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發布決定,授予王鐵映等60名(組)同志第九屆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授予劉春芝等239名(組)同志第九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全國道德模範
楊紹興 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李伯藩 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中醫醫院名譽院長
沈坤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畹町仁慈醫院院長
李桂科(白族)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名譽主任
楊雲焱(女)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雲焱心理諮詢有限責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范志偉 雲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機修工、高級技師
賀麗遠(納西族) 昆明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隊副支隊長
周慶和 昭通市巧家縣東坪鎮新街社區居民
禹改子(女) 臨滄市雲縣愛華鎮河中村村民
一起向他們致敬!
楊紹興,男,漢族,1969年9月生,中共黨員,楚雄州雙柏縣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2021年4月4日,楊紹興在攜家人駕車返回雙柏縣大庄鎮老家的路上,發現一輛黑色轎車側翻在水溝旁,車頭濃煙滾滾,不時躥出火苗,車尾燈不停地閃爍。面對側翻的車輛、騰空的烈焰、滾滾的濃煙,楊紹興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救人。
就在這危急時刻,他毅然衝進火海,在烈火與濃煙中與死神賽跑,成功從起火車輛中搶出4條鮮活的生命。當最後一名傷者被成功救出的瞬間,“砰!”一聲,爆炸聲在身後響起,大火瞬間把車輛吞沒。
楊紹興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國見義勇為模範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李伯藩,男,漢族,1940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大理州賓川縣中醫醫院名譽院長。
1963年,為解決山區民族群眾看病就醫難題,李伯藩主動請纓到賓川縣最偏僻的山區拉烏彝族鄉建設衛生院,山區群眾看病就醫逐步得到保障。1982年,李伯藩創立了賓川縣中醫醫院,培養中醫業務骨幹,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為群眾解除病痛疾苦,前來醫院看病的人很多,每年接收門診達4萬餘人次。李伯藩主動延遲5年退休,並在退休後堅持義診,分文不取,通過電話向他求助的患者遍及大江南北和海內外。
李伯藩榮獲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入選中國“最美醫生”。
沈坤,男,漢族,1950年11月生,民盟盟員,德宏州瑞麗市畹町仁慈醫院院長。
1992年6月,時任昆明延安醫院危重病(icu)科副主任的沈坤帶領醫院20餘名醫護人員從昆明來到當時的畹町市,籌建昆明市延安醫院畹町市混板國際分院。面對各種困難,沈坤放棄公職,決定紮根畹町,並想方設法自籌資金25萬元,辦起了畹町仁慈醫院。創辦醫院以來,只要患者有需要,沈坤隨叫隨到;患者來不了醫院,他就上門出診,不收分文出診費。畹町仁慈醫院被中緬邊民親切地稱為“胞波(緬語音譯,意為同胞兄弟)醫院”。
30多年來,沈坤紮根在中緬邊境線上,默默無聞為中緬雙邊居民提供基礎醫療服務,深得中緬邊境人民群眾的信任。沈坤榮登“中國好人榜”。
李桂科,男,白族,1957年4月生,中共黨員,大理州洱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名譽主任。
1981年,李桂科被派到洱源山石屏療養院工作。當他給一名60多歲的老人檢查身體時,發現老人小腿大面積潰爛。李桂科被這一幕深深震撼了,暗下決心“一定要把他們的病治好”。
1990年,山石屏療養院和洋芋山麻風村的患者全部治癒,洱源縣的麻風患病率由273/10萬降至0.67/10萬。麻風病患者治癒了,李桂科可以回家了。但他毅然選擇留下來,與康復人員同吃同住同勞動,幫助他們解決子女讀書、工作、贍養老人問題。他帶領村民修路架橋輸電,為麻風病康復者打通了一條融入社會、走向外界的大道。2014年,山石屏療養院(麻風院)更名為山石屏村,徹底摘掉了“麻風”的帽子。退休後的李桂科依然和村民們在一起,幫山石屏村脫貧致富變成“幸福村”。
40多年裡,李桂科給麻風病患者治病、治心、治貧,帶領康復人員過上美好生活,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承諾。
他先後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先進個人、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國誠信之星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楊雲焱,女,漢族,1995年8月生,大理州祥雲縣雲焱心理諮詢有限責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6年時間裡,姐姐、姐夫、母親相繼去世,留下近百萬元的醫藥費欠款和姐姐的一雙兒女。她沒有被困難嚇倒,毅然擔起撫養侄兒侄女的責任,夜以繼日工作,用3年時間償還了大部分欠款。
