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歸途》在影片最後的字幕中特意用大字註明:感謝吳京先生。
之所以《萬里歸途》要感謝吳京,最明顯的原因是吳京客串出演了《萬里歸途》,此外,也許吳京在影片拍攝上提供了一些無私幫助,就像《流浪地球》一樣。當然,可能還有一個原因,也就是本文要說的。
本文的出發點也和一部分讓人“看不懂”的影評有關,《萬里歸途》上映前後遭遇了一些不太好看的評價,有些評價是因為觀眾觀影出發點和心理預期的問題,有些則是讓人“看不懂”的。
之所以有一部分觀眾會產生心理上的失望,估計應該和《萬里歸途》的題材有關。
這是一部反映國外撤僑的電影,而在《萬里歸途》之前,《戰狼2》和《紅海行動》也都是相同題材,那兩部電影一部偏動作一部偏戰爭,共同的特點就是充滿了各種戰鬥場面,坦克漂移、坦克大戰、導彈灌頂、無人機馳援等各種刺激畫面能瞬間讓觀眾爆發極強的腎上腺素,影片非常成功,最後的票房說明了一切。
有撤僑、有張譯,很多觀眾在觀影前會認為《萬里歸途》也像之前兩部同題材電影一樣“好看”。可惜,有些觀眾失望了,因為《萬里歸途》里沒有坦克、沒有導彈、沒有無人機、沒有冷鋒、沒有老班長、也沒有特種兵部隊,甚至連武裝特警都沒有。
《萬里歸途》里有什麼?只有幾位手無寸鐵的外交官和一群灰頭土臉的工人,沒有拳拳到肉的打戲,男一號面對槍口也是和普通人一樣的驚慌和茫然,甚至都沒有翻臉,男主角宗大偉面對一個外國邊檢官員都要一遍遍陪着笑臉說小話。
當看慣了冷鋒和特戰隊員們的觀眾轉臉再看《萬里歸途》里那幾個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的外交官,有一部分人會失望,那是自然的反應,可以理解。
張譯飾演的外交官宗大偉有一句台詞很真誠:很多事我都做不到。沒錯,雖然主演還是張譯,但這次他沒有槍也沒有特種部隊,他連一個軍隊小頭目都對付不了,遇到刁難只能拿錢擺平,遇到叛軍大頭目他連搏命都沒有勇氣,你說,這電影看着是不是特別憋屈特別沉重。
但是,筆者認為,整天灰頭土臉,很多事情都做不到的外交官和一幫鬧哄哄各懷心思的工人以及他們遭遇的種種磨難,恰恰是《萬里歸途》最值錢的地方,也是該片最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真實。
《萬里歸途》的真實感首先體現在拍攝畫面上,幾乎可以以假亂真的非洲小城,細緻入微的服化道以及各種慘絕人寰的爆炸場面,能讓觀眾猶如身臨其境。
當然,這是花錢就可以砸出來的視覺效果,只要資金和人員到位都不是問題。
《萬里歸途》這部電影真正的“真實感”其實主要體現在主角和群演上。
男一號宗大偉,身份是外交部一名老員工,他曾在多個戰亂國家工作過,救過人受過表彰,在觀眾一般慣常思維習慣下,宗大偉應該是一個很正面也很牛的角色,即使不像特種兵那樣強大,至少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
事實上,宗大偉在電影剛一出面時反而是一個很消極的樣子,用電影台詞說就是“覺悟墊底”,本來可以隨撤僑專機立即回國的他把位置讓給了台胞,他只能在大使館裡熬兩天,這就讓宗大偉有些沮喪甚至怪話連連。
當大使館參贊布置撤僑任務時,和宗大偉同來的年輕同事成朗主動請纓,宗大偉這位優秀員工卻在眾人殷切目光中選擇沉默。
從電影角度講,雖然我們知道宗大偉肯定還是要衝進險境的,但對他這種消極的態度還是讓觀眾有些始料未及。
從現實角度講,一個中年男人,多次執行危險任務無法顧家,在前一個孩子已經流產的情況下,妻子很快就要生第二個孩子,同時遠隔萬里的丈夫和妻子因一堆家庭問題產生情緒上的波動,正常人當然會產生退卻的想法,這就是宗大偉應該有的真實反應。
對於我們來說,國外有戰爭,但國內是安靜祥和的,家裡有老婆還有待產的孩子,誰都會有些瞻前顧後,這就是真實的生活,這就是真實的人。
觀眾對宗大偉這個主角感到憋屈的地方還有,面對一絲不苟到無情的外國邊檢官,宗大偉使盡渾身解數賠笑加套近乎,哪兒還有一點大國外交官高冷的樣子。
面對叛軍的槍口,宗大偉的反應是逃跑,面對叛軍頭目的挑釁,宗大偉的表現是恐懼,甚至導致了當天老司機的不幸。
對比《紅海行動》里的特種兵,主演同樣都是張譯,宗大偉這個角色給人的感覺太沉重了。
但是,賄賂外國軍官和邊檢官套近乎,這本身不就是以最小代價達到目的的手段嗎?難道非要和對方真刀真槍打一仗才合理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能方能圓,不就是外交官應該具備的素質嗎?
