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北國之春》的音樂響起。
就不禁讓人想起風光旖旎的北海道茫茫雪原。
北海道最早出名,其實還是高倉健在《追捕》中的場景,這也成為中國不少導演的一個結。
張藝謀《千里走單騎》特別邀請了高倉健、中井貴一出鏡。
而姜文在《天地英雄》中則邀請了中井貴一出演遣唐使來棲。
馮小剛《非誠勿擾》中,則直接將團隊拉到北海道,當谷村新司的《昴》響起時,葛優的朋友鄔桑淚牛滿面,其實那是馮小剛讓鄔桑代他哭的,馮小剛為啥哭,就不知道了。
阿寒湖畔並沒有“四姐妹居酒屋”——對,就是馮小剛杜撰的,原型叫做“濱子居酒屋”,不過現在“四姐妹居酒屋”已經成為中國遊客的打卡地了。
葛優真狡猾,讓舒淇看了青春已逝的“四姐妹”,瞬間就淪陷了。
“四姐妹”分別叫做春子、夏代、秋美、雪江,也不知是不是對應“演歌五美人”的伍代夏子和坂本冬美的戲說。估計馮小剛是喜歡最漂亮的伍代夏子的,因為春子和夏代其實已經隱含了伍代夏子的三個字了哇。
北海道是日本四十七個都道府縣中唯一的一個道。
它實際上是日本四大島之一,是被征服的阿依努人的聚居地,在日本民間傳說中,名為征服妖怪實為拓土戰爭。
北海道1869年正式由蝦夷地改來,但其實並非日本歷史上的七道之一,北陸道、東山道、山陽道、山陰道、東海道、西海道、南海道。
很明顯,日本作為背山面海的國家,其劃道不是山就是海。
對,日本古時候啥道都有,就是沒有北海道。
南海道其實就是四國島。
西海道則是九州島。
東海道只是本州島以東部分沿海地區,有名的遊記《東海道五十三次》即是敘述德川幕府江戶和京都間交通發達、繁榮和平的景象。
無獨有偶,朝鮮(韓國)也是以“道”劃分的。
古朝鮮一共有八個“道”。
分別是咸鏡道、平安道、江原道、全羅道、忠清道、黃海道、慶尚道、京畿道,後來為了“便於”管理又將一個道分為了兩個,如全羅北道、全羅南道等。
這些名字是不是有些怪?
怎麼來的呢?
京畿道,即是原來的漢城現在的首爾周圍,包含開城。
咸鏡道,為咸興府、鏡城都護府合稱,首府咸興府。
平安道,為平壤府、寧邊大都護府合稱,首府平壤府。
江原道,為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合稱,首府在江陵。對,沒錯,朝鮮韓國不僅有江陵,還有襄陽,還有平原,還有延安,至於揚州、朔州這種帶州的就更多了.......
全羅道,為全州牧、羅州牧合稱,首府全州。
忠清道,為忠州牧、清州牧合稱,首府清州。
黃海道,為黃州牧、海州牧合稱,首府黃州。而且靠近我國的黃海,看來這海確實有點黃——大多數都是藍海啊。
慶尚道,為慶州府、尚州牧合稱,首府慶州。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諸葛亮當年也只是益州牧,朝鮮到處都是州牧啊。
大家可以看出,不僅日本有“道”,朝鮮也有“道”,其實,這都是唐朝的道州機制的影響。
中國的省地縣製成型大概在明代,從最早秦的郡縣制、漢的州郡(國)縣制發展過後,唐未用州或省,而是用的“道州縣”。
唐朝最多時設了十八個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劍南道、嶺南東道、嶺南西道、京畿道、都畿道、黔中道、荊楚南道、荊楚北道。
當然,到了宋,可能覺得“道”節度使不吉利,所以宋用的是“路府(軍)縣”。最多時有二十三路:京東東路、京東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永興軍路、秦鳳路、河東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成都路、梓州路(梓潼)、利州路(利川)、夔州路(重慶)、福建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
從名字可以看出河北、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的由來。甚至浙江、江蘇在其中已有雛形。
道路、道路,其實各個區域的劃界主要就是以山川地形劃界,而以道路(含水路)尤其是主幹道旁的聚居城市為核心來劃分的。
順便說說都護府。都護府機制出自漢代,主要是管理邊疆區域的一種半軍事化機制。
都知道唐鎮守西域安西都護府及著名的安西四鎮碎葉、龜茲(今新疆庫車)、于闐(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等。
依理推之,豈不是有東南北?
確實有!
安東都護府負責管理遼東。
安北都護府負責管理內蒙以北的廣闊疆域。
安南都護府負責管理嶺南等西南疆域。
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