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地驚雷》是一部典型的美國西部片,描述了14歲女主角瑪蒂與警官郭洛達合作,為她的父親尋求復仇的故事。
在2010年,美國導演科恩兄弟對這個西部片進行了全新的改編,通過運用陰鬱的視聽語言、非傳統的角色刻畫和沉重的故事結局來重新調整劇情。
那麼,導演運用了什麼樣的拍攝手法,讓觀眾更加震撼?
視聽語言
電影摒棄了傳統西部片的元素,注入了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
這使其成為一部具有現代特色的黑色影片,給觀眾帶來了與眾不同的觀影體驗。
導演運用暗淡的色調和強烈的對比度來營造出一種陰鬱的氛圍,傳達出人性的黑暗面。
運用打光技巧來突出人物的輪廓和陰影,增加緊張感和壓抑感。
導演可以運用追趕、追逐或快速切換的鏡頭運動來加強視覺衝擊力。
讓觀眾跟隨主人公的視角感受到緊張和危機,更加投入到劇情中,感同身受。
影片中科恩兄弟以陰鬱的畫面、晦澀的內容,憤世嫉俗的黑色元素表現了人性的危機。
導演將舊版《大地驚雷》中,很多明顯的西部元素予以改編。
將其演繹融合了西部片、強盜片等多種元素相結合的現代黑色電影。
傳統西部片通常在視聽表現上,強調宏偉的場面和快節奏。
黑色電影則着重表現層次感和微妙的邏輯關係,科恩兄弟的黑色電影常以夜景為主。
角色往往在黑暗中出現或隱匿其中,營造出恐怖和陰暗的氛圍。
這種燈光處理方式使觀眾產生了一種陰森可怖的情緒體驗。
陰暗深邃的視聽語言傳統,西部影片在視聽語言上講究宏闊歡快。
黑色電影的空間層次感非常強烈,事物微妙的邏輯關係通常通過畫面來表現。
科恩兄弟的黑色電影場景多以夜景布光為主,影片人物一般在黑暗中出現或隱藏。
這種燈光運用,讓觀眾感受到恐怖陰森的心理感覺。
1969年版的《大地驚雷》在視覺語言方面,主要以較為明朗清晰的彩色為主基調。
1969年版本影片的遠景及彩色色調,讓電影過於輕鬆明快。
難以讓觀眾在心理上,形成與主人公瑪蒂一樣沉重的復仇意識。
那麼,電影除了運用視覺語言來緩解觀眾情緒,在其他方面還早增加了什麼細節?
配樂藝術
音樂方面,電影採用抒情輕快的音樂,與西部遼闊景色相符。
搭配上陰鬱的場景營造了一種矛盾的氛圍,主題音樂選用基督教懺悔之歌。
“倚靠的永恆之臂”,傳達出深刻的心理懺悔意味,與復仇主題相得益彰。
導演的鏡頭藝術巧妙地讓觀眾融入劇情之中,通過精心打造的畫面和音樂。
選取中景、近景為主要景別,晦暗陰鬱的場景搭配上強烈的復仇主題,讓整個故事顯得壓抑和深沉。
電影的音樂特徵以抒情的輕快音樂為主,符合美國西部遼闊宏大的遠景特色。
搭配上色彩鮮艷明朗的遠景,讓觀眾倍感歡快舒暢。
極為容易引導觀眾進入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在科恩兄弟的版本里。
通過明暗對比的效果,故意扭曲觀眾的視覺感受。
在夜晚的場景中,特寫鏡頭展現了兩人和馬匹,彷彿馬在黑夜中呻吟。
馬蹄聲從規律急促變得越來越無力且混亂,但郭洛達仍然堅持騎馬狂奔。
瑪蒂的臉上被汗水打濕,在陰影的映襯下變得扭曲不堪,她無奈地乞求停下。
郭洛達置若罔聞,直到小馬倒下在黑暗的夜晚。
一聲刺耳而沉重的槍聲結束了小馬的生命,此刻瑪蒂第一次痛苦地哭泣。
這一幕不斷震撼着郭洛達,也衝擊着觀眾脆弱的內心。
相較於老版電影中輕鬆平和的回家之路,科恩兄弟讓這段旅程變得與眾不同。
這種黑色心理衝擊的特點,展示了非傳統的女性和英雄角色刻畫。
他們讓女性變得硬朗獨立,而英雄則展現出道德的模糊性。
那麼,導演是怎樣巧妙的運用鏡頭藝術,讓觀眾能代入到劇情中?