作為一名外交官,面對槍口和生死考驗,表現出來像普通人一樣的恐懼,當然也是真實地反映,他們的工作日常不是打仗而是談判,如果宗大偉像特種兵一樣三拳兩腳制服敵人或者搶過槍來和對方火拚,那才不是一名外交官該有的樣子。
宗大偉和妻子通話時說“很多事我都做不到”,那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真實的狀態,外交官離開談判桌,在生死考驗的戰場上確實不能像特種兵一樣無所不能,這就是真實的描寫。
說完宗大偉,再說那125名同胞,在這個被捲入戰亂的小群體里,有病人、有酒鬼、有退伍軍人也有臭美女孩,有聽指揮的人也有不聽指揮的人。
這個群體並不是鐵板一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想把他們帶出危險區域,在沙漠里長途跋涉是需要冒很大風險的,絕不是一句“跟我走”就完了。
因此,在和大使館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宗大偉選擇了隱瞞現實情況,凝聚一條心先執行撤退方案,至於下一步是什麼情況只能盡人事聽天命。而他的同事成朗卻認為應該明確告訴大家真實情況,也就是“醜話說在前頭”。
應該說,從誠實角度講,宗大偉是在忽悠大家,成朗光明磊落,但從現實角度講,宗大偉的方法也許才是最合理的做法,適當的隱瞞在有些時候是必須做的事情。
和之前電影里大家都“一切行動聽指揮”不一樣,《萬里歸途》不僅表現了這125人群體的複雜性,也表現了一個外交官的無奈選擇,這就是現實情況下必須做的選擇,只有這樣,大家才能活下去。
換一個角度講,如果我們是125人群體中的一員,在國外戰區遇到了自己國家的外交官,是不是會有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樣的感覺。如果偶然發現外交官的撤退方案也不是靠譜的,而是一種賭博,會不會立刻造成信任崩塌,會不會像劉明輝那樣自尋出路?
所以,如果觀眾把自己設想成125人里的一個,你就會覺得《萬里歸途》是多麼的真實。
在觀看《萬里歸途》時,相信很多觀眾的心情都是沉重的,因為很多劇情太壓抑,面對驕橫的叛軍,觀眾恨不得電影里馬上出現空降特種兵,恨不得馬上有導彈飛來。
沒有,一切都沒有,只有兩個手無寸鐵的外交官和一群灰頭土臉的工人,感覺這不是觀眾心中的那種撤僑,而是逃命。
但是,就是這種沉重的感覺,才讓《萬里歸途》的真實感爆棚,當逃難的人們遠遠看到大使館的車和五星紅旗時,那種劫後餘生的感覺才更為真實,那種擁抱祖國的感動也更為真實。
當硝煙散去,一身疲憊的外交官回到國內,看到大街上騎着共享單車的人和蹦蹦跳跳過馬路的孩子,那一刻,不光是宗大偉,相信很多觀眾都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就因為之前的沉重,才能感覺到普通生活的幸福。
宗大偉的鄰居因為裝修噪音問題在吵架,一位鄰居發出威脅:“你再吵,我就打110了”,如果真的鬧起來,沒準兒能上個本地熱搜。
再想想剛才那些沒有法律、沒有警察、更沒有特種兵,一個外交官都會隨時會失去生命的地方,恍如隔世的不真實更凸顯《萬里歸途》的真實。
所以,當片中吳京飾演的父親質疑兒子面對槍口表現不勇敢時,兒子的話一語雙關:我們沒用槍,帶回125個人。
用宗大偉的話講:夠吹一輩子牛的。
吳京特意前來飾演這個被兒子搶白的父親,當然具有特殊的含義,你可以理解為一種自黑,更可以理解為一種致敬。
《萬里歸途》特意感謝吳京先生,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吧。
以前有網友調侃“公安部拍了,空軍拍了,海軍拍了,誰誰沒拍”,好吧,開個玩笑的話,你也可以這樣理解,《萬里歸途》是外交部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