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在看完《萬箭穿心》之後激動地說:
“你比我們這一代都棒,是中國最好的女演員,沒有之一。”
這個“你”說的就是顏丙燕。
金雞獎影后,金鷹獎最佳女配,華表獎影后,金猛龍獎影后,百合獎影后,天壇獎影后……
諸如此類的獎項,顏丙燕拿了個手軟。
電影上,《愛情的牙齒》和《萬箭穿心》足以讓顏丙燕的演技封神;
電視劇上,顏丙燕也沒有水土不服,《對手》、《滿秋》、《女人一輩子》、《借槍》、《甘十九妹》等都發揮了出色的演技。
最近熱播的《大考》,顏丙燕飾演的“寵夫狂魔”趙珊也被塑造得有血有肉。
然而就是這樣有作品,也有演技的實力派女演員,微博粉絲數才區區35萬,實在有點唏噓。
從業28年了,顏丙燕還是一直處於不冷不熱,甚至“查無此人”的狀態。
事業上“不上不下”,而生活上也是“獨守空房”的狀態,這一切皆因她過於“矯情”。
50歲有顏有身材有事業的顏丙燕,沒有結婚,沒有小孩,沒有自己的家庭,她孑然一身。
年邁的老父親整天掛在嘴邊的話就是:
“你都這個年紀了,不結婚,不生孩子,你到底想幹嘛?”
幾乎所有父母催婚的邏輯都是這樣。
他們不踏實,他們擔心子女以後孤獨終老,老無所依。
顏丙燕給予充分的理解,但是她還是很“任性”。
無夫無子,對她而言,根本無足輕重,因為演員這份工作足以讓她快樂地活着。
顏丙燕有多喜歡演員這個職業呢?
可以說,她全部的一切都奉獻給了演戲。
有一任的前男友曾經問過她:
“顏丙燕,你的生活是什麼?”
她不假思索:
“我的生活就是工作。 ”
前男友追問:
“那你不工作的時候呢?”
她回答說:
“準備工作啊。”
顏丙燕是一個沒有生活的人,生活全都是工作。
後面,她一度痴迷於養花、養鳥、養魚,看起來要認真生活了。
其實並不然,她還是為了演戲。
沒有孩子,顏丙燕體會不了做母親的感覺,養一些動植物可以讓她變得柔軟、變得寬容、變得越來越有母性。
不僅生活為了演戲,她整個人都是為了演戲。
往往在戲裡的顏丙燕總會看起來比戲外的顏丙燕更得體,更精緻,甚至更漂亮。
那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的臉,身體,頭髮,甚至年齡都不歸自己。
感覺情緒到了,劇情需要,顏丙燕可以導演提議剃光頭。
導演都驚呆了,他沒見過主動要剃光頭的女演員。
顏丙燕對外貌十分不拘小節。
“作為一個演員,要是太顧忌形象年齡,那就會對你干擾很大,損失很多。”
在《牛郎織女》里,顏丙燕飾演的是一個每天畫著大紅臉,在底層打工的低俗女人。
原本是需要每天化妝打底色的,但是她覺得底色打出來很均勻,不自然,跟角色不適配。
她跟化妝師說:
“別畫了,我自己去曬吧。”
顏丙燕每天中午就拿着一個小板凳穿個小背心在烈日下曬太陽。
曬了一個星期,皮膚灼傷了,看起來像高原紅了,但是形象卻立住了。
在各個戲裡,顏丙燕就沒把自己的顏值當回事,每每都是使勁兒折騰,很多角色根本跟“美”不沾邊。
你說她不美嗎?不是,人家年輕時候也是有着水靈靈的美貌。
《甘十九妹》里的尉遲蘭心,難道不是人比花嬌嗎?
但是顏丙燕偏偏不“珍惜”,她毫不惋惜:
“再美的女孩子也會老啊!其實,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是有不同的魅力所在,你如果能抓住這些東西,把它呈現在你角色里的話,那些東西才是最動人的。”
你說,這個道理很樸素吧,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每次看到大紅卻沒有演技的偶像畫著“半永久”的妝造,帶着“只許一人獨享” 的濾鏡,在演自己,而不是角色的大型尷尬和違和畫面,就覺得十分膈應。
有的人,光鮮亮麗,卻和演員沒有半毛錢關係,有的人,灰頭土臉,卻不動聲色地傳達着“我是演員”這句話。
顏丙燕很用心地痴迷於演戲,但是她卻對此十分吹毛求疵。
與其說她把演戲當成是工作,不如說是把它當成一個創作。
她的選片原則是:
演一個角色就是一個角色,所以挑角色挑劇本,不跨戲;
不接受,自己演戲,別人配音,所以不能同期錄音的戲一概不拍。
拍攝時間少於一個半月,不太可能是好電影,所以拍攝時間低於一個半月的電影,也不接。
這個原則,從她23歲的時候就開始有了。
1995年,古裝動作戲《甘十九妹》邀約她作為女主角,但是她拒絕了。
在看了劇本之後,她更喜歡女二號,於是顏丙燕成就了尉遲蘭心。
從這部戲開始,顏丙燕有了主動挑選角色的意識:
“要演就演自己喜歡的角色。”
好友李乃文也說:
“她是一個有潔癖的人,這是她的性格。”
《愛情的牙齒》,讓顏丙燕拿到了第一個影后——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但是她曾差點因為自己的“挑剔”與這部戲擦肩而過。
