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傳媒大學文旅融合創新研究院出品、製作的治癒環境式音樂劇《時光花舍》,近日在北京愛樂匯藝術空間·時空劇場登台。該劇以“家庭記憶與時光回溯”為主線,通過沉浸式敘事、原創歌曲與富有特色的舞美新空間,呈現出兩代人40多年間在一間花舍中的羈絆與和解。作為一部小劇場環境式音樂劇,《時光花舍》不僅探索了小劇場音樂劇的藝術邊界,更為環境式戲劇注入實踐動能。

《時光花舍》以花店為時空錨點,講述奶奶胡玉蘭、爺爺穆曉蕊、孫子穆陽與女孩方菡跨越近四十年的溫情故事。曲目融合流行、民樂與搖滾元素,打造“聽得見年代感、聽得見感染力”的原創曲目,16首歌曲成為情感紐帶,構建時空對話,讓三代人的遺憾在音符中消融,也讓觀眾從劇中感受到溫情和美好。編劇、導演張昭卿表示:“花是美好的象徵,是浪漫與溫馨的註腳,希望能在《時光花舍》的故事中,為觀眾帶來平凡生活中的詩意與溫暖,喚醒那些沉睡在心底的美好記憶。若觀眾走齣劇場時,能因身邊的點滴小事而觸動,為身邊的人而感動,能將自己那份珍貴的記憶被喚醒,那這部戲便實現了它的價值。”
《時光花舍》在沉浸式設計上突破傳統框架,依託劇本內容,將劇場空間解構為“三重奏”——現代花舍、玉蘭樹下與詩意閣樓。觀眾入場後無論在哪個地方就座,都可以在不同階段感受到不同的心理體驗,可以化身顧客,與主角互動購花,也可以參與角色間的對話,解鎖更深層次的情感路徑,從通常的視野中跳脫出來,擁有一次新奇的體驗。環境式空間不僅是劇場設計,更是情感共鳴的載體,通過精心設計的布景,讓每個位置都成為個體與故事的交匯點,充分運用戲劇的在場性,重溫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簡單淳樸的交流交互。
作為中國傳媒大學文旅融合創新研究院的重點孵化項目,《時光花舍》在文化產業模式上嘗試創新。愛樂匯藝術空間·時空劇場被改造為“生長型舞台”,助力推動時空劇場從“演出場所”升級為“城市文化共生體”,打造北京又一文旅地標性的演藝新空間。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