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兩年,誰能把港片扛在肩上?
似乎還是古天樂和劉德華。
3月16日,古天樂正式接任了電影工作者總會的會長,田啟文退居到了工作者總會的發言人職位。
也是在這天,影版《尋秦記》放出預告,仍為古天樂、林峯、宣萱等電視劇原班人馬主演,影片被看好稱為又一部內地票房10億+的港片,甚至有望衝擊《拆彈專家2》的港產電影內地票房冠軍位置,但隨之而來的,也有港片全靠炒冷飯,靠情懷圈錢的海量質疑。
而就在此前的2月20日,庄文強編劇並執導的《金手指》官宣已於近日開機,預計會在2022年上映。梁朝偉和劉德華自《無間道》之後再度合作,而這部投資成本高達3.5億港幣。
從2018年到2020年,內地市場每年都持續輸出一部10億體量的頭部港片,在所有這些重量級港片中,似乎總會出現那幾個熟悉的名字:劉德華、古天樂、劉青雲、張家輝。
在港片已死和港片不死的爭論聲中,一個從業界到觀眾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港片早已告別了黃金時代,而這些票房爆款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幾個重量級港星的票房號召力撐起來。
在此之前,內地票房前十名的港產片中,劉德華、古天樂、周潤發各佔三部,而隨着發哥漸漸淡出影壇,劉德華和古天樂正日益成為港片在內地市場最後的防線。
當我們翻開今明兩年重點港片片單,看到的依然是這些熟悉的名字,一方面,這意味着一定的票房保障,如果這些影片如期上映的話,其中有機會衝擊10億票房的種子選手至少有九部。
但一個所有人心照不宣的問題是:當這批平均年齡已經超過50歲的老牌港星最終集體老去之後,港片怎麼辦?
打開未來兩年重頭港片片單,我們找到了三大票房規律
港片在內地市場似乎正在形成獨特的爆款定律,而未來兩年的港片種子選手似乎正是上述港片票房定律的延續。
首先是犯罪類型系列影片,正在成為港片在內地市場最後的頭牌。
從票房來看,目前港片的內地票房冠亞軍《拆彈專家2》《掃毒2》同樣是邱禮濤執導、劉德華監製並主演的作品。
第三名則是庄文強執導,周潤發、郭富城主演的《無雙》,票房12.74億。
相比港片巔峰期的百花齊放,隨着各種賣座類型的逐漸萎縮或在新市場環境下的主動消失,港片最有票房保證的類型已經被固定為:犯罪動作片。
未來兩年這種類型仍將是港片的重頭,除了劉德華聯手梁朝偉的未來兩年港片票房頭號種子《金手指》,還有用回《掃毒1》原班人馬劉青雲、張家輝、古天樂的《掃毒3》,只是這一次,陳木勝再也不能在片中夾帶《誓要入刀山》的私貨了,邱禮濤將繼續執導這個系列。
陳木勝導演的遺作本就有機會衝擊高票房,加上一定的情懷加分,《怒火重案》應該也有可能衝擊10億票房大關。
另一部有一定可能衝擊8億票房的則是《反貪風暴5:G風暴》,影片陣容就像系列第三部的複製版,依然是古天樂、鄭嘉穎、張智霖三張系列老面孔,只是加上了吳尊。
比較懸疑的則是《寒戰3》,這部陣容華麗的影片同時結合了郭富城、梁家輝、彭于晏、劉德華、周潤發的超華麗陣容,幾乎是近幾年港片中的陣容之最,加上前兩部的紮實口碑,放到如今的內地影市應該會無懸念摘取10億票房。
問題是,已經殺青的該片在何時才有機會上映?
