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好像是一部媽媽翻車記。
凌霄和子秋的媽媽只生不養,拋棄了孩子。齊明月和唐燦的媽媽一個控制欲強,一個虛榮心強,隔着屏幕都心疼這些孩子們。
然而,有媽不一定更好。
齊明月上學的時候成績優秀,但她的媽媽總嫌棄她是「萬年老二」。不僅控制孩子學習,還要控制孩子交友,甚至還有買衣服。
有一次她帶齊明月買衣服,齊明月開始看上一件白色衣服,她的母親就說她又不愛乾淨,穿什麼白衣服;然後齊明月拿了一件黑色,她媽說年紀輕輕的穿什麼黑色,然後齊明月的母親拿了一件粉色的問齊明月怎麼樣,齊明月說都可以,她媽說她沒有主見。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明明是一副好牌,卻被她媽打爛了┃山伯教育
齊明月長大後搬出了家,但她媽媽依然如影隨形。比如總是打電話查崗,甚至到齊明月的住處收拾房間。
有一次,她看到齊明月的粉色裙子,竟嫌棄地問:你都多大了還穿粉色的衣服?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明明是一副好牌,卻被她媽打爛了┃山伯教育
齊明月爭辯說:不是你以前喜歡給我買粉色的嗎?
她的媽媽反駁道:我什麼時候給你買粉色的了?每次帶你出去買衣服,都是你自己挑的!你自己非要買!
齊明月一臉無奈地說:媽,你能不要一直否定我嗎?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明明是一副好牌,卻被她媽打爛了┃山伯教育
她的媽媽不服氣地說:我這是關心你,你還不領情了。
齊明月的媽媽是很多父母的寫照,他們一邊希望你優秀,又一邊打壓着你;一邊控制着你的全部,又一邊嫌棄你沒主見;一邊努力地愛着你,又一邊狠狠地傷害你。
這類父母永遠都意識不到,自己錯的這麼離譜。
一
有一種父母叫「直升機父母」。這類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看似是關心,其實是在以家人的名義「抓緊」孩子。
第一季《媽媽是超人》中,馬雅舒的育兒方式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為了防止孩子受傷害,她把家裡的傢具都清空,每次吃飯全家就席地而坐。帶孩子外出買菜時,她總是提醒孩子不要亂碰。
馬雅舒說:我隨時提醒自己,隨時要回頭看兩個孩子,到底在哪,在幹什麼。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明明是一副好牌,卻被她媽打爛了┃山伯教育
這樣精心照顧孩子最大的後果就是,他們永遠都不會照顧自己。
就好比馬雅舒的女兒米婭,已經上了幼兒園,卻不會自己吃飯,也不會上廁所,更不能融入小朋友的圈子,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哭着找媽媽。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明明是一副好牌,卻被她媽打爛了┃山伯教育
對於父母來講,有一種愛叫做放手。只有你肯放手,孩子才能有獨立的意識。
否則一旦孩子習慣了父母的付出,那麼他會把這當做理所應當。
我的一個男性朋友,年過30,已是而立之年,但是內衣襪子還是媽給洗,房間都是媽收拾,出差旅遊的東西也是媽整理。
有一次夏天,他從北京到青島出差,到了青島之後他才發現,他媽給他裝了1條備用褲子,其他都是秋褲。因為他的媽媽覺得海邊冷。
雖然對此他有抱怨,但是回家之後一切照舊,依然都是媽安排自己的生活。
一位關注育兒的老師說:我好為中國的父母悲哀,彷彿他們都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們也要學習獨立。
澳大利亞悉尼麥考瑞大學曾發起過一個針對200名學齡兒童的研究。研究人員會觀察這些孩子在父母輔助下完成拼圖、演講任務的表現。
結果發現,那些有焦慮情緒,並且不願意主動探索新事物的孩子,母親往往是「干預」更多的。而被從小過度保護和控制的孩子,很容易在成人後出現焦慮 、抑鬱等心理問題。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一個理論:父母的愛是一個從100分漸漸變成60分的過程。60分是剛剛好、量力而為。
二
那麼家長該如何摘掉「直升機家長」的帽子呢?很簡單就是管住你自己!
1.管住自己,別太焦慮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而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值得我們參考。
他也希望孩子們成才,但是卻從不會給他們限制。
比如他曾經建議自己的二女兒梁思庄學習他認為在國內有前途的生物學,但他發現女兒對文學更有興趣,就同意她轉文學,後來孩子又迷上了圖書館學,這些都是女兒自己做的決定。
當孩子們在學習遇到問題時,他說:咱求的是學問,不是文憑,不用着急,只要自覺努力就好了,不用用力過猛。
這就是做父母的智慧,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給了孩子無盡的壓力,到頭來不僅孩子沒有幸福的童年,還傷害了親子關係。
我們都知道一句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然而下半句才是精華:莫為兒孫作馬牛。
孩子的路,父母無法替他走下去,所以想讓他們高飛,就別折斷他們的翅膀。
2.管住自己,別太勤快
曾經有一位神童魏永康,他4歲時,他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小學只讀了兩年,就直接跳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
13歲時,魏永康以602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時大學畢業考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
然而,這位神童最後卻因長期生活不能自理,不能適應中科院的知識結構,被中科院勸退回家。那時他已經讀了3年的研究生。
後來他的媽媽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魏永康從小到大,都是她在陪讀,她不讓魏永康干一點家務活,在陪讀期間,為了不耽誤他學習,甚至還喂他吃飯,他只管讀書就行。
還有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安心學習,把生活的大事小事全都包攬在自己身上,這樣就很容易把孩子培養成學習上的精英,生活上的廢物。
真正的優秀,不只是學習成績,其他方面也應能出類拔萃。
3.管住自己,別太自以為是
《少年說》中有個高中男孩,上了天台的訴求竟然是不想再吃雞蛋和蘋果了。原來,他的媽媽為了他的健康,要求他每天都吃雞蛋和蘋果。
他能夠清楚的算出自己吃了2190個蘋果,後來站在天台上,他大聲的喊出了:我再也不想吃雞蛋和蘋果啦!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下面哄堂大笑,可只有這個男孩知道自己跟說服媽媽有多難。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明明是一副好牌,卻被她媽打爛了┃山伯教育
其實,大部分食物都有可替代性,雞蛋不愛吃那就吃豆腐腦,蘋果不愛吃可以換成獼猴桃。
稍微了解一下營養學,就不會讓孩子天天跟蘋果較勁。所以很多家長覺得自己是對的,但實際上可能真的是錯的。如果再碰上不愛學習的家長,那麼可能就會一錯再錯。
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總說要謙虛,反過來家長也是如此。
三
曾經有一位23歲的男孩,四肢健全,精神正常,最後竟然被活活餓死了。
因為他覺得上班太累,不如乞討為生。而村民給他送來的肉,他寧願讓肉臭掉也不會親手做飯,而他還經常懶得吃飯,除非餓到極點,否則絕不出門。
據悉,他的父母從小就對他嬌生慣養,到了8歲他的父母竟然還會捨不得讓他走路,所以經常用擔子挑着他。
至於家務更是從來都不讓他着手的,這就養成了他懶惰成性的習慣。
雖然很多父母不會像他的父母這樣誇張,但是在管孩子方面卻有很多相似之處。
教育孩子對父母來說,是一場思想的進化提升。你可以參與孩子的前半生,但是卻無法參與孩子的後半生。所以該放手時就放手,是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開始。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一句話:把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共勉。
作者┃張張
編輯┃丄學號
來源┃山伯教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