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機器人扭“賽博秧歌”?這群BOT什麼來頭?春晚幕後揭秘

2025年01月29日20:00:19 娛樂 1879

穿着小花襖、揮着紅手絹、扭着大秧歌,總台2025年春晚舞台上,一群活潑又喜感的人形機器人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目光。

零幀起手轉手絹、手絹拋出再收回、步伐堪比真人,如何讓科技感爆棚的機器人扭出東北范兒?近日,央視新聞對話總台2025年春晚舞蹈類節目負責人劉惠子和宇樹科技工程師張陽光。

 

這群bot什麼來頭?

這個春晚節目名為《秧bot》,由張藝謀導演,16個bot(機器人robot的簡稱)與16名新疆藝術學院的舞蹈演員,人機協同共同呈現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秧歌的一招一式被人形機器人跳出了賽博味兒,網友直呼“這批機器人一定來自東北”,其實這群bot的名字叫宇樹h1“福兮”,來自杭州。

如何讓機器人扭“賽博秧歌”?這群BOT什麼來頭?春晚幕後揭秘 - 天天要聞

杭州宇樹科技創辦於2016年,是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領域的佼佼者。自2023年推出第一款雙足人形機器人以來,宇樹科技已經突破機器人在複雜地形下的通過性與穩定性等技術難題。

在總台牛年春晚上,宇樹科技的機器牛“犇犇”就曾登台亮相,和劉德華隔空互動表演。

如何讓機器人扭“賽博秧歌”?這群BOT什麼來頭?春晚幕後揭秘 - 天天要聞

工程師張陽光介紹,此次蛇年春晚登台表演的人形機器人擁有19個關節,為了完成轉手絹的動作,給每條手臂又額外增加了3個,讓機器人擁有極高的靈活度和精準度,像人類一樣完成手臂旋轉、拋擲回收等動作。

如何讓機器人扭“賽博秧歌”?這群BOT什麼來頭?春晚幕後揭秘 - 天天要聞

 

機器人如何給舞蹈演員做“搭子”?

最燃秧歌舞+最炫機器人,要想讓機器人跳得有“味道”,實現舞蹈的律動,節目編排需要將每一處節奏、韻律的變化精準到毫秒級,計算出每個動作的速度與軌跡。

從牛年春晚的四足機器牛到今年的雙足人形機器人,第二次上春晚的宇樹科技準備了超過130個舞蹈動作,進行了充分的技術測試。

如何讓機器人扭“賽博秧歌”?這群BOT什麼來頭?春晚幕後揭秘 - 天天要聞

模擬學習

團隊為春晚特殊製作了一套從視頻直接生成動作的程序。舞蹈演員在鏡頭前的動作,被ai軟件精細捕捉,形成指令代碼,再由工程師精細調整,導出程序放在機器人上就能直接運動。

如何讓機器人扭“賽博秧歌”?這群BOT什麼來頭?春晚幕後揭秘 - 天天要聞

專屬舞步

除了對舞蹈演員的動作進行學習,團隊還特別設計了機器人舞步。以往機器人需要通過踏步調整位置,此次表演的機器人能夠將調整動作融入舞蹈,看起來更加自然流暢。

定製動作

秧歌表演中的手絹動作是一大亮點。張陽光表示,為了實現手絹的旋轉、拋擲和回收,團隊專門為機器人設計了額外的關節,開發了精密的結構和控制算法。

如何讓機器人扭“賽博秧歌”?這群BOT什麼來頭?春晚幕後揭秘 - 天天要聞

為了能讓機器人在舞台上更加生動活潑,工程師們還設計了小細節,給機器人轉手絹留下懸念。“我們用黑色袖套把技巧手絹套上,觀眾看起來只是手帕。舞蹈過程中,機器人通過背後的卡槽掰掉袖套,更換手絹,電機一旋轉,手絹就能轉起來。”張陽光說。

如何讓機器人扭“賽博秧歌”?這群BOT什麼來頭?春晚幕後揭秘 - 天天要聞

仿真測試

為了確保機器人在直播中萬無一失,團隊在前期進行了大量仿真測試。張陽光介紹,在虛擬的物理仿真平台上,單台機器人的測試次數達上萬次。通過測試,團隊能夠規避潛在風險點,確保在實際表演中機器人的穩定性。

機器人每一個舞蹈動作的背後,凝聚着十幾位工程師夜以繼日的計算、試驗,舞蹈演員和編導的反覆打磨、默契配合,這才有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與傳統藝術的融合表演。

如何讓機器人扭“賽博秧歌”?這群BOT什麼來頭?春晚幕後揭秘 - 天天要聞

 

為什麼要讓機器人在春晚跳舞?

2023年8月,宇樹人形機器人h1第一次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亮相。2024年底,h1登上張藝謀導演的《澳門2049》長期駐場舞台劇,和國際大師一起玩科技與藝術的跨界融合。

總台2025年春晚舞蹈類節目負責人劉惠子認為,與以往春晚科技類節目不同,這個節目從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與眾不同的使命。

如何讓機器人扭“賽博秧歌”?這群BOT什麼來頭?春晚幕後揭秘 - 天天要聞

在節目編排過程中,曾因時長問題需要刪減機器人的動作,工程師找到劉惠子極力挽留,“我問為什麼不能減掉一些全身動作,工程師說這個動作全世界沒有誰能做到,只有中國人可以”。

在劉惠子看來,這次節目創作過程更像是一次科研攻關,“通常,機器人完成的大多是等速動作,要實現快起慢放、接近舞蹈節拍,轉手絹像人一樣離手再落回來,這些對於機器人來說是極大的挑戰,離不開工程師的精心設計和反覆試驗。”

如何讓機器人扭“賽博秧歌”?這群BOT什麼來頭?春晚幕後揭秘 - 天天要聞

採訪中,談及中國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發展前景,張陽光表示,中國目前已處於全球第一梯隊,無論是機器人動作的複雜度還是整體協調性都展現出領先水平。

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如何讓機器人扭“賽博秧歌”?這群BOT什麼來頭?春晚幕後揭秘 - 天天要聞

這次“賽博秧歌”驚艷亮相,不僅僅是一次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成果展示,更為人形機器人的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着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