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我來告訴你這兩天貴圈在熱鬧些什麼,因為關鍵詞只有一個。
周杰倫
十幾條熱搜霸屏,朋友圈被分享的新歌鏈接吞沒,從線上到線下你都清楚地知道,大家耳機里放的是什麼歌。
每個人對這首歌的反應,都是感嘆號。
所有跡象都清晰地指向一件事:
那個樂壇Top 1的頂流回來了。
這是冷宮般的華語樂壇,闊別多久的一場狂歡?
但新歌循環到第10遍,我的腦殼似乎漸漸降了溫。職業病作祟,一個問題從滿腦盤旋的音符中突出重圍,躍到我眼前。
我們到底在狂歡些什麼?
對啊。
這場派對,是為了童年偶像的華麗回歸,為了華語樂壇的再起波瀾,為了聽覺記憶的再度蘇醒,還是就單純在享受集體情緒?
更明確地說,我在好奇。
我們的狂歡,真的是為周杰倫嗎?
這波高潮到來前,這場賽博派對其實已經暗暗蓄了幾天的勁。
7月1日,周董沉寂有些日子的社交媒體突然集體更新,宣布新作已經就緒。
雖然文案里的“哥”字讓人有起不好的記憶……但不妨礙他獲贊近20萬,平地扔了一個驚雷。
誰讓這張專輯口氣大到直接叫《最偉大的作品》呢。
接下來,和這張專輯相關的每個數字,都呈現出幾何級狂飆。
昨天早上九點,某音樂APP發博慶祝周董新專輯的平台預售達到160萬。
然後,引來的卻只有無情嘲笑。
你這邊怎麼才160萬
是的……
在其他軟件上,這張專輯的電子版預售量都已經是這種量級了。
這幾百萬篤定下單的人,甚至連這張專輯的一個音符都沒聽過。
堪稱盲盒經濟的新高峰。
終於,昨天中午十二點,專輯先行曲《最偉大的作品》的發布,把大眾熱情徹底點燃。
首發MV的小破站,全天全時段,始終保持着10萬+的在線觀看人數。
截止這篇稿子寫完,各個平台的播放量都破了千萬量級。
當然,數字位數再多,也不如看彈幕的盛況更直觀。
密恐者頭皮發麻的程度。
但見慣大場面的周董老歌迷,底氣並非來自這些空泛的數字。
而是在任何頂流發新歌,動輒會被#難聽#詞條送葬的當下:
周家軍刷上熱搜的#yyds#,已屬於樂壇奇觀的範疇,堪稱降維打擊。
他們的底氣,就在於唱這首歌的,是周杰倫本倫。
參與這場賽博聯歡的方式很簡單:發表點什麼。
首先,大多數聽完歌除了“好”字啥也誇不出來的嘴笨人群,只能拆解歌的各部分,從歌詞、鋼琴、rap再到mv里的魔術,挨個誇起。
然後是堆疊各種極限詞,比蒸煮還要狂的:
17歲的夏天,除了周杰倫誰還配代表?
華語樂壇最高的山尖,除了他誰還配站?
“世代的狂,音樂的王”,這樣的歌詞除了他還有誰配唱?
奉行價值觀“牛x就完事了”,這也是朋友圈刷屏的主力軍。
再進階一點的歌迷,就要給網友上文化課了。
翹着小鬍子的是哪位藝術家?常玉是誰?要的又是什麼花朵?
歌詞和MV的細節給你掰開揉碎,一字字一幀幀地誇。
盛況堪比全網解讀高考作文題目。
感覺我一天在熱搜學到的,比上了這麼多年文學藝術課學到的還多。
參與MV的郎朗,也被網友編排成缺德笑話,成為今日一大爆梗。
他本人出來解釋了一下“不是胖,是嬰兒肥”吧,網友笑得更大聲,直接送他登頂熱搜。
得,身材梗算是過不去了。
數十條的爆款詞條,是否真證明了這首歌是“最偉大的作品”?
倒也不見得。
歌詞援引藝術,異國情調曲風,他沒玩過嗎?
才藝匯演式MV,我們沒見過嗎?
大多數人吹捧的,真不是周杰倫做得有多“傑出”,而是他二十年如一日的“不失手”。
周杰倫宛如成了這個時代里,難得的一種穩穩的幸福。
大眾對先行曲的討論,最密集出現的關鍵詞,是這倆字。
“內味”。
這話說得,好像周杰倫掌握着一個神秘獨家配方。
只要他出手炮製,就能把我們精確傳送到那個“麻雀抖腿”的夏天、“黃瓜飄零”的童年。
這也是讓我開始循環這首歌的根本原因。
而讓我臨時按下暫停鍵的,是另一個問題。
這“內味”,到底是啥味?
