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一年中最熱的盛夏季節,94歲的楊少華老爺子走了。
網上熱議提到最多的橋段是,當天上午他冒着酷暑參加一個飯店的剪綵儀式,下午身體出現不適搶救無效去世。
雖然這一點遭到網友吐槽,可在實際生活中,能有幾個人敢說自己的晚年比得過老爺子?
90多歲的年紀,身體硬朗,耳聰目明,有地位,受尊重,能賺錢,而且孩子孝順,時常陪在身邊哄着老爺子樂。
擁有其中的一點或者幾點可能不難,能夠全部集齊的絕對是鳳毛麟角。
而且最讓人羨慕的是,活着的時候健康長壽、盡享天倫之樂,走的時候沒有遭受病痛的折磨,這一點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人生結局。
如果老人家這樣不算喜喪的話,那世界上恐怕就沒有喜喪可言了。
以這樣的方式離開,楊少華老爺子想必不會有啥遺憾,但卻留下了兩個謎團。
一是蓋棺定論的身後名。“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自古以來,凡有一番建樹者都比較重視別人的評價,尤其是去世之後的定論,直接關係到一輩子的聲譽。
眾所周知,楊少華在相聲界輩分高、資歷深,為馬三立、馬志明父子捧過哏,在相聲大賽中獲過獎,登上過央視春晚的舞台,獨創了“蔫哏”的相聲表演手法。
面對這樣的履歷,權威媒體給出的評價卻天壤之別。
楊少華去世之後,人民日報的用詞是“相聲演員”,而新華社則大不相同,用的修飾詞是“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
相聲演員,是對每一個從業者的稱呼,是每一個為觀眾進行“說學逗唱”表演之人都能用的職業描述。
而“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則是一種極高的評價,濃縮着對其事業成就的極大肯定,似乎沒有比這個規格更高的用詞了。
兩個權威媒體,給出了兩種相差懸殊的蓋棺定論,到底哪一個才是老爺子應得的身後名呢?
目前似乎沒辦法有確切的答案,只能交給後人評說了。
二是兒子楊議與郭德綱是否能冰釋前嫌。想當初,楊議在網上大張旗鼓進行砸缸時,楊少華老爺子一定也備受煎熬卻無能為力,只能眼睜地看著兒子與自己欣賞并力挺過的郭德綱交惡。
如今楊少華老人家突然辭世,郭德綱有格局、有心胸,不僅以公司名義送上花籃,還公開發文進行悼念。
雖然郭德綱此舉更多是看在楊少華的面子,但在這高姿態舉動之餘,也藉機伸出了橄欖枝。
只要楊議事後給出相匹配的回應,化干戈為玉帛也不是沒有可能。
相聲圈是一個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少不了是非爭端,但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後續如何發展,就看楊議的態度以及如何接球了。
當然,這些身後的俗事與楊少華老爺子已經沒有關係了。
希望老人家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