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徐坤#近日蔡徐坤新歌發布是成功登上了熱搜。
蔡徐坤曾一度被譽為網綜選秀節目天花板,頂流之中的代言人,此次新專輯《迷》剛剛發布,也是再次掀起了蔡徐坤現象。
囊括了11首歌曲的《迷》,上線不到兩分鐘便刷新互聯網的數字專輯銷售記錄,1分鐘33秒銷售額突破3100萬,兩小時40分突破5000萬,上線24小時銷售額破6500萬。
如此驚人的銷售額無疑再次證明了,蔡徐坤作為目前頂流流量歌手的實力,以及其個人強大的號召力。
華語樂壇雖然新人輩出,但是個專輯銷售額破千萬的男歌手不足10人,專輯銷售額破五千萬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在2018年因選秀節目迅速走紅並晉陞頂流的蔡徐坤,則是位列前三之一。
從默默無聞的小藝人,到華語樂壇的頂級流量之一,蔡徐坤的成名也一度被人譽為是不可複製的奇蹟,尤其是音樂作品銷量,多次破紀錄,在同輩的藝人當中,幾乎沒有二者。
但藝人尤其是頂流藝人,作為娛樂圈大量資源的聚焦者,在掀起一次又一次偶像現象的同時,也難免會引起諸多的話題。
此次的蔡徐坤新專輯《迷》的發布,在專輯銷售額一路破紀錄的同時,也是和以往一樣,引起了關於其音樂作品和演唱實力的爭議。
一邊是《迷》專輯銷售額破七千萬大關,一邊關於專輯新歌難聽的爭議,同時也隨着專輯銷量的報道,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
這已經不是蔡徐坤第一次,因為專輯發布而引起爭議話題。
蔡徐坤2019年發布的EP《YOUNG》,以及2020年發布的單曲《情人》,以及在跨年晚會上表演的《TITLE》,也同樣遭受過關於歌曲風格和演唱難聽的爭議。
在泛濫的網絡輿論里,蔡徐坤似乎每一次都能掀起爭議,尤其是對於其作品的質疑,更是隨着他的熱度,一起潮起潮落。
蔡徐坤新專輯的銷量和評價,之所以會產生兩極化現象,最核心的原因還是和審美有關。
“審美”一詞看起來頗為抽象,但實則每個人的生活,大到選一個什麼樣的對象共度一生,小到今天穿什麼鞋子出門,都被審美主導着。
從蔡徐坤的新專輯中的《迷》和《默片》兩首主打歌就可以看出,這張專輯顯然不是面向所有人,而是僅限於和蔡徐坤審美相同的,那一部分聽眾和歌迷。
不論是同名單曲《迷》還是《默片》,都和蔡徐坤之前的單曲《情人》一樣,都是迷幻電子抒情風格,新專輯的格調也大概延續着迷幻電子抒情。
迷幻電子抒情風格,算不上先鋒,也並非蔡徐坤首創,但為何這樣一種在國際上早已流行許久,並且大受歡迎的音樂風格,會在華語樂壇中遇冷,甚至被吐槽難聽,歸根結底還是和網絡歌曲過度泛濫有關。
在各種短視頻神曲層出不窮的當下,在流行音樂同質化嚴重的華語樂壇當中,蔡徐坤新專輯的音樂風格,完全是屬於極其罕見的存在。
因此蔡徐坤的新專輯會被吐槽難聽,其實一開始就是可以預見的,因為它根本就不是大多數普通人,日常會聽到的那種泛濫的音樂風格。
細數從2011年到2021年就可以發現,在網絡上最受歡迎的大熱歌曲,曲調和風格都是幾近相同,基本上都是維持在三個和弦曲調內。古風一個曲調,流行音樂一個曲調,民謠一個曲調,唯二不同的就只有歌詞和編曲。
隨着短視頻的興起和修行,這類歌曲被當做背景音樂BGM,一遍又一遍灌輸進聽眾腦海,大部分人對於音樂的審美,也在這些歌曲的不斷熏陶中養成,甚至讓不少人產生這些音樂,就是好聽的標準的認知。
當大部分人早已習慣,這些爛大街的音樂風格,一旦出現風格完全不同的歌曲,不符合“大眾審美”的音樂,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會是排斥、吐槽,甚至是貼上難聽的標籤。
蔡徐坤一次又一次被吐槽的音樂作品,剛好就是處於大部分人的音樂審美之外,所以被吐槽難聽再正常不過。
回歸到專輯本身上,蔡徐坤這張囊括了11首歌的專輯,無論是編曲、作曲還是錄音製作,在各個方面都是達到了一流專輯該有的製作水準。
在本張專輯裡,明顯能聽出蔡徐坤的演唱水平在提高了,無論是咬字方式,還是演唱時所使用的音色都非常抓耳,極具迷幻抒情的格調。
《迷》這張專輯被吐槽難聽,唯一的缺點,或許因為它本就不是服務於大眾的產物,沒有考慮到大眾審美的感受和需求。
作為目前最有號召力的頂流歌手之一,蔡徐坤其實完全可以找一堆音樂人,像短視頻的網紅歌曲一樣,生產一堆符合聽眾審美的歌曲,讓更多人去聽他的音樂,而不必做罕見冷門的音樂風格,冒着吃力不討好,還被罵的風險。
但蔡徐坤還是堅持做自己喜歡,並不討好大眾的音樂風格,讓人們可以口水歌泛濫、同質化嚴重的華語樂壇里,可以聽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體會到音樂的另一種美。
單從這一點上,蔡徐坤就值得很多同輩學習。
如今蔡徐坤的新專輯,突破7000萬銷售額的大關,無疑也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華語音樂,並不是停滯不前的,至少還有一些人願意接受新的音樂風格。
或許豪華的銷售數據,仍然無法讓蔡徐坤避免被吐槽、被抨擊。
可是人們也必須承認,這個年少成名備受爭議的偶像,正用自己強大的號召力,在華語樂壇里刻下屬於他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