二是港片經典IP被再利用。
當然這種對經典港片IP的再造指的不是像王晶一樣把《唐伯虎點秋香》到《九品芝麻官》都重新消耗一遍,但借力經典的意圖依然很明顯。
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古天樂親自出品的《尋秦記》,影片2019年已經拍攝完成,但後期製作資金出現問題,好在甘比和劉鑾雄注資1500萬給他的五部影片,電影才完成後期並有望在2021年上映。
由於劇版的成功和古天樂親自集合的原班人馬,影片無疑是未來兩年最有觀眾緣的港片,但情懷也是一柄雙刃劍,如果影片口碑達標,將極有可能輕易突破10億票房,甚至打破港片在內地市場的票房紀錄,但如果口碑撲街,則不但票房難以持續,更有可能損耗古天樂在內地來之不易的觀眾緣。
也有影片並未套用續集的名字,但實際上卻是經典港片的延續,例如定檔11月的《神探大戰》,實際上就是導演韋家輝編劇經典作品《神探》的續集。
而劉青雲也回歸主演,加上林峯、蔡卓妍、李若彤的強陣容,影片一旦口碑與《神探》平齊,也將有機會在內地影市拿下十億票房。
這類種子選手中票房比較懸的,則是王晶導演的《新倚天屠龍記》,這部定檔暑期檔的影片儘管擁有林峯、文詠珊、邱意濃、古天樂、甄子丹、徐錦江的不俗陣容,但近幾年的王晶在大量網大爛片中消耗了太多的觀眾信任度,影片能否衝擊10億票房,將完全取決於影片的第一輪口碑,一旦口碑不及格,將很可能止步3億之內。
三是頭部明星的積聚效應。
不難看出,目前港片在內地票房的前三名分別採用的陣容是:劉德華+劉青雲、劉德華+古天樂、周潤發+郭富城。
而未來兩年所有非續集的重頭港片,同樣全部採用了上述排列組合。
終於初步定檔的今年12月的《風林火山》是梁家輝、 劉青雲、古天樂、高圓圓,比較有新意的是近年較少露面的金城武。
也是風傳已久終於傳出風聲將於近期上映的《風再起時》,則是梁朝偉、郭富城、譚耀文,和許久不見的周文健、許冠文,女主是內地女星杜鵑。
郭富城和梁朝偉斗戲應該是本片最大的看點。
在科幻迷中傳了許久的《明日戰記》也有望定檔今年,主演是最熟悉的港片三駕馬車:古天樂、劉青雲、張家輝,再加上謝君豪和劉嘉玲。
以上三部影片當然也是有望衝擊10億票房,把握最大的是《風林火山》,最難以預測的則是《明日戰記》。
還有一部也有望年內上映、恐怕難以斬獲高票房但卻值得一提的影片則是發哥的《烈日驕陽》。
這部韋家輝編劇的文藝片除了發哥,還集合了袁詠儀、廖啟智、方中信以及新一代演技派白只在內的強演技陣容,題材也是容易催淚的父子情+運動的類型,如果執鏡的港片金牌攝影潘粵明導演不掉鏈子,影片將極有可能成為又一部高口碑港產文藝片。
誰來撐起港片的明日戰記?
即使是普通觀眾也能發現,近年來港產電影在內地的票房爆款就像這群老牌港星的排列組合。
與這些老牌明星同樣逐漸形成頭部效應的還有中生代港片導演,邱禮濤、“麥庄”組合、劉偉強、葉偉信、文偉鴻等從港片黃金時代走過來的香港電影人,正日益和這些老牌明星形成較為穩固的合作關係。
例如邱禮濤在陳木勝去世後,日益扛起港產動作片大旗,例如接下來的《掃毒3》。
庄文強則在《無雙》成功後日益成為新一代頭部港片的導演人選,《金手指》如果能再下一城,這位長期以編劇身份藏在劉偉強、麥兆輝等身後的電影人將真正成為港片新一代大佬。
還有一些值得關注的港片中堅力量雖然在票房上難以與這些頭部導演爭鋒,但未來卻高度值得關注,例如一回到擅長的犯罪類型就引爆口碑的鄭寶瑞,他導演的《智齒》可否在內地上映,上映後能拿下多少票房,同樣值得高度關注。
