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首席記者 張聰
楚國八百年,其中四百年的都城歷史屬於郢都——紀南城。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第一大都會,見證二十個帝王在此即位的紀南城究竟有多繁華?而兩千多年前隱藏其中的楚文化究竟有多絢爛?這些謎底,即將在一檔紀錄片中揭曉。

《看見紀南城》海報
11月18日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共荊州市委宣傳部、湖北廣播電視台、湖北長江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紀錄片《看見紀南城》將於中央電視台10套科教頻道重磅登陸,這也是在豆瓣高分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問世8年之後,湖北又一部聚焦楚文化價值內涵的紀錄片。
接受極目新聞記者專訪時,《看見紀南城》總製片人、此前憑藉《金銀潭實拍80天》而聲名大噪的湖北廣播電視台製片人譚海燕提到,《看見紀南城》是再次對楚文化脈絡的大型梳理,更是提煉楚文化精髓的“升級”嘗試,與《楚國八百年》採用編年體敘述方式不同,《看見紀南城》將採用人類學視角、用時代的代入感來看待歷史。

《看見紀南城》劇照:紀南城內摩肩接踵的人群

《看見紀南城》劇照 :秦將白起火燒郢都
放棄編年體,尋求主題化
微觀歷史拼成的文明“拼圖”
拍攝《看見紀南城》的過程要比當年的《楚國八百年》難得多,難點源於客觀先決條件——楚國800年的歷史早已有了大量現成的歷史著作去梳理明白,但對於紀南城,有關歷史的考證和考據其實是有限的。
採訪中譚海燕提到,基於這樣的客觀現實,《看見紀南城》拋開了一般歷史紀錄片慣用的宏大編年體講述方式,轉而採用聚焦微觀歷史的“主題化”表達,去展示楚國古都紀南城作為長江文明重要源頭的繁盛場景與文化魅力。
主題化表達,則需要《看見紀南城》的創作團隊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找尋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焦點,這些焦點被他們稱為“神秘的小碎片”,而通過小碎片形成主題的過程,則被稱為“做拼圖”。
據悉,2020年紀錄片立項之後,《看見紀南城》創作團隊先後數十次到紀南城遺址實地勘景、拍攝取景,更查閱數十本相關書籍以及近100G的專業論文。“可能是在現場或者文獻資料里聽到、看到那麼半句話、一句話,然後再在專家的幫助下去找邏輯、找證據,把這些神秘的小碎片拼接起來。”譚海燕說。
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看見紀南城》分為6集,從回望紀南城影響力的《郢都之謎》到鋪陳都市繁華的《楚人的世界》,從展示楚人思想深度的《思考者》到探求鐵器造就帝國的《崛起年代》,從驚嘆製造業極度發達的《青銅》到追尋楚文化吉光片羽對當世影響的《一脈千年》,這6個主題看似分散,但實則又同時指向“紀南城”的光輝文明,而當六個主題匯成3小時的全片,《看見紀南城》無疑能讓觀眾觸摸到兩千多年前那座繁盛都城,而這座城市在中華文明大視野下的重要作用和現存價值,也隨即能變得清晰。

《看見紀南城》劇照:屈原曾在紀南城生活

《看見紀南城》導演在紀南城舊址拍攝
不是“歷史課”,旨在“看當下”
平視角度以期貼近年輕網生代群體
主題化的講述方式,還讓厚重的歷史變得更為輕巧可讀。
採訪中譚海燕表示,一個不能被忽視的現象是,當下紀錄片受眾的60%以上都是90後、00後組成的“Z世代”,“這也在倒逼我們去思考紀錄片的拍攝方法。”
本周一,極目新聞記者提前看片時發現,《看見紀南城》每集大都以故事演繹的方式切入,同時將具有時代感的現實故事與紀南城的精神內核相互勾連,以期達成向年輕網生代群體輸出文化價值的目的。
比如第二集《楚人的世界》就從紀南城遺址發掘的大量水井切入,以考古界專家通過水井數量推斷出當時的紀南城是容納30萬人生活的超級都市為憑藉,還原出東漢哲學家、經學家桓譚《新論》中“楚之郢都,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朝衣鮮而暮衣蔽”的景象。隨後,紀錄片畫面一轉來到當代的南方超級都市深圳,“潮汐車道”的引入與當年紀南城的排水系統被對照描述,觀眾很難不被這種文化上的歷史鉤連所打動。
“拍紀錄片時,我們到底想要通過這部片子表達什麼?”採訪中,《看見紀南城》總導演縱紅雨反覆強調他們的創作理念,“我們不想只是給觀眾‘上歷史課’,看歷史其實是為了看當下、看未來。”就比如從紀南城對於“水”的規劃講到當代大都市潮汐車道的設置,“我們想要把歷史中的親和力和當代觀眾的共情能力結合起來。”
這同時也是《看見紀南城》中會描寫大量平民工匠而非王侯將相的原因。縱紅雨提到,6集紀錄片中有一集講述了冶鐵工匠對於城市的影響力,“歷史的前進、文明的繁盛是靠群眾推動的,我們也希望觀眾能夠感知到這一點。”
而於兩千多年前攪動歷史風雲的大人物們在《看見紀南城》中出現時,也可能被選擇用更加“平視的角度”去呈現,“用普通人的視角去講述他們的故事,希望觀眾在看完這部紀錄片後,可以更客觀地看待歷史、看待名人、看待英雄。”
(圖片由《看見紀南城》劇組官方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