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 晨曦
3月25日至27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在北京舉行。
本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主題為“經濟復蘇:機遇與合作”,與會代表圍繞這一主題充分交流看法、凝聚共識,對促進全球經濟恢複發揮積極推動作用。這也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後,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第一次恢複線下舉辦。
參會嘉賓方面,此次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公布的參會名單包括: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研究員、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螞蟻集團董事長兼ceo井賢棟、美國橋水投資公司創始人瑞·達利歐、蘋果公司ceo庫克......
基金君帶來今天論壇上多名大咖的最新發聲——
韓文秀:中國是世界經濟恢複發展的主要引擎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表示,中國的疫情防控已經進入新階段,經濟社會恢復常態化運行,經濟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呈現加快恢復的特徵。
韓文秀稱,中國將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確定為5%左右,這既考慮了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需要,也考慮了潛在增長能力和各種困難挑戰,留有適當的餘地,體現了穩中求進。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實現這一目標是有把握的。當前最根本、最要緊的是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僅今年要這麼做,而且今後也將長期堅持。
韓文秀表示,中國是世界經濟恢複發展的主要引擎。過去10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今年的貢獻率將會超過去年,為全球經濟恢複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恢複發展的強大推進器和穩定錨。在風雨來襲、動蕩變化的世界經濟中,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將是難得的一抹亮色,將為不確定的世界經濟提供寶貴的確定性。
中國是國際金融安全的避風港,多年來,中國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守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常態化,在支持經濟發展過程中穩住了金融體系,消除了大量的風險隱患,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當前沒有明顯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壓力。貨幣政策具有較大的迴旋餘地,中國經濟金融穩定將為動蕩不安的國際金融市場提供正的外溢效應。
韓文秀稱,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我們將繼續擴大市場准入,穩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繼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我們歡迎各國企業來華投資,也期待外商樹立長遠眼光。深耕中國市場,在中國投資可以“放長線釣大魚”。
黃奇帆談“脫鉤斷鏈”、“孔雀東南飛”
會上,研究員、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稱,“最近一段時期,一些產業看上去有‘孔雀東南飛’的跡象,轉移到了東南亞等地區。”他認為,從長遠來看,這種現象未必是壞事。
黃奇帆指出,應對當前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握產業鏈布局的主動權,重點在於三方面:其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補鏈擴鏈強鏈。其二,要培育並形成一批技能組織上中下游產業鏈水平分工,又能實現垂直整合的製造業龍頭企業;同時要培育中國自己的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其三,謀劃和布局一批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
“這是新一輪產業變革制高點。”黃奇帆強調,前三次工業革命分別帶來了四到五個代表性的耐用消費品進入千家萬戶,成為風靡一時的消費主流,這些產品中國往往是跟進者。今後二三十年,中國應該抓住類似像無人駕駛的新能源汽車、家政服務的人型機器人、提供數字秘書服務功能的智能終端等符合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整機產品,使之成為世界性的、具有萬億美元級別的耐用消費品。“在這些領域,中國有的跟跑、有的並跑,還有的領跑全球。要積極進行前瞻性布局主動出擊,圍繞這些重點產業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鏈集群。”
黃奇帆表示,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在勞動力紅利之後迎來一個新的紅利,也就是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所產生的紅利,即市場紅利。就規模而言,中國人口有14.11億,佔全球總人口的比例接近20%。就市場結構而言,中國是個單一的大市場。就工業基礎而言,中國是全要素全門類全產業鏈集成的經濟體,這將產生“規模經濟”的成本攤薄效應。
