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被砍頭還有意識嗎?51歲拉瓦錫上斷頭台,用自己生命去做實驗

一個人要發現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萬個人在失敗的探索和悲慘的錯誤中毀掉自己的生命。

一個人的一生可以如夏花一般絢麗多彩,也可以如溪水一般平淡無奇。在生命的進程當中,只是我們每個人的追求不同而已,有人為了興趣可以不管不顧,有的人卻為了生活奔波於寒冬酷暑。

在大多人眼裡,卓越的科學家大多都是為了興趣而不管不顧的人,而他們的舉動更是讓人匪夷所思。正像開頭的那句話一樣,真理總是要經過生命的檢驗,才能成為真正的真理。

被譽為近現代化學之父的拉瓦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家境殷實的天才科學家

紅塵俗世迷惘了我們這些普通人心境,卻總是俘獲不了那些卓越科學家的內心。在像我這樣的俗人看來,真正能夠做到改變世界的科學家只能分為兩種,一種是瘋子,一種是神經病。

因為他們的行為和處事原則是我學不來的,更是理解不了的。所以他們終究是成功了,而我終究是個活在穿衣吃飯的世界裡的俗人。

一個殷實的家庭環境,或許不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條件,但總可以避免一些俗物,可以稍微任性地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拉瓦錫就屬於這種環境當中成長起來的天才。

從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律師在西方世界就是一個高尚的職業,既然高尚就能獲取更多的物質。

拉瓦錫就出生在一個滿是律師的家庭。他的童年也許是不幸的,因為在他五歲那年母親就去世了,但他似乎又是幸運的,他的母親給他留下了一大筆的遺產。

家裡人原本希望他能繼承祖上的衣缽,也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可拉瓦錫卻偏偏喜歡上了自然科學。

當然,他還是比較尊重家人對他未來的期許和安排。在拉瓦錫18歲的時候考入了巴黎大學的法學院,並且憑藉著聰明的頭腦拿到了律師的資格。

即便是如此,他還是沒能放下他熱愛的科學,業餘時間又開始系統地學習化學,把選修課當做了自己的主攻專業。

化學對於很多人來說,好像是特別頭疼和煩惱的一門學科。但是喜歡這門學科的人卻對它愛得痴狂。在享受試驗時帶來的各種驚喜之時,又能引發妙不可言的樂趣。

沉浸在這其中,或許只有樂不思蜀這四個字能描繪它的魅力。拉瓦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而且他還是化學這門學科中的天才,在學習期間就對當時公認的"燃素說"提出了質疑。

畢業以後,拉瓦錫並沒有像家人想象的那樣成為一名衣着光鮮的律師,反而去做了地理學家蓋塔的助手,協助蓋塔繪製法國地圖的工作。與此同時他還跟隨着蓋塔走遍法國各地,搜集各種各樣的礦石,作為地理學上的研究。

不過此時,拉瓦錫依舊沒有放棄他對於化學研究的熱愛。1768年剛滿25歲的拉瓦錫就成為了法蘭西科學院的一名院士,由此也正式拉開了他在近現代化學上成就無數的序幕。

政治庸碌的化學專家

這位年紀輕輕的科學院院士,不僅才學卓著,而且還有一個比較殷實的家庭環境,儼然成為當時法蘭西一顆開始耀眼的明星。

不少的人開始上門求親,而最終他也相中了一位通曉多種語言、又美麗動人的姑娘,兩個人很快就走進了婚姻的殿堂。與此同時拉瓦錫還花了一筆巨資,成為了當時的包稅官,開始進入政治領域。

這應該是拉瓦錫生命中最為快樂的一段時光。這段時期他把自己埋在試驗室中,做了大量的化學研究,留下了不少的鴻篇巨著。

"氧氣"這個概念就是拉瓦錫在這段時間裡提出來的,他通過大量的試驗發現了空氣當中的助燃劑,並把它命名為"氧氣"

不過他的成就不止於此,在數次的試驗當中,他驗證了當時一個在歐洲並不被認可的規律,那就是質量守恆的定律

這個定律正是在拉瓦錫的試驗當中得到了證明。為了能夠給後人留下更多的學說,拉瓦錫還出版了不少的理論書籍,用於後世化學的研究。

這段時間是他人生當中最為輝煌的階段,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他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成為當時歐洲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而在政治上,他也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成為了一名國會議員

不過這也給他帶來了負擔,繁重的政治工作,不得不讓他停下手中的試驗,穿梭於各地進行政治上的演講或是爭論。

不過他在政治上確實沒有什麼頭腦,經常得罪人,他很想回歸到實驗室當中,安心地做點自己喜歡的事。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不得不面對現狀,做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而這也會以後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最後的瘋狂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拉瓦錫作為波旁王朝的包稅官之一,很快就成為了法國人民抨擊的對象

更何況他曾經得罪的那些人開始落井下石,即便是正義的科學家為他求情,也已經是於事無補。

不久之後拉瓦錫就被推上了斷頭台,科學家的舉動總是瘋狂的,以至於讓人無法理解。

即便是被推上斷頭台,他擔心的反而不是自己的命運,而是腦海中突然冒出的一個其他科學問題,靈魂是否真的存在?是否也存在質量?他想用自己的死亡,解開這個謎題。

在行刑以前,他找到了劊子手,並告訴劊子手一個想法,希望劊子手在砍下他的頭顱之後,看一下他有沒有眨眼睛

如果眨眼了,麻煩他記錄一下眨眼的次數,如果眨眼代表着靈魂是真的存在的,可以驗證質量守恆的定律,因為人死後體重總會有輕微的變化。

劊子手行刑之後,果然看到了拉瓦錫在眨眼睛,並且清楚地喊出了他眨眼睛的次數,清晰的看到他一共眨了11次。如今這個故事的真偽已經無從驗證,雖然西方世界很多人都在講述這個故事,但是並沒有出現在正式當中。

正如拉瓦錫自己講的那樣,真理是需要科學家們用鮮血和生命為代價來驗證的,而他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驗證了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只是他已經聽不到了而已。

1794年,51歲的拉瓦錫死在了斷頭台上,成為當時科學界最為痛心的一件事。

在一個科學家最好的年紀,卻因為政治鬥爭而慘遭迫害,這無疑是化學界的一大損失。

不過他的著作終究是奠定了現代化學發展的基礎理論,也算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