動物會耍小心機。
但有些不那麼聰明的動物,想找到配偶,只能只能是“智商不夠,力量來湊”。
非洲,塞倫蓋蒂草原,斑馬家族的首領,必須用武力手段,防止外來的公馬“破壞”自己的家庭。
首領一次次主動出擊“為愛而戰”,對待這種不懷好意的覬覦者,它從不手軟,這樣的暴力鬥毆,也成為了家常便飯。
▲
首領與外來公馬,激烈對抗
加勒比海島,紫喉蜂鳥會竭盡全力保護好求偶用的花蜜,驅趕所有想要分一杯羹的外來者,坐實了“護花使者”的稱號。
▲
紫喉蜂鳥為求偶準備“蜂蜜”大禮
相比之下,南海獅的求愛攻守戰,最為慘烈,作為坐擁多個配偶的“海灘霸主”,這個600多斤重的“肌肉猛男”不容許其他雄海獅佔有它的妻子們。
這是一場血肉橫飛的戰鬥,海灘霸主和幾隻雄海獅互相撕咬,最終艱難保住了霸主的地位。
▲
為爭奪求偶權,大戰的熊海獅們
求愛從來不是易事,它們深諳“該出手時就出手”這一道理,只有掌握先機,才能俘獲真愛的芳心。
04
“求愛”的終極後代
▲
招潮蟹,揮動大鰲展現自己的實力
儘管與人類在許多方面都有相近之處,但人類和動物的求愛有着本質的不同。
尤其是對當代社會的人們來說,求愛更多是為了愛情,為了生活。
而動物求偶,不管花樣多麼千奇百怪,歸根到底是出於性本能,為了族群,能夠一代代繁衍下去。
▲
雄性座頭鯨追隨雌性,爭取得到雌性認可
最典型的就是白蟻蟻后,每隔3秒就產下一顆卵,可以持續生產二十多年,強大的生育能力讓白蟻家族枝繁葉茂,也奠定了蟻后在家族中的“女皇”地位。
為了保護幼崽能夠平安成長,亞馬遜雨林中的阿氏絲鰭脂鯉以“鯉魚躍龍門”的姿態,把魚卵生產在樹葉上。
▲
現實版“鯉魚躍龍門”,為了撫育後代,阿氏絲鰭脂鯉,練出的絕招
每隔一段時間,雄魚就揮動尾巴,向魚卵上洒水,直到幼魚成功孵化。
甚至,還有不少動物為了繁衍後代,必須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比如黑脈金斑蝶,為了來年繁育後代,會遷移5000多公里尋找合適的過冬地。
但其中有很多仍熬不過寒冬,在蕭瑟的風雪中被凍死。
▲
雪地上落滿黑脈金斑蝶的屍體
太平洋鮭魚,一生只能生育一次,它們忍飢挨餓來到產卵的淡水湖,生下小鮭魚不久後死去。
▲
太平洋鮭魚生下孩子後,孤獨死去
還有雄性條蜂,也是和雌性結合後不久,就會找一個地方,靜靜等待死亡的降臨。
無法看着自己的孩子長大,這對身為父母的它們來說何其悲哀。
對於這一點,人類和動物在情感上是互通的:為了自己的兒女,父母願意做出任何犧牲。
05
生存還是毀滅?