黃奇帆稱,進入中國市場的製造業,一旦規模上去了,就能夠大幅攤薄六項成本:一是研發成本,二是固定資產投資成本,三是採購成本,四是人力成本,五是物流成本,六是市場開拓成本。一般來說,規模經濟可以從以上五個方面影響到整個製造業成本,一旦達到了充分的規模,就可以把價格壓低30%—40%左右,從而形成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黃奇帆稱,在這個大市場的帶動下,跨國公司合理的產業鏈布局邏輯突出體現在產地銷、銷地產兩個方面。中國有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這將是一個龐大的“引力場”。黃奇帆指出,“從產地銷、銷地產這兩個角度看,一些人鼓吹‘脫鉤斷鏈’是不會成功的。”
田國立:消費升級將成為中國房地產轉型新引擎
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表示,我國當前正處於住房消費升級的新發展階段。參照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當前我國城鎮化率仍有15個基點的上升空間。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供需關係和主要矛盾發生深刻的變化,在基本解決了“有沒有住房”問題後,“住得好不好”的問題更加突出。
田國立指出,隨着生活條件的改善,城鄉居民升級住房消費的願望十分強烈,與居住相關的裝修設計、傢具、家電、智能設備、物業管理、租賃服務等迅猛發展。中等收入群體城鎮化潛力和升級的房地產消費需求,將為城市更新、資產盤活及房地產上下游產業鏈投資提供新的機遇,消費升級將成為中國房地產轉型的新引擎,也是撬動從消費到投資、再到消費的經濟增長飛輪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靠買房賺錢很難了,買一套房再炒出去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買房逐漸回歸了原本的屬性,也就是享受包括住房在內的各種不動產的使用權,將會成為越來越成為買房的主要的目的。”田國立稱。
田國立表示,消費升級呼喚大租賃時代的來臨,產業發展將更加專業化和集約化。在之前的住房總量不足階段,資產增值效應明顯,但在消費升級階段,消費目的是獲得各種服務,房子將回歸其最初的居住使命。
對於中國住房市場而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滿足3億新市民的住房需求,包括新畢業的大學生、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等不同群體的租房需求。田國立指出,目前租房市場九成都是個人房東,房源品質不高,租賃關係也不穩定,要大力發展機構化、專業化、長期化的住房租賃項目,滿足多樣化的住房需求。
房地產轉型和租賃市場發展非常需要長期的資本支持。在房地產投資收益預期下降的同時,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更多引入保險、資金、養老金、年金等追求長期穩定回報的資金;同時需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特別是以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為代表的不動產股權投資產品投資。
“通過所有權、經營權和使用權分離,讓專業的人盤活不動產、經營好不動產。”田國立表示,這可以為社會提供相對中等風險和穩固回報的金融產品,亦可以避免大眾炒房、促進建立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機制。
達利歐:三大因素塑造世界
美國橋水投資公司創始人、首席投資官導師、董事會成員瑞·達利歐(ray dalio)在演講中提出,長期的債務和貨幣循環、巨大的內部衝突以及大國崛起這三大因素正在塑造世界。
達利歐稱,首先我們看到大量的債務被創造出來,並已被貨幣化。中央銀行為大量的赤字融資,通過印發創造貨幣,併購買相應資產。第二,貧富差距和價值觀的分歧導致民粹主義出現。第三種因素是大國崛起,對已有大國和已有世界秩序的挑戰。
達利歐表示,在其對歷史的研究中,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特別是技術的進步,收入、預期壽命和營養水平等最重要的福祉衡量標準得到極大改善。但這些進化升級伴隨着很大的周期性波動,這包括許多短期周期,最後變成大周期並相互影響。而大周期產生了人們眼中非常好或非常壞的時代。
當三大因素同時匯聚在一起時,從歷史規律來看,往往會引發內部和外部的巨大動蕩。換句話說,當出現金融和經濟危機時,由於存在太多的債務,內部衝突變得更加嚴重,尤其是當經濟條件存在巨大差異時。
寧高寧:四大結構性調整應對全球變短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原董事長寧高寧表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企業要有四大結構性調整:第一是能源結構調整,盡量少用化石能源,包括傳統的碳、石油等能源,而要採用水電、風電等。第二是產業結構調整,轉向盡量去消耗少量能源的產業結構。第三是基礎結構轉型,在技術上即使消耗能源也要比以前效率高。第四是要實現投資轉型。
寧高寧表示,中國有很多企業在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領域進行技術攻關,從目前看,中國大部分相對規模較大的企業都會比“30·60目標”更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談及當前綠色發展與綠色轉型,寧高寧表示,目前中國批准新建設的油耗能項目是非常嚴格的,但石油化工行業鮮有破產,這些老企業佔用排放指標,但更高效的新企業無法實現替代,實際上妨礙了新技術替代老技術。綠色金融、綠色節能項目的市場競爭力相對會弱一點,金融不能把它們當成賺錢的項目來搞,這也需要政府給予過渡期的支持政策。
