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致力於“把流動的生活搬上舞台”,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使其消費爆棚成為可能。線下線上演出與網絡綜藝相輔相成,從“開放麥”到訓練營,再到本土俱樂部的閉環運作,讓脫口秀的門檻不再那麼高不可攀。
原本小眾的脫口秀,正以勢不可擋的姿態迅速進入了大眾視野。在我省省會南京脫口秀演出一票難求,無錫、蘇州、揚州、鎮江、泰州、鹽城等地也都有了脫口秀演出。從最初的“三四線城市無李誕”,到今天各式各樣的脫口秀俱樂部和演出不斷擴容蔓延、異常火爆,僅僅用了三兩年時間。
雖說脫口秀在國內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其市場潛力不容小覷。據《202 1年全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去年脫口秀市場全年演出場次達1.85萬場,票房收了3.91億元,比2019年增長一半以上。受疫情影響,一些行業或市場主體舉步維艱、經營不景氣,而脫口秀為何能一枝獨秀、逆勢而上?這為挖掘消費新潛力、打開消費新空間有什麼啟示呢?
在新消費賽道上,說“得年輕人得天下”恰如其分,並不為過。年輕消費群體追求歸屬感、個性化,注重生活品質,強調自我表達。他們主動尋求消費升級,崇尚個性消費,不斷催生新的市場和產業機會,也代表着消費增長的新趨勢和新方向。如何吸引數量龐大、消費能力不斷增強的年輕人,圍繞“Z時代需求”進行前瞻性布局,繼而提升一個行業乃至一座城市的“年輕指數”,成為當前提振消費、推動發展的一道必答題。
儘管當前脫口秀線下表演門票水漲船高,但依然熱情今夏持續高溫炙烤火熱無比,演出場場爆滿、一票難求。不難看出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內容、買單為體驗付費,沒有貴不貴,只有喜歡不喜歡。深受歡迎的脫口秀段子大多數是職場困境、婚戀矛盾,中年危機等生活的鏡像,觸摸時代和個人的重點,幽默感和共情度兼具,稱為紓解焦慮和壓力的“精神出口”。用戶購買的不僅是產品,還有解壓、快樂、療愈等附加情緒價值,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某種程度上,精神需求是新消費的剛需,精準捕捉用戶需求、提供良好用戶體驗,是達成共識有效對接的必要前提。
我們不妨從脫口秀火爆入手解剖麻雀,創新消費場景、優化消費體驗、構建細分市場,以期形成帶動力強、能與產業升級共振的消費新增長點,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活力與動力。(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