楊雲焱家的窘境,牽動着各級組織和親朋鄰居的心。村委會為兩個孤兒申請了政策補助,社會愛心人士也紛紛對她伸出了援助之手。懂得感恩的楊雲焱,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她加入了祥雲縣誌願者協會和雲川青年志願者協會,積极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她還自願申請成為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隊伍中的一員,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饋社會。2024年,楊雲炎榮登“中國好人榜”。
范志偉,男,漢族,1960年10月生,中共黨員,雲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機修工、高級技師。
范志偉長期工作在生產一線,“攻克難題”成了他不懈的追求。長期以來,他在進口高端設備維護搶修中積極推動公司進口生產線的關鍵配件和模具的國產化,攻克關鍵模具自主製作的難關,讓公司48條生產線的關鍵配件模具國產化率達到98%以上,擺脫了對國外技術依賴,累計為企業節約成本3000餘萬元。他自主開發氣霧劑生產線關鍵組件高效灌封頭,使得產品控制精度與配件使用壽命均有明顯提高。近年來,范志偉發表論文3篇,取得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和雲南省發明專利一等獎,為企業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500餘萬元。
40餘年來,范志偉潛心鑽研、勇於突破,在雲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製藥生產設備上的技改創新、進口設備高端關鍵配件國產化、帶徒育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范志偉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國家級技能大師、雲南省勞動模範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賀麗遠,男,納西族,1978年12月生,中共黨員,昆明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隊副支隊長。
作為一名排爆手,賀麗遠跟着師傅去了很多現場,不懂就問,不會就學;他閱讀大量業務書籍,熟練掌握各種排爆知識和炸彈的拆解步驟;為鍛煉手指力量,他一遍遍練習用筷子夾鋼珠,甚至吃飯時都是吃一口飯夾一顆鋼珠。日復一日,賀麗遠練就過硬排爆本領,成功拆解全國首例水銀爆炸裝置等各類爆炸裝置160餘枚,銷毀戰爭時期遺留爆炸物600餘枚,以頑強的毅力,排除了一次次險情,彰顯了人民警察的恪盡職守。從警20餘年,賀麗遠在生死之間鎮定自若,做到了700餘次涉爆任務次次成功處置,實現了零差錯、零失誤、零傷亡。
賀麗遠先後牽頭組建黨員突擊隊、科研攻關組,主動承擔起攻堅克難、處突搶險任務。他先後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國“公安楷模”、全國公安機關特級優秀人民警察、雲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雲南省政法英模等稱號。
周慶和,男,漢族,1982年4月生,昭通市巧家縣東坪鎮新街社區居民。
1999年,周慶和在打工期間認識了妻子朱榮芬。夫妻倆相互扶持,創業之路蒸蒸日上。不幸的是,朱榮芬在2017年被診斷為腎衰竭晚期,醫生建議腎移植。周慶和一邊安慰妻子,一邊努力賺錢維持家庭開支和治療費用。遺憾的是,在4年透析治療期間,他們也未找到合適的腎源。看到妻子每次透析都要經受很多痛苦,周慶和十分心疼,萌生了捐腎給妻子的想法。2021年,經醫院檢查,周慶和與妻子腎移植配型成功。2022年3月,周慶和取腎救妻的手術在四川華西醫院進行。術後,朱榮芬的病情一天天好轉。
治療期間,周慶和鼓勵妻子用陽光的心態戰勝病魔,他們把治病過程分享到網上,得到了很多熱心網友的鼓勵,甚至要為她捐款,但都被周慶和與妻子婉拒了。如今,周慶和夫妻回到了三餐四季的平淡生活。隨着他們在網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他們還積極為家鄉的小碗紅糖、核桃、花椒等農產品進行宣傳推介,幫助老鄉們打開銷路。2023年,周慶和榮登“中國好人榜”。
禹改子,女,漢族,1981年2月生,臨滄市雲縣愛華鎮河中村村民。
22年前,20歲的禹改子與丈夫李淑祥相識相戀。李淑祥家庭極為特殊,父親年邁多病,三兄弟肢體殘疾,最小的弟弟生活不能自理,一家4口,老弱病殘,家徒四壁。
由於丈夫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生活的重擔完全落在她的身上。一個農村婦女獨自供養全家7口人,其中的艱難不言而喻,禹改子不止一次默默流淚,可心裡一直告訴自己“一定要讓這個家好起來”,就是這樣一個信念支撐着她夜以繼日地操勞,一個人干30多畝地的農活,用常人難以企及的勤勞苦幹支撐起了一個風雨飄搖的家。2024年,禹改子榮登“中國好人榜”。
來源 雲南日報-雲新聞(記者 張曉橙 李喜翠 謝祥睿 郭星余)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楊颺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