目前很難對每個企業的實際碳排放進行精準計算,同時目前機制還不能通過碳交易來讓企業有動力自主減排。低碳減排與發展之間也存在一定矛盾,當前中國人均gdp在全球還比較低,但設定了較高的碳減排目標,這個矛盾不能迴避。如果把碳作為稅收因素加入國際貿易理論,碳關稅並不會促進碳減排,反而會帶來新一輪的貿易戰。
黃朝暉:資本市場為雙碳戰略提供廣闊空間
中金公司首席執行官黃朝暉在論壇上表示,與實施雙碳戰略相關的金融業務正在蓬勃發展,商業回報的邏輯越來越清晰。綠色信貸方面,不良率遠遠低於對公貸款不良率,綠色貸款質量明顯優於其他類型的對公貸款。綠色股權方面,得益於全面註冊制的實行,更多資本會願意進入綠色產業的早期進行投資。
“從宏觀結構來看,隨着我國增長模式從金融周期上半場的高度依賴房地產、基金的二元模式的發展,轉向下半場,向多元模式切換,綠色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黃朝暉表示,根據中金測算,未來五年綠色投資累計增加達到16萬億以上,增長將明顯高於地產和基建。
黃朝暉認為,資本市場在實現雙碳目標方面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國綠色信貸在綠色金融融資總額中佔比達到90%,而綠色債券、綠色股權分別僅佔到7%和3%。預計10年後,這個結構將出現比較大的調整。綠色信貸比重將下降,綠色股權比重將上升到30%以上。
黃朝暉指出,資本市場為雙碳戰略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近幾年,國家已經就直接融資助力綠色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明確提出要發展綠色直接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到股票市場上市融資等等,推動綠色低碳產業股權融資環境持續優。下一步資本市場在雙碳戰略中將發揮更大作用。
黃朝暉稱,2019年科創板設立並試點註冊制,引發了資本市場革命性的變化。後來創業板、北交所也都實行註冊制,到今天所有股票交易所全部實行註冊制。這個巨大的變化,實際上為資本進入綠色創新領域開闢了一個巨大的通道。“因為有了註冊制,形成一個市場化的退出渠道,更多的資本願意在綠色產業發展早期進入這個行業,推動行業的創新和發展,然後通過ipo順利退出,實現正向循環。”
井賢棟:數實融合,實現全面數字化
螞蟻集團董事長兼ceo井賢棟介紹,過去十年,數字技術持續推動中國數字經濟大發展,數字經濟規模從2012年的11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逾45萬億元,數字經濟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1.6%升至近40%。
井賢棟認為,未來十年,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將深度融合,產業數字化將迎來全新機遇。一是由大到小的普惠機遇,從大企業數字化到中小企業數字化,二是由點到面到體的協作機遇,從企業數字化到產業協作數字化。
井賢棟指出,中國的企業中,99%都是中小企業。“只有中小企業全面實現數字化,數字化時代才真正到來,數字技術的普惠紅利才真正實現。”平台+saas生態,是中小企業數字化升級的有效範式。平台為第三方數字化服務商提供基礎技術產品基座,並開放原子化技術產品能力接口,助力服務商為中小企業提供“好用不貴”的數字化服務。
從企業數字化到產業協作數字化是數實深度融合的第二個重要機遇。井賢棟表示,單點的數字化帶來的價值有限,通過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新技術構建全面立體化的信任基礎,打造可信、安全、共享的產業協作網絡,可以實現產業鏈上下游更好地協作,從而創造新價值,創新新業態新模式。
蒂姆·庫克:發明者有責任保證技術被正確使用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在會上表示,今年是蘋果公司進入中國30周年,他很高興回到這裡。據悉,這是庫克自2019年後首次到訪中國。對此他表示,“能夠回來太好了”。
庫克表示,當前全球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創新速度是非常迅速的,這些技術將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作為技術的發明者,必須保證人們正確地使用這些技術,讓技術能夠幫助人類。他認為這對任何一個技術發明者都是非常重大的責任。
庫克表示,編程技能和批判式思維是非常重要的,蘋果開發了編程語言swift,這個編程語言簡單易用,對全球學校也是免費的,希望全世界的學校都能學習使用這個語言。目前,有3500萬的孩子現在正在用它來學習編程。
此外,庫克宣布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捐助增加至1億元人民幣,加強中國鄉村數字教育等方面的支持,為中國各個教師和學生創造成長機會。
趙國華:電氣化是實現去碳的唯一方法
施耐德電氣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趙國華表示,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物聯網將萬物互聯,數字化意味着將有更高層次的效率,而電氣化是實現去碳的唯一方法,數字化與電氣化的結合等於可持續化的未來。
趙國華認為,gdp與能源使用緊密相連,想要發展就需要能源;如今正在重新改變能源結構,目前70%-80%的能源投資進入清潔能源。
趙國華表示,目前全球75%的碳排放來自能源,供應側可以通過電氣化、數字化提升能效和供給側低碳化分布式來實現減碳,同時也需要在需求端進行減碳。
“如今已進入到電力4.0時代,萬物互聯,所有城市都在尋找可再生能源,而這也需要充分實現周圍所有事物的數字化,將數據放在雲端,將數據進行處理,通過數據孿生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進行操作,能夠實現安全性和韌性更高,效率更好。”趙國華稱。
編輯:艦長
審核: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