劇情的改變
電影《大地驚雷》,不僅尊重原著小說,完全從女主人公瑪蒂的視角出發。
舊版本的西部影片,安排瑪蒂不小心掉入蛇洞中正無可奈何之時。
警官郭洛達挺身而出開槍為瑪蒂報了殺父之仇。
雖然大仇得報,但舊版電影突出了男性的勇敢和無畏,女性仍然要依附於男性。
女性現在,仍然處於被傷害和保護的地位。
在傳統的美國西部影片中,女性多數處於被動和附屬的地位。
她們通常溫柔依賴,而西部英雄則是勇敢雄壯的男性。
他們讓女性變得堅強獨立,而英雄則呈現出道德模糊的特點。
在2010年新版的電影中,影片故意改編了原有劇情。
讓瑪蒂手刃仇人湯姆,這種改編充分地展示了黑色電影對女性個性的顛覆。
其硬朗勇敢的性格讓觀眾極為震撼,為了表現男性英雄的視角和觀點。
經常依靠警察郭洛達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並維護個人英雄主義的迷信。
1969年版本的電影中,警官郭洛達的家庭條件富裕。
他並不是為錢財而幫助瑪蒂復仇,但是在新版影片中,導演將其生活條件設定為極貧窮。
在1969年版本的《大地驚雷》中,一開始瑪蒂和父親生活安逸歡樂,無憂無慮。
故事最後警官殺死兇手湯姆後,獲得了政府及女孩的感謝和獎勵。
電影以“有時間來看看我這個胖老頭吧”這一段溫馨的台詞為完結,生活又重新歸於穩定和平淡。
但是在新版的《大地驚雷》中,導演科恩兄弟從一開始瑪蒂父親被湯姆殺掉時。
讓整個故事充滿沉重的復仇情緒,觀眾能直接感受到主人公身上難以化解的仇恨。
即使在影片最後,女主人公在警官的幫助下,報了殺父之仇。
但警官和女孩沒有任何的解脫,結局和開始一樣沉重而陰鬱。
尤其是在瑪蒂的結局方面,新版電影與1969年版本有着明顯區。
那麼,這些劇情改變的有什麼作用?
黑色影片風格
劇情的改變讓影片和觀眾陷入了更深層次的思考當中,影片中,瑪蒂終於殺死了湯姆。
但是鏡頭突然轉換,瑪蒂一下從西部陽光明媚的峽谷掉入了可怕黑暗的無底洞中。
瑪蒂在洞中被毒蛇咬傷,這種不同的設計似乎寓意着瑪蒂的復仇,其實也代表了某種罪過。
在傳統的美國西部影片中,女性多數處於被動和附屬的地位。
她們通常溫柔依賴,而西部英雄則是勇敢雄壯的男性。
在新版黑色電影《大地驚雷》中,科恩兄弟徹底顛覆了女性和英雄的形象。
他們讓女性變得堅強獨立,而英雄則呈現出道德模糊的特點。
電影《大地驚雷》主要以警官郭洛達的視角,來觀察瑪蒂的復仇行動。
在影片中,好像從走上復仇之路開始就踏上了罪惡之路。
儘管最終得償所願報了仇,卻還是掉入無底的罪惡深淵。
導演讓上帝赦免了瑪蒂的罪惡,在被蛇咬傷的傷口處畫上了代表心靈救贖的十字架。
她的手最終仍由於蛇毒而留下殘疾,電影這種黑色影片風格,讓觀眾意識到瑪蒂本身將會一生背負罪惡帶來的痛苦。
這種深沉的結局與舊版電影中瑪蒂復仇後,在父親墓碑前暢想未來。
回憶美好生活的景象大相徑庭,在一定程度上,瑪蒂在導演科恩兄弟的設計下。
身上具有黑色影片中黑寡婦的特徵,尤其是當她近40歲時仍然孤身一人。
身着黑衣來到父親墓前,伴隨着蕭瑟的寒風和雪花,表情麻木僵硬,發人深省。
新版電影《大地驚雷》異常深邃的故事結局,讓無數觀眾在影片放映結束後。
仍然沉浸在對復仇倫理的無限思考中,可以說黑色影片帶來的倫理性思考。
光這一點,就已經遠遠地超越了西部片!
科恩兄弟2010年執導的電影《大地驚雷》,將西部復仇故事,演繹出獨特的黑色影片風格。
導演從視聽語言、人物刻畫及故事結局等方面,賦予西部復仇電影更深層次的內涵。
可以說,科恩兄弟執導的《大地驚雷》,以更加個性化的電影元素,代替了美國好萊塢傳統西部片中常見的故事元素。
甚至故事主題也隨着這種改編而具有黑色意味,引導着觀眾從不同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電影中的人物和故事,從而獲得不同的觀影感受。
結語
《大地驚雷》不僅改變了美國好萊塢傳統西部片中常見的故事元素,還通過個性化的電影元素為電影注入了獨特的風格。
故事主題也具有黑色意味,引導觀眾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電影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從而帶來截然不同的觀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