導演第一次邀約,陳述完劇情梗概後,顏丙燕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我都三十多歲了,怎麼演你的十七歲,我的皺紋消失不了,而且人眼睛裡的東西是無法隱藏的。”
女孩眼睛裡全是問號和驚嘆號,女人的眼裡更多的是省略號。
顏丙燕覺得自己不能再裝嫩了,所以對導演直言不行。
但是看完劇本後,她後悔了,悔得腸子都青了。
“拿到一個好角色,你會汗毛孔都張開,頭髮都立着,手指腳趾都麻麻的,那個感覺特別愉快。”
這是她接角色的標準,而這部戲就是如此,讓她渾身起雞皮疙瘩。
還好,導演也認準了顏丙燕,兜兜轉轉後這個戲又回到顏丙燕手裡。
因為自己的“過於挑剔”,顏丙燕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我確實很矯情”。
矯情,是她用來形容自己最多的詞。
或者說,是別人評價她最頻繁使用的詞。
在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里,顏丙燕本來是有一個角色的。
能在商業片里有一個角色,對一直在文藝片里沉浮的顏丙燕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但是因為天氣原因,布景搭建不起來,《唐山大地震》一直未能開拍,而顏丙燕另一部戲要開拍了。
因為不想軋戲,所以她放棄了。
顏丙燕的老闆一面是習以為常,一面又是恨鐵不成鋼:
“像這些大片,這換了誰都會和眼前的劇組溝通一下,請個假,串幾天戲,至少可以跟人家導演建立一定的關係。”
顏丙燕在這方面,完全為0。
這種“不懂得變通”“一根軸勁兒”的性格,也註定了顏丙燕的演員之路常常不能扶搖直上。
拿了金雞獎影后之後,公司給她設計了“肯定能大火”的宣傳方案。
第一條就是炒緋聞。
顏丙燕一萬個不樂意,很不買賬:
“別說我沒有,就是有,我也不讓你炒啊。”
儘管被勸了好久,顏丙燕還是覺得“恕難從命”:
“如果我演一輩子戲只有十個人認識我,我也希望他是因為我的戲認識我,而不是我跟誰好過或者跟誰生過孩子。”
她覺得這樣很臟。
“在圈裡,大家都知道我矯情,也都知道我沒面兒。”
直率坦蕩,在一些人里還顯得特別清高。
多年的好友張嘉譯都對她覺得很無奈:
“她就這樣,要求高,身段兒也高,誰都瞧不上。”
顏丙燕和張嘉譯合作的《借槍》中,她飾演一個大鼓名角兒。
拍戲的現場,顏丙燕又“較勁兒”了:
“不行,這不對!”
布景全是古董傢具,哪一樣看起來都跟窮困毫無關係,顏丙燕覺得這沒法拍。
她一犟起來,導演、美術指導輪番上陣都不管用。
顏丙燕還對候場的張嘉譯“發牢騷”:
“別人不知道,你不知道啊?這能演嗎?”
張嘉譯也很無辜:
“我說了,但我只是演員,人家就這樣了,我只能提一提。”
最後僵持了幾個小時後,現場導演妥協了。
了解顏丙燕的人覺得這簡直太正常了,李乃文開玩笑說:
“她爺們兒起來比誰都爺們兒,經濟社會,錢跟顏丙燕是老大。”
顏丙燕就是一個“不開竅”的演員。
有投資人拿錢“砸”她,想讓她給自己片子中的小鮮肉鎮場,都沒能“砸”得動她。
顏丙燕可是為了演戲,片酬都不要,還倒貼的演員。
如果沒有這股子的堅持,顏丙燕後來也不能靠着《萬箭穿心》里的李寶莉一鳴驚人。
要知道在此之前,她只有8萬的粉絲。
即使小小冒頭之後,顏丙燕也沒有飄,更沒有“妥協”。
她還是老三樣,還是一股子軸勁兒。
2016年,她全年都沒有“開張”。
看了差不多一萬個劇本,但都覺得沒意思。
不過這也不是她第一次“停擺”了。
26歲到33歲對於女演員來說是黃金的8年里,她刻意迴避了演戲。
因《紅十字方隊》拿到金鷹獎女配的顏丙燕後就只是飾演一些小角色而已了。
她停下了,沒有乘勝追擊,因為她要照顧在病床上的母親。
儘管母親最後還是不在了,事業也不復以往了,但顏丙燕卻覺得自己沒有遺憾:
“它讓一個女演員在最容易亂了步伐的時候,穩住了。”
顏丙燕總是顯得那麼不合時宜。
縱觀她的演藝道路,她似乎總是在最應該發力的時機鬆懈下來了,所以總是離大火差了口氣。
但是主動放棄的“機會”又怎麼能叫機遇呢?
只是她的志不在此罷了,她想做演員,而不是明星。
這多多少少顯得有點理想主義了。
對於愛情,顏丙燕也是如此“不現實”的。
“我覺得愛一個人,一定是什麼都不因為,那才是愛一個人。如果因為什麼愛上了一個人,那你愛的是那個因為,而不是這個人。”
一直以來,她都想尋找一份可以讓她“奮不顧身”的感情。
她並不強求:
“趁我還沒結婚,不用照顧老公也不用養孩子,就讓我先任性着唄。”
但也決不妥協,無論是感情,還是演戲。
有人問她:
“如果你結婚生子了,在演戲上會妥協嗎?”
顏丙燕說:
“我應該會轉行,真的。”
顏丙燕是始終如一的,“矯情”,在感情中是,在演戲中也是。
但是,“矯情”只是外界給她的標籤,她只是想認真對待演戲,對待感情。
顏丙燕是不合時宜,但能說她錯嗎?也許錯的是這個時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