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第二季開播。跟往年一樣,這個舞台上會有一些熟悉的面孔,也有一些新鮮的面孔。每一名演員出場的時候,姓名條上會顯示他們說脫口秀的時間,可能是7年,也可能是2年,但無論時間長短,他們站在這個舞台,都希望以脫口秀的形式製造笑聲的同時也表達觀點。
今年的節目依然很好笑,也很有觀點。比如張駿講大家如何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像不用努力的樣子,步驚雲講女性直到今天還要回答平衡家庭和事業這一老套且無解的問題,小利講虛構一個好男人為什麼比虛構一個優秀小孩難,小奇講學歷和束縛……這是脫口秀該有的樣子,笑不是目的,而是通道,而這些脫口秀演員發現了問題,並用這種方式說出了問題。
還有些演員出場的時候,會讓觀眾感到有點“好哭”,比如呼蘭。呼蘭在舞台上憶往昔,他說他應該是全場唯一一個既上過《吐槽大會》,又上過《脫口秀大會》,且依然在上《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的演員。他說若是回到七年前第一次上台的時候,真的想不到當時滿場那麼多人,能陪他在這個舞台走到現在的居然是主持人張紹剛。

2017年夏天,《脫口秀大會》第一季播出,當時參加節目的選手有李誕、王建國、龐博、程璐、王思文、Rock、張博洋、王勉、韋若琛等,此後每一季《脫口秀大會》上,總有新的面孔脫穎而出,比如呼蘭、孟川、趙曉卉、徐志勝、鳥鳥、何廣智、邱瑞等,與之同時,也有一些熟悉的面孔悄悄退出這個舞台,消失在公眾視野中。
很多喜歡脫口秀的觀眾在回頭看時,發現這檔節目已經陪伴自己多年,建立起情感連接。儘管它改了名字,變了陣容,但它的核心本質依然是脫口秀,提供一種有內容的快樂。它也擴大了脫口秀的影響力,將其從小眾推向大眾。在線下,俱樂部、小劇場崛起,說脫口秀的人和看脫口秀的人都越來越多。特別是一些頭部脫口秀演員的專場演出,一票難求。
從推廣脫口秀的意義來說,無論是早前的《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還是現在正在播出的《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功不可沒。這些節目幫助脫口秀一點點找到自己的土壤,然後紮根生長,形成了可觀的脫口秀生態。觀眾或許只是感受到了表面的變化,比如脫口秀演出的地域性豐富了,女演員的隊伍正變得龐大等,而這背後是脫口秀作為一個產業以及在社媒加持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而《脫口秀大會》《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甚至用自己的播出時間形成了一種觀看“傳統”——每年夏天,看一季熱鬧的脫口秀。這彷彿是脫口秀和夏天的一個約定,也讓觀眾多了一個關於這個季節的期待。
中老年讀者或許對脫口秀還不是那麼熟悉。他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這是年輕人喜愛的一種“單口相聲”。但實際上,無論是說脫口秀的人,還是看脫口秀的人,“年輕人”都不是唯一群體,而年齡也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喜歡脫口秀的唯一理由。任何一個關注社會而且又想要得到快樂的人,都可能在脫口秀里找到共鳴。特別是在今天,隨着脫口秀表演隊伍的擴大,脫口秀的話題也越來越寬泛,與社會的貼合度越來越高,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容易在一檔節目里形成一個小圈子,時不時就說一些無關痛癢的“內部梗”。其實無論是脫口秀還是其他藝術形式,想要博得公眾的注意力那就要真正紮實地立於公眾的生活,表達他們關心的議題。
或許脫口秀也可以繼續擴大自己的觀演對象,突破人們對它的年齡刻板印象。正如在這一季《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中,演員江梓浩說的那樣:“我家裡那個50歲只會講粵語的姑媽也很需要快樂的好不好?”
每個人都很需要快樂。
記者:江丹 編輯:邢媛 校對: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