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劉曉慶

圖源:視覺中國
炎炎夏日已然逐漸降溫,但演出市場的熱情卻高漲依舊。近日,為加強觀眾人數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以下簡稱“大型演出活動”)的規範管理,促進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文化和旅遊部、公安部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規範管理促進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今年以來,演出市場可謂是“春暖花開”。各類演唱會、音樂節、劇場演出頻頻上演“一票難求”的場景,社交媒體上充斥着“到底是誰背着我搶到了票”的調侃。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2023年暑期(7.1-8.31)全國演出市場(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01.53%,觀演人數則較去年同期增長了806.70%,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演出市場熱氣騰騰是事實,但由此暴露的問題卻也不在少數。主辦方囤留“內部票”,讓公眾能搶的“蛋糕”越來越小;黃牛炒票倒票、坐地起價,藉機實現了“每逢演出荷包鼓”;搶票難,退票也難,防住了黃牛,也“誤傷”了行程有變的觀眾;個別演出方“只管賣,顧不上管”,一些“柱子票”“牆根票”都拿來流通……如此,觀眾想舒心地看一場演出,彷彿成了運氣、財力、時間缺一不可的考驗。頻仍亂象,不僅給觀眾的熱情“澆了盆冷水”,也破壞了文藝演出的市場秩序。
此次《通知》的出台,就將重點瞄準了“打牛”和“放票”,意在使演出門票回歸正常的商業流通,儘可能撇去炒作而成的虛浮“泡沫”。《通知》中,多項舉措針對性強、環環相扣,釋放出培育健康有序演出市場的強烈信號。
其實,2023年4月,文旅部就曾發布通知,明確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的營業性演出門票數量,不得低於核准觀眾數量的70%。而此次《通知》則規定,演出舉辦單位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的門票數量,不得低於核准觀眾數量的85%。從70%提高到85%,有望進一步壓縮“內部票”“工作票”“黃牛票”的存在空間,讓更多的門票流入真正需要的觀眾手裡。
放出票是一方面,能不能斬斷黃牛從中“攔截”的手同樣十分重要,否則放出的票越多,反而越容易“肥水流了外人田”。對此,《通知》明確規定,大型演出活動實行實名購票和實名入場制度,每場演出每個身份證件只能購買一張門票,購票人與入場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在“強實名”的嚴防嚴控下,大型演出活動有望實現“票、證、人”一致,從而有效防止黃牛大量囤票後再高價轉售,讓門票回歸純粹的觀賞准入功能。
促進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必然要求。而關於為什麼要看演出,就像一些人說的“人總是要活在一些瞬間里”,一場演出就像一場綺夢,我們需要一些脫離日常的時刻,來讓靈魂短暫放空。期待《通知》的出台,能讓更多人早日實現“看演出自由”。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