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劇王《六姊妹》,找到年代劇的最大公約數

2025年02月28日22:30:32 娛樂 1444
開年劇王《六姊妹》,找到年代劇的最大公約數 - 天天要聞
怡晴 | 文   園長|編

電視劇《六姊妹》收官後,關於劇情的討論仍舊沒有停止。

在互聯網平台,你幾乎每天都可以刷到網友的“追劇筆記”,即便沒有意願追劇的人,也忍不住打開電視看兩眼,然後沉浸其中。這就是《六姊妹》的魔力,讓劇情滲透到大眾生活,從而擁有龐大的路人盤。

相較於其它年代劇,大家對《六姊妹》的評論也非常新穎:“《六姊妹》太寫實了,我媽認識‘張建國’本人。”“《六姊妹》的故事和我姥姥家太像了,同樣六個孩子,同樣父親早逝。”“我小姨就是最受姥姥寵愛的那個,現在年紀不小了也還愛占各種便宜。”“我爸爸家也是六個姊妹,確實比較重親緣,但也能為了拆遷的房子鬧到斷親。”

在各大平台,觀眾們都感慨這部劇的現實程度之高,簡直是在“演我家”。

大家對這部劇的熱情,也反映在數據方面。《六姊妹》打破酷雲全維度收視紀錄、一路走高,在收官日創歷史新高、最高收視峰值高達5.7437%,是酷雲近三年實時收視唯一破5劇集,也是近三年唯一平均收視率破3劇集,其平均收視高達3.5871%;cvb中國視聽大數據收視同樣屢創新高,以5.307%的收視峰值、21.242%的收視份額創下cvb黃金時段電視劇新的收視紀錄,是首部cvb單日收視破5的劇集;劇集在騰訊視頻站內熱度峰值高達29374,是最快進入平台“必看俱樂部”的年代劇,網台共振之下收穫了全年齡層、全類型受眾的高熱關注。

開年劇王《六姊妹》,找到年代劇的最大公約數 - 天天要聞

2025開年第一會上,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王娟提到,《六姊妹》帶來的不止是高熱度,還喚回平台部分流失的銀髮用戶,為平台帶來新增量。

打開《六姊妹》,觀眾們看到的不止是一部劇,而是多元女性的成長史,一個小家的哲學史,以及一個時代的滾滾回憶錄。

開年劇王《六姊妹》,找到年代劇的最大公約數 - 天天要聞女性敘事,向前一步

當下最流行的話題,總與女性有關,而《六姊妹》最大的看點,就是將當下最受關注的女性敘事推向“極致”。
國產劇在前進,觀眾的審美也在提高,如果說個體敘事已經不足以令觀眾感到滿足,那麼“六姊妹”或許可以為女性敘事打開新切口,把這台戲唱得有滋有味。
劇集甫一開始,鏡頭就對準20世紀60年代的田家庵,奶奶何文氏、孫女何家麗穿過大街小巷,一一帶出了父親何常勝、母親劉美心,以及還是黃小兒的姊妹們。
在恢弘的時代背景下,六姊妹相伴長大,從童年、成年到中老年,不僅擁有個性,還十分具有“代表性”。
大姐何家麗性格穩重,承擔起了幫助父母照顧姐妹的責任,也將這種責任感貫穿一生。其他五姐妹也個性鮮明,二姐善良知足,老三倔強執拗,老四獨立要強,老五特立獨行,老六自私貪婪。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圍繞着各自的核心個性,六姊妹從此走上了各自的人生軌道。
透過“六姊妹”,追劇的觀眾很容易看到不同個性帶來的不同選擇、不同命運。
女性敘事雖然受歡迎,但也容易變得懸浮和流俗,而在《六姊妹》中,劇集對這些典型女性角色的塑造,並沒有扁平化,而是讓人物與時代交融,有立體感,成長感,也不失宿命感。
例如,在何家父母眼中,爭強好勝的老三何家藝不好管教,甚至昏頭做出未婚先孕的決定,但站在結局看老三的人生,又覺得爭強好勝在某一階段是缺點,在另外一個階段,則是一大優點。長大後的老三能言善道,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充滿生命力,也是觀眾口中的一樁美談。
開年劇王《六姊妹》,找到年代劇的最大公約數 - 天天要聞
這樣有血有肉的角色特質能從每個人物身上看出,二姐何家文性格溫吞、善良寬容,但該強硬的時候,也可以是大姐何家麗最堅強的後盾。人物性格的合理與反差,命運的偶然與必然,讓《六姊妹》呈現出了群像的鮮活感。
觀眾的日常,就這樣躍然屏幕,每看一眼都感慨: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六個姊妹的故事已經足夠精彩,但劇集對於女性的敘事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對女性題材深入探索,呈現一個時代女性的橫截面,又帶來不同時代下女性角色的變化。
觀眾對於奶奶何文氏、媽媽劉美心的討論度也十分高,沒有主心骨何常勝之後,何文氏、劉美心與何家麗一起撐起何家的天空。大家可以看到,女性的堅韌與頑強是不分時代的;也可以看到,滾滾車輪中,生活的主題循環往複,但每個女性都因為意識的更迭,而擁有更好的生活。
《六姊妹》之所以能吸引觀眾眼球,原因之一是對女性角色進行了更細緻的挖掘,讓更多家庭女性角色站在屏幕前,有看點,更有深度。