周董今天上熱搜的歌曲不止新歌《最偉大的作品》。
多年前的經典作品《夜的第七章》《以父之名》《夜曲》等,今天集體復活。
只要你稍微回憶一下這幾首歌,就get到原因。
新歌身上的舊曲味很濃郁。
舊調重彈,就是“內味”咂摸出來的第一層味道。
就我個人而言,看到了與09年專輯《魔杰座》的callback。
還記得那張專輯裡,有一首同樣是以魔術師身份演繹的《魔術先生》嗎?
在這首老歌的開頭,收錄了周杰倫和徒弟巨炮的對話:
“誒杰倫
你這音樂讓我想要變魔術的感覺”
這句對他音樂味道的抽象描述,在新歌《最偉大的作品》里被具象化、可視化,各種突破時空的魔術表演貫穿了整個MV。
開場,周董潛入巴黎著名的莎瑪麗丹百貨,偷偷彈奏一台古董鋼琴。
嗯,歐洲、古建築、古典音樂、魔幻……
一系列在《威廉古堡》《夜的第七章》等早期作品中便已經大量存在的經典周式元素,在10秒內已經全體到齊。
《威廉古堡》
而他在鋼琴上談什麼呢?
《Secret》。
在他的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中,這是一首隻要在舊鋼琴上彈奏,就能回到過去的神秘樂曲。
這部15年前的作品的穿越主題,回到2022年,成為了新歌故事的藥引。
周董由此穿越到了1920年,開始了《午夜巴黎》式的,和藝術大師們的會面。
對了。
為了顯瘦(開玩笑)安排的與郎朗的斗琴,更堪稱對電影的一比一復刻。
到這裡,另一個關鍵詞又出來了。
穿越。
從最早的,唱“回到當初愛你的時空”的《反方向的鐘》。
到致敬哆啦A夢的《時光機》。
再到“穿梭時空過癮又囂張”的《亂舞春秋》。
當然還有已經提過的《不能說的秘密》。
穿越早就是他玩得最轉,也最出彩的主題。
總的來說,《最偉大的作品》很像是他既往一系列標誌性元素的整合加工。
連傳遞的意指,其實也沒有超出既往的音樂。
給達利表演叉子彎曲魔術的場景,結合這位畫家的代表意象,融化的時鐘。
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周氏幽默味道。
而領着印象派大師莫奈認識中國工筆畫。
則有種當年中國風歌曲里強調弘揚東方美學的意味。
《最偉大的作品》好聽嗎?
是不錯,郎朗上耳(bushi)。
但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首很“典型周杰倫”,很“復古”的作品。
“內味”,是這種舊日里的令人感到安心的經典氣息。
早在兩年前的《mojito》里,我就已經嗅到了這股“味”。
這首歌剛出時也引起了一些非議,倒是中間的一段rap接受度普遍不錯。
回想起來,好像也是因為這段rap特別有“內味”。
跟《魔杰座》里一首小丑主題的《喬克叔叔》開頭那段rap,從旋律,到MV畫面動作,到歌詞押韻的韻腳,幾乎一模一樣。
不信你們可以去聽聽。
經典氣息不僅讓歌迷安心,也讓創作者感到安心。
說白了,一種呆在舒適區的感覺。
大家別誤會,飄並不是要指責什麼。
畢竟這片安全區域周圍密布的荊棘,我們都看得見:
在《Mojito》之前,周杰倫一連有好幾首單曲沒被買單。
18年的《等你下課》,在豆瓣慘獲6分評價。
後續的《不愛我就拉倒》,“哥練的胸肌如果你還想靠”的現象級歌詞引發群嘲,鐵杆歌迷聽了都想拉倒。
19年的《說好不哭》,稍微撈回口碑之餘還是被吐槽和五月天一起販賣情懷。
再狂的王,也會被現實的荊棘扎痛。
或許是《mojito》那段rap試水“復古”的反響相對理想,才有了這一次的全面“穿越”?
我不敢下斷言。
但確實,我們肉眼所見的就是,在幾次試圖貼近90、00後新聽眾的嘗試都碰壁後,周董回到了自己和我們共同的舒適區。
這才是“內味”的本質。
一種時光況味,對過去集體記憶的喚醒。
近年,周杰倫每每出新歌,總會引起這樣的賽博狂歡。
除了吹爆的,激烈爭議也不少。
黔驢技窮。
江郎才盡。
晚節不保。
這種指責其實難以成立。
畢竟,如果這就算“才盡”了,那那些內娛愛豆們的噪聲污染又算咋回事?
