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呂高見
“他現在騎車到新鄉了。”7月1日傍晚,鄭州的化先生下班回家,妻子的一句話讓他心頭一緊。他13歲的兒子化青城(化名),正獨自騎着自行車,朝着千里之外的北京進發。這場始於少年叛逆的騎行,成了一段交織着擔憂、挑戰與成長的特殊旅程。

挑戰自我:一場早有預謀的北京之行
7月10日,邢台沙河市。化青城騎着單車,行走在國道上,正往北京進發。
化青城的北京之行早有預謀。春節前,他就念叨着要騎車去北京,想找在北京的表哥表姐,更想親眼看看長城、逛逛大學,瞧瞧天安門升旗。“他就是想挑戰自己,證明自己,想看看一路的風景。”化青城的媽媽說,孩子性格倔強,認定的事誰也攔不住,當天中午便帶着換洗衣物、身份證和充電寶,順着導航出發了。
這並非化青城首次獨立出行。2024年他就曾和好友一起騎行,還因年齡小被賓館要求聯繫家長才得以入住,次日累到極致仍堅持騎回。而這次,他做了更足的準備:提前規劃路線,自己在網上訂60元左右的經濟型酒店,“住賓館已有經驗了”。
在化先生看來,兒子的這次出行,藏着一份證明自己的執念。“他學習不好,上課睡覺被同學嘲笑,在班裡總躲在角落,因為青春痘特別自卑,天天戴口罩,沉默寡言。”他覺得,這是孩子下定決心要給自己一個交代。
騎行變研學:一路收穫歷史與風土人情
從鄭州到北京,千里路程,考驗接踵而至。盛夏酷暑,化青城往衣服上潑水降溫;行至磁縣時,一些鄉道被熱到“爆胎”的新聞讓化先生憂心忡忡,可化青城只是默默堅持;從磁縣到邯鄲的路上,突遇暴雨,車胎因地面溫度過高爆掉,他推着車走了兩公里才修好,晚上在賓館自己洗晾衣服、刷鞋子,還拍下照片發給家人。
一路上,化先生的心跟著兒子的軌跡懸着。到鶴壁、安陽、邯鄲時,他一次次勸兒子回來或坐火車,可化青城態度堅決。直到兒子行至邢台沙河市,距鄭州已近300公里時,化先生忽然懂了:“就像我小時候橫游周口沙河,過了中間分界線,就只能往前游,沒有回頭路了。”他開始轉變心態,為兒子加油,還建議他了解途經城市的風土人情,把騎行變成“一個人的研學”。
化青城做到了。在新鄉,他知曉了牧野之戰;在鶴壁,他了解了商都朝歌的故事;在安陽,他探尋甲骨文的歷史;在邯鄲,他弄懂了“黃粱一夢”“邯鄲學步”的典故。沿途酒店的前台也對這個13歲少年印象深刻,“看他成熟懂事,知道年齡後都很照顧,總提醒他給家裡打電話”。
悄然蛻變:自卑少年的自信覺醒
這場騎行被化先生髮到朋友圈後,引發了朋友們的廣泛關注。四川一位素未謀面的律師留言:“年輕人就該幹些‘無意義’的事,這本身就是意義。”這位律師還分享了自己大學時徒步鄉下40多天的經歷,感嘆“這就是一去不復返的青春”。有朋友安慰化先生:“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對孩子絕對是場歷練。”
而化青城的變化,也悄悄發生着。那個總戴口罩、沉默自卑的少年,開始願意摘下口罩自拍,眼神里多了幾分自信。
回望這個少年的成長,他的“特別”早有痕迹。小學三年級就自己做披薩、賣黃豆醬給同學賺零花錢,動手能力超強,會拆裝修理自行車,還帶着弟弟一起“創收”;有愛心,看到乞討者會主動要求捐出5元錢,說“就5塊錢,能騙啥”。進入13歲,叛逆成了他的標籤,可這份叛逆里,藏着對獨立的渴望和對世界的好奇。
如今,化青城仍在去北京騎行的路上。或許正如他媽媽所說:“吃了苦,長了見識,就成熟了。”這場千里騎行,是一個13歲少年用自己的方式,寫給青春的一封莽撞又真誠的信,字裡行間,都是生長的力量。
民警提醒:未成年人長途獨行風險需警惕
13歲少年化青城獨自騎行前往北京的經歷,在引發對青春與成長討論的同時,也收到了來自警方的安全提醒。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民警表示,未成年人身心尚未發育成熟,獨自長途騎行面臨多重安全隱患,此類舉動不提倡,建議同齡孩子切勿效仿,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意外。
“未成年人應對突髮狀況的能力有限,長途出行中潛藏着諸多風險。”上述民警分析道,從化青城的經歷來看,盛夏高溫、暴雨等極端天氣已對其行程造成影響,而道路交通安全、住宿安全、與陌生人接觸等潛在風險更不容忽視。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少年往往難以獨立妥善處理,容易導致意外後果。
民警進一步指出,家長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同時,更需堅守安全底線,履行好監護責任。鼓勵孩子探索世界、挑戰自我的方式有很多,長途獨行並非唯一選擇,可在家長陪同或安全保障充足的前提下,通過短途研學、集體活動等更穩妥的方式,幫助孩子積累經驗、提升能力。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 編輯:李燕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