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永恆的愛”獨唱音樂會在上海交響音樂廳上演,青年女高音、華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聲樂教師高凌媛演繹了二十餘首經典中外藝術歌曲。高凌媛先後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德國美因茨國立音樂學院,海外媒體曾讚賞她是“聲音具有絲絨質感的優秀中國歌唱家”。

“永恆的愛”音樂會上,高凌媛上半場演唱德奧藝術歌曲,下半場演唱中國藝術歌曲。德奧藝術歌曲包含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理查·施特勞斯9首風格迥異的作品,包括《鱒魚》《永恆的愛》等,這些作品將詩歌中對“愛”的詮釋與德奧傳統音樂相融合。下半場11首中國藝術歌曲來自黃自、趙季平、高為傑和岳冰,包括《玫瑰三願》《幽蘭操》《元曲小唱》等,這些作品充滿東方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音樂特色。

音樂會由旅歐青年藝術家、華東師範大學外聘教師範玥擔任藝術指導,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勇擔任導賞。音樂會還首演了華師大音樂理論系副教授岳冰的兩首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悲歌》《吟誦調·天凈沙·秋思》。兩首作品的歌詞分別選自樂府詩集和元曲小令,保留中國古詩意蘊的同時又加入現代審美。
《樂府詩集·悲歌》第一句“悲歌可以當泣”,讓人聯想到哭泣的聲音,作曲家在“泣”字上加入下行的旋律,模仿哭泣的語調。鋼琴聲部和弦節奏營造出一步三回頭的不舍。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思戀故鄉、倦於漂泊的凄楚。作曲家第一段旋律展現詩詞的意境,第二段表達現代人對古詩詞的暢想。

音樂會是“第38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華東師範大學展示月”的一部分。3月18日-4月2日,共有11場不同形式和主題的音樂會,涵蓋了鋼琴、聲樂、器樂及電子音樂等,包含教師個人獨奏、學生獨奏重奏,以及師生同台演奏等不同形式。
高凌媛介紹,這場音樂會是一個起點,後續將聯合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歷史學系、哲學系、心理學系、中文系等院系組建團隊,從聽覺、視覺、文學、歷史、哲學角度共同打造“詩音樂畫”多維一體美育課程。“詩音樂畫”課程將以華東師範大學為圓心,輻射至中小學幼兒園教育、成人教育乃至市民文化普及教育。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圖片編輯:項建英
圖片來源:華東師範大學提供
來源:作者: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