不難看出,港片依然不乏創作力量,但無論從商業邏輯還是創作上,港片都正在日益形成某種固定套路:動作犯罪片熟手導演+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組合+港片輕車熟路的類型片套路,例如雙雄、槍戰、警匪、卧底等元素。
但隨着港片賣座模式日益固化,這些保障港片港片的殺手鐧也在逐漸成為港片的桎梏。
隨着李連杰、成龍、洪金寶等功夫片明星的歲數日長,就連甄子丹也表態《葉問4》是他最後一部功夫片,而港產“武俠片”最後的鬼才大師徐克開始轉向《長津湖》等內地戰爭大片的創作,讓曾經風靡東南亞的武俠片再難有佳作問世。
曾經屢創本港票房紀錄的“賭片”也在《澳門風雲》系列落幕後陷入零新片的境地。
喜劇片也在周星馳等喜劇電影人北上,傳統粵語喜劇面對內地喜劇片的強烈競爭,又因為語言、地緣等因素失去先天優勢之後,日益失去票房號召力,黃百鳴創作的《家有喜事》系列在巔峰期曾經是橫跨東南亞市場的港產賣座喜劇代表,近幾年也逐漸局限於本港市場了。
至此,港片曾經引以為傲的四大經典題材類型,已經失去了三大主力軍,加上驚悚片、殭屍片等類型隨着主要創作人離世或市場萎靡,唯一保留“港味”,並能夠在內地市場持續獲得不俗票房成績的只剩下警匪動作類型。
而隨着投資相對較高的警匪動作類型日益依賴內地電影市場,必然更加依賴保險的票房組合,此外,港片的核心受眾群體仍然是看着港片長大的80、90後觀眾,也只有劉德華、古天樂這批明星主演的警匪動作類型片,才具有足夠的市場號召力。
港產電影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則是造血機制受阻、新人青黃不接。而這個現象又和港片現狀互為因果。
一方面是千禧年後,香港影壇新一代明星整體接班失敗,港片影壇湧現出的謝霆鋒、余文樂、吳彥祖、馮德倫、房祖名、李燦森、張柏芝等大批新演員,近年來或淡出影壇,或轉戰好萊塢,港片直接遭遇斷層危機。
另一方面,港片現實狀況也令優質資源進一步向頭部集中,片方為了確保票房,更加不敢輕易使用新人,導致整個行業新人成長更加緩慢,無人能挑大樑。
而港片造型機制受阻的另一個表現則是香港影壇女星已經日益凋零,在黃金一代女星紛紛淡出後,新一代女演員中僅有林嘉欣、蔡卓妍、文詠珊等少數演技與知名度兼具的女明星。
經濟因素的驅動,成功路徑的依賴、人才青黃不接的現實,共同造就了一大批港片爆款中的熟面孔。可過度依賴老人老題材也開始產生新的困境。
近幾年的港片爆款不是警匪就是卧底,不是雙雄就是鐵三角,港片幾十年來對於警匪、犯罪等類型電影的不斷挖掘,一方面使得港片工業體系對於動作類型已經爐火純青,老牌導演+老牌明星+老題材,採用不同排列組合的犯罪動作片的品質通常可以得到基本保障,但另一方面又加劇了觀眾的審美疲勞。
而系列電影的不斷出現也引發了觀眾對於港片賣情懷的質疑,《追龍》《掃毒》《寒戰》《使徒行者》都已經出了兩部,《反貪風暴》更是拍到了第五部。
港片會死嗎?雖然困境存在,但港片在類型片上的優勢在華語片中依然不可取代,隨着港片在題材選擇上的範圍不斷擴大,例如《金手指》就對準了經濟犯罪題材,港片生命力依然在拓展。
而港片中堅力量也日益在合拍片中成為中堅力量,劉偉強拍出了《中國機長》,《中國醫生》也已殺青;林超賢則在《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緊急救援》之後,又與徐克一起投入了《長津湖》的拍攝。
對於整個華語電影來說,只要港片創作力量依然保持着獨特優勢,接下來港片的未來,就看香港電影人能否跳出警匪類型的自我重複,在依仗老牌港星的同時培育出香港影壇的新一代的劉德華、古天樂,只有有了新一代的創作力量,港片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