開年劇王《六姊妹》,找到年代劇的最大公約數 - 天天要聞生活百態,家庭哲學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只講女性的故事,並不足以吸引觀眾持續追劇,給出“現實感”,讓各類圈層共鳴才是出圈的關鍵。
《六姊妹》能成為開年第一爆劇的第二個原因在於,它並沒有避重就輕,而是將生活中的隱痛攤給觀眾看,儘可能地贏市場最大公約數。
姊妹之間小到為父母的偏心爭執、嫌隙頻生,大到親人相繼離世、為分房機關算盡,骨肉血親剪不斷是事實,但人與人之間的私心又盡顯人性的複雜,這些劇集都沒有粉飾太平,一一呈現出來。
儘管雞零狗碎的生活令人糟心,雞飛狗跳的戲碼又讓觀眾情緒有起伏,但這些恰恰是每個普通人無法避免的日常。
有人覺得劉美心偏心獨寵老六,就有人在評論下寫小作文解釋:六個孩子真的一碗水端不平;有人說劇情爭執太多,就有人趕來論證這也是一種寫實,還有網友忍不住調侃道:“我就是沒文化寫不出來,我姥姥家7個姊妹加1個老來子,比這部劇更熱鬧。”
酸甜苦辣,生活百態,現實生活的精彩程度有時候比劇集更讓人意想不到,而箇中滋味也只有經過時間歷練的人才懂。如果你看到七大姑八大姨們對《六姊妹》上頭,不必感到好奇,因為劇里蘊藏着她們相似的經歷。
開年劇王《六姊妹》,找到年代劇的最大公約數 - 天天要聞
作為當紅題材,現實主義作品層出不窮,但並非每一部作品都能讓人越追越上頭。《六姊妹》始終為觀眾的追劇情緒做加法,在呈現隱痛時,又不忘治癒。
就拿“分房”這一高潮情節來說,互聯網上就出現了多維度的討論。劇里,姐妹們分崩離析,話裡帶話,開始站隊抱團,分杯湯羹;劇外,有網友分析得頭頭是道:“利益面前,人都是會變的,老三老四是利己主義,又都對大姐不滿,所以站老六;老二從小和老大親,老五的工作是老大敲定的,所以站老大。”
即便因為分房鬧得姐妹之間嫌隙陡生,但從利益出發看每個人的做法,又都能理解。從這個角度看,姊妹六人重歸於好的劇情也很自然,人生漫長,為了能夠度過更大的難關,血脈相連的親人必然會重新站在一起。
蕭伯納曾說過:“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它同時也蘊藏着甜蜜的愛。”《六姊妹》便是如此,親人之間各有私心也都各有傷疤,但凝聚是最終的宿命。
這是中國最典型的家庭哲學,骨肉親情是一道永遠割不斷的韌帶,也永遠是每個人的底氣。
從角色的微小日常中,為觀眾帶來溫暖治癒的底色,是《六姊妹》的家庭哲學史,而這樣的“哲學史”,我們每個家庭都有一本。

開年劇王《六姊妹》,找到年代劇的最大公約數 - 天天要聞流金歲月,勾連當下

破舊的老房、灰撲撲的街道、印着彩色格子的老粗布、七嘴八舌的街坊鄰居……年代劇總是能帶觀眾回到過往的“流金歲月”,那個時候未必有當下便捷的生活,卻也是很多人眼中帶有“濾鏡”般的存在。
這個發生在淮南的故事,讓很多觀眾想起自己的家鄉,想起家鄉的味道。《六姊妹》之所以成為爆款的第三個原因在於,這部年代劇在現實性之外,又展示了真實的“人間值得”。
對於中老年觀眾來說,“過去”是一種美好的回憶,書寫着她們的來時路;對於年輕觀眾來說,“過去”又是一種認識長輩、回顧時代發展歷程的方式,充滿新鮮感。
但過去的故事為什麼如此盛行?秘訣不只在於真實接地的生活氣,還有生活氣之下所掩蓋的小人物被看見的渴望。
觀眾對劇中人物津津樂道,為人性的複雜和家庭的變遷慨嘆,彷彿置身其中。透過劇集,觀眾獲得的不僅是共鳴,更是與當下勾連,看見自我,看見身邊人。生活的重壓中,每個人都經歷過人生至暗時刻,也都終將經歷生離死別,在普世的命題下,我們看到角色命運,也忍不住將自我投射其中,從而真情實感起來。
開年劇王《六姊妹》,找到年代劇的最大公約數 - 天天要聞
《六姊妹》召回了銀髮用戶的關注,就是因為他們從過去的生活中,看見了那個過去的自己,為小事爭執不下,曾有自私偏頗的一面,但也有一顆嚮往美好的心。
有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3.1億人,但這3.1億人口的娛樂需求卻很少被看見。《六姊妹》的出現,填補了類型劇在這方面的空白,讓大家有了茶餘飯後的談資——把過去瑣碎的生活拿出來和家人分享,原來這樣的故事也可以很有趣。
另一方面,則是年代劇帶來直擊人心的力
透過劇集,觀眾看見自我的同時,也折射出大家對生活的希冀。滾滾紅塵中,一代人會遇到一代人的問題,無論多麼艱難坎坷,都會在奮鬥中解決,周而復始,無有例外。前輩的來時路照見的是當下觀眾腳下的路,讓大家對當下的生活更有信心,也更清楚如何度過這一生。
時代在變化,不變的是每個人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步一個腳印,小日子終將都有自己的小美好。
敘事向前一步、內容直面是非,又精準抓住年代劇的內核,《六姊妹》的成功不無道理。出品製作方西嘻影業也深諳此道,因此才可以站在人文的高度,聚焦個體,又以小見大。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着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