但,我會覺得它們的出現可以理解。
一個現象級的音樂人,被吹毛求疵是種必然。
你可以想想,我們對周杰倫曾經的定義是什麼?
他是叛逆少年的偶像,是樂壇的另類存在,是不斷用最不可思議的音樂改造審美的怪才。
我們最愛的,其實是他身上的新銳。
但在跨入中年,思想逐漸沉澱,身體逐漸圓潤,前衛感向奶茶屈服後。
他怎麼去做出新一代人所理解的新銳?
網友評價:一個比一個圓、胖哥倆、合肥……
這無關否定,而是客觀承認個體的局限性。
90後的你我尚不能理解時代。
要求43歲的周杰倫依舊領先時代,依舊年輕叛逆,依舊替我們說出我們自己都沒想到的話,未免太強人所難。
但我們對周杰倫的要求,已經刻在了這個高度。
他的任何前進和倒退,註定會被放到放大鏡下反覆檢閱。
這是中年周杰倫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包括這次難得的全網吹,對他又算得上好事嗎?
說到底,這首歌帶給我們的就像它的主題。
穿越。
我們彷彿在瞬間被拉回那個久遠的暑假,驕陽在頭頂跳舞,知了恣意叫囂,暑假作業還乖乖躺在書包里。
朋友說:“嘿,周董發新歌了”。
於是我們一同在一台電視前聆聽,在同一個網絡上熱烈討論,就像往日重現。
與其說,我們愛的是《最偉大的作品》有多驚艷。
倒不如說。
我們愛的,是一種回到過去的幻覺。
這場狂歡的本質,是一場集體回春。
支配了一代人耳機的周杰倫,已經足以引發我們的音樂鄉愁。
長大之後,我們被奪走了聽音樂的時間,被打磨掉了聽音樂的熱情,也逐漸丟失了對新音樂的興趣。
在新時代的華語樂壇里,我們是茫然的。
不知道怎麼聽,也不想聽。
但周杰倫還在。
即便不再尖銳叛逆,他也始終有把我們一秒拽回從前的魔力。
周杰倫發新歌≈一次時空旅行的機會,已經是我們這一代的集體認知。
慶幸的是,周杰倫曾經開闢的“舒適區”是如此廣闊。
大到他即便躺平,也能滾來滾去觸不到邊界。
但只是,如我前文所說,周杰倫被困住了,我們也被困住了。
之於周杰倫。
我們不願意看中年的他對着看不透的Z時代寫割裂的歌,於是反覆希望他帶回從前的自己。
乃至,對他的期待降級到“能發歌就心滿意足”。
對一個曾經才華亂淌的創作者,這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最後,還是說回那張《魔杰座》的callback吧。
這不算周杰倫最知名或者口碑最好的專輯,但飄覺得它跟周杰倫的人生軌跡甚至心路歷程,算是高度重合了。
這張專輯玩了個馬戲團的主題,周杰倫在裡面演了兩個角色:
一個是魔術師,一個是小丑。
按歌曲順序來看,前面唱的《魔術先生》,就像早年意氣風發的周杰倫。
那時的他,是台上最風光的魔術師,得意地唱着:
“他是小丑,我是大師。”
而排在後面的那首《喬克叔叔》,則如成名後看盡人間風光的周董。
在馬戲團打烊後,他是看盡人間悲喜的小丑,深夜獨自低吟:
“我不是孤獨的小丑,你笑了之後,不需要記得我。”
那時他還能嘴硬,喊着自己並不孤獨。
到如今,43歲的他站在高處太久,無敵終究走向寂寞。
於是,在新歌《最偉大的作品》里,他披着魔術師的皮,唱的卻是小丑心態:
“這世上的熱鬧,出自孤單。”
是的,就這一句話,戳破了這場狂歡的本質。
大眾的熱鬧,出自他的孤單。
《最偉大的作品》是周杰倫獻給老聽眾的一次舞會。
他在台上表演着各種魔術。
我們歡呼,我們碰杯,我們撫掌大笑。
落幕後,他獨自回到後台。
脫下魔術師的禮帽,帶上小丑的紅鼻子。
一個最偉大的作品。
一場他和我們共同完成的穿越魔術,至此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