▲
深海中,孤獨遨遊的生物
如果只是滿足於各種求愛場景的呈現,《求偶遊戲》無疑不會得到那麼高的評價。
在紀錄片的最後,主題開始轉向,在動物們繁衍過程中無法忽視的存在——人類。
作為當今地球的統治者,人類在自然生態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人口爆炸式的增長,居住領地的擴張,人類將動物的生存環境,一再擠壓,對它們的繁殖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
▲
人口數量劇增,地球不堪重負
比如周期蟬,以幾十萬的數量,進入人類生活的社區,蟬鳴聲經常鬧得居民苦不堪言。
但正是由於人類住宅的擴張,導致周期蟬棲息的樹木越來越少,以至於它們不得不去互相殘殺,去佔據為數不多的領地。
▲
周期蟬在人類社區中艱難生存
野生黑足鼬的數量,如今只有不到400隻,它們居住在北美地區的最後一片草原上。
居住地如此狹窄,黑足鼬之間難免出現“近親結合”的情況,這也導致後代,出現健康問題。
但在生態觀念日益進步的時代,人類意識到他們完全可以做出一些改變。
比如冷凍細胞克隆出黑足鼬,讓它和野生黑足鼬結合,可以生養出健康的後代。
▲
“克隆鼬”伊麗莎白·安
特別是中國,由於環保意識增強,幾十年來不斷擴展大熊貓的保護區,野生大熊貓數量增加了近1000隻。
事實證明,人類社會的發展不一定就會對自然產生消極後果,在如今的時代,人類想要進行彌補,為時不晚。
06
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來?
▲
攝影師潛入水中,追蹤產卵的太平洋鮭魚
為了拍到動物求愛的種種“隱秘場面”,整個製作團隊經過了精心籌備,期間也吃了不少苦頭,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險拍下珍貴的求愛鏡頭。
比如讓攝影組心心念念的座頭鯨,在此之前,還沒有人拍到過它們求愛和交配的場面。
為此他們找來世界最頂尖的設備,攝影師必須承受極大的風險,近距離環繞在座頭鯨身邊,拍攝雄性對雌性的溫柔撫慰。
▲
攝影師忘卻危險,沉浸在座頭鯨的浪漫中
但害羞的座頭鯨,不會讓人輕易拍到交配的畫面,儘管如此,團隊對座頭鯨求愛過程的揭秘,也讓觀眾心滿意足。
還有在拍攝園丁鳥的時候,攝製組專門在“求偶亭”附件搭建了一個遮蔽棚,讓攝影師藏在裡面。
由於園丁鳥的聽覺非常靈敏,攝影師必須在幾個小時之內一動不動,不能發出任何聲音。
▲
攝影師鏡頭下,小心翼翼的園丁鳥
十多天的時間,攝影師的吃喝拉撒睡幾乎就地解決,終於拍到了雄性園丁鳥求愛的珍貴畫面。
但再縝密的計劃,總會有些意外情況發生。
比如因為疫情,原本定下的拍攝計劃,延誤甚至取消的事情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天氣和季節更是讓拍攝很難按計劃完成,很多時候他們只能等待合適的時機。
▲
雄性大眼斑雉,展開尾羽,向雌性求愛
比如亞馬遜雨林里“萬蛙求偶”,只發生在11月到2月之間的某個晚上。
因此攝影團隊必須一直呆在這裡,等待雨水最充沛的一個夜晚,等待一場持續好幾個小時的瓢潑大雨喚醒沉睡的蛙類。
▲
亞馬遜,一對交配的樹蛙
雄蛙們在小小的水塘內“各顯神通”
納米比亞的沙漠草原,鴕鳥一般只在降雨前求愛,以保證生下的幼崽有充足的食物和淡水。
▲
在沙漠草原漫步的“鴕鳥姐妹團”
但當時納米比亞,正在經歷90年未有的大旱,攝影團隊幾個星期的等待沒有任何結果。
無奈他們只能敗興而歸,等到整整一年後再回來拍攝。
▲
導演和他的攝製團隊
就像導演所說,因為需要基因的繁衍,動物們才進化出各種稀奇古怪的求愛策略,才有了故事中的種種愛恨糾葛。
而在當今時代,動物們的繁衍不再只是自然內部的自行運轉,更離不開人類伸出援手,給予它們足夠的繁衍空間。
這不僅需要法律的規約,更需要人們發自內心對自然萬物的一份敬畏。
《求偶遊戲》是在研究動物的性行為,它更是讓人類反觀自己,該如何去愛,如何去活着……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阿志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