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了即將在暑期檔上映的抗戰題材大片《援軍明日到達》的海報與片花,一時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在海報中,于和偉飾演的國軍第10軍軍長方先覺肅然佇立於陣地之上,儼然中流砥柱形象;在片花中,方先覺中氣十足,鏗鏘有力的宣示,“中國,也是戰勝國!”
由於尚未看到全片,所以還不清楚方先覺是在什麼情況下做如此宣示的,難道是在衡陽陷落,第10軍向日軍投降的時候嗎?
無論影片怎樣渲染方先覺的偉岸與鐵血,但改變不了一個基本事實:在抗日戰場上,方先覺是一個降將!
關於方先覺的投降,有力的證據是時任暫編54師師長饒少偉的證言。
饒回憶道:
“8月7日(1944年)傍晚,方先覺召集四個師長商討最後的行動方案。方說:‘不是我們對不起國家,而是國家對不起我們;不是我們不要國家,而是國家不要我們!’爾後,方指示孫鳴玉擬出七項投降條件,大意:(1)要求保留第10軍建制;(2)要求日軍進城不殺害俘虜;(3)要求日軍對受傷官兵給以人道待遇;(4)要求日軍立即停火;(5)要求日軍派飛機送方先覺到南京見汪精衛……’”,等等(饒少偉:《方先覺衡陽投敵經過》,《文史資料選輯》第40輯,時任預備第10師政治部副主任的楊正華撰寫的史料也證實了饒文中的內容)。
這裡,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方先覺要求見汪精衛,這表明他已經考慮投降後如何在汪偽政權中謀得一個位置,所以,方先覺是真投降,而非一些國粉百般辯解的“詐降”。
但日軍對方先覺提出的條件一概拒絕。8月8日,方先覺向日軍無條件投降——對任何一位軍人來說,這都是最徹底、最恥辱的投降。
投降後的第二天,方先覺接受了記者採訪。
記者問:“無條件投降後,現在心境如何?”
方答:“過去對日軍兵力評價過小,而恃鞏固之陣地與駐渝美空軍之協力,從事抗戰,但結果終為日本軍隊神力所挫。”接着,方先覺再次提出,希望能夠飛往南京與汪精衛見面(《方先覺將軍投誠披瀝對和運信念》,《申報》1944年8月17日,第2版)。
還有國粉辯解說,方先覺是為了保護傷兵才投降的。
但既是無條件投降,就意味着把一切身家性命交給敵人去任意擺布,“保護”云云,根本無從談起。
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收藏的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記載,第10軍官兵“被俘後遭殺者甚多”,也證明方先覺的投降絲毫沒有起到挽救麾下官兵生命的作用。
客觀地說,衡陽保衛戰前期打得相當堅韌,但方先覺的投降,玷污了前期戰績以及為保衛衡陽而陣亡的普通官兵。
02
從預告片以及發行方披露的信息看,《援軍明日到達》是一部“國軍主旋律”電影,概可斷言。【點擊閱讀】
本片的編劇、總導演、總製片人由劉和平一人兼任,所以,這說是“劉和平作品”也毫不為過。
劉和平上一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是2014年播出的電視劇《北平無戰事》。這部劇把所有的同情、不舍都給了行將崩潰的國民政府,北平地下黨則被表現得笨手笨腳、一事無成,到了最後,幾乎所有被編導傾注感情的人都去了台灣。
所以,《北平無戰事》可以被恰當地命名為“一部替國民黨哭墳的電視劇”。【點擊閱讀】
有了《北平無戰事》墊底,不難想見《援軍明日到達》會是一種什麼基調。
衡陽保衛戰,是日軍最後的垂死掙扎——豫湘桂戰役——中的一次戰役。
此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進行到了尾聲。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蘇軍、盟軍都在進行反攻並節節勝利,只有在中國的“正面戰場”,腐敗無能的蔣介石政權居然上演了一場大潰敗。
在1944年4月至12月這短短8個月時間裡,國民黨軍損兵60餘萬,丟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豫中會戰37天失38城)、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使6000萬人民重新淪陷於日軍鐵蹄之下。
從戰後世界秩序的角度看,國民黨軍在豫湘桂戰役中的失敗,後果極其嚴重,它成了美蘇在雅爾塔會議上聯手把中國當戰敗國處理(劃分勢力範圍)的直接誘因。雅爾塔協議一個至今令中國人難以釋懷的後果,就是外蒙古的獨立。
所以,如果從總結歷史教訓的角度來拍衡陽保衛戰與方先覺,應該是有意義的——衡陽保衛戰的失敗,方先覺與第10軍的悲慘投降,將會使觀眾領悟到,一個封建的、買辦的反動政權,是不可能領導中華民族真正贏得獨立與解放的。
03
幾年前討論電影《八佰》時,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由於完全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在抗戰中,國民黨軍政高層都陷入了嚴重的失敗主義情緒,對最後戰勝日本毫無信心。
所以,國軍抗戰的最高境界,就是“我死給你看”。
就是說,我雖然打不過你,但我可以死,我死了你就不能征服我了。
但這是“最高境界”,只有極少數國軍將領,如張自忠將軍(上圖),能夠做到這一點。大多數國軍將領,完全達不到這一境界,遇到強敵,能逃則逃,逃不了就降了。
比如,這位向日軍無條件投降的方先覺將軍。
一個值得追問的問題是,今天,為什麼要濃墨重彩地用英雄主義手法來表現一位降將軍?
在美國與西方對中國圍堵日亟的背景下,是不是有人已經失去了信心,要宣揚投降才是真愛國呢?
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