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所謂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的人生

文/學乃身之寶

知名心理學者武志紅老師說:“人生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的人生。”

但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活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那需要勇氣,既有做出選擇的勇氣,也有敢於拒絕的勇氣。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怎樣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1.我們只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有些不快樂,包括無意義感、被強迫感,以及各種空虛感等等,但我們要知道,這些都不是過去經歷造就的,也不是他人或社會造成的。

比如,有人因童年父母的忽視,極度缺愛,不會處理現在的戀情,進而苦悶不堪,覺得這都是原生家庭造就的;有人因社會原因,讀書不多,導致收入很低,進而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和價值,認為這是外因造成的,但其實,這些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無論是美好的,還是醜陋的,都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因為我們一直都有選擇的權利。

正如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的:“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借口”,那是因為他們自己根本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

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說自己根本無法按照自己意願活着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缺少做出選擇的勇氣,因為有些人用自己活得不夠好,在給自己不再努力找借口。

2.我們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感覺

人們常說,人有兩種活法,一是為他人而活,滿足他人的期待,圍繞他人的感覺轉;二是為自己而活,滿足自己的需求,圍繞自己的感覺轉,只是很多人都是第一種活法,因為他們缺少拒絕的勇氣。

也就是說,他們從小習慣跟着父母的感覺走,通過滿足父母的期待來獲得愛,長大後,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肯定,也是很少重視自己的感受,總是以他人的想法和評價為主,因為他們害怕失去他人的關注。

說到底,他們就是無法成為自己。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如果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被動參與的,或者說是別人的意志的結果,我們就會覺得沒有做自己;相反,如果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主動參與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我們就會感覺是在做自己。

可見,我們是否在做自己,自己的感覺是關鍵。做自己、為自己而活,就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感覺。

3.所謂成功,就是活出自己的人生

武志紅老師說,我們想要活得幸福,最重要的是滋養出這種感覺——“我可以把我內在意願,實現在外部世界上”。

這時,想要做什麼事情,說做就做;想成為怎樣的人,就去成為怎樣的人,這樣活,才是真正過自己的一生。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想成為怎樣的人。

也就是說,很多人沒有“成功”,是因為他們自己還不知道怎麼活着。

從這個角度來說,想好“怎麼活着”是第一步。

其實,就是要找到自己生命的的意義,這裡可以參考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給出的三種途徑:一是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二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三是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的積極態度。

總之,就是要找到自己最在意的人或事。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獨特的使命和他人無法替代的生命意義。

其次,我們要敢於拒絕,鼓起勇氣為自己而活。

當我們知道了為什麼而活的時候,很可能會遇到阻礙,比如,家人的反對,亦或自身條件的限制等等,而這時就需要我們有勇氣去面對。

一方面敢為自己發聲,能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另一方面要付出行動去提升自己,真的為“成功”做出改變。

生命短暫,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敢於試錯,並着眼於未來,看到時間的力量,這些都是需要勇氣來承擔的。

正如武老師說的:“每個人到這個世界,都是為了活出自己。”

再次,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感覺的重要性。

感覺,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精神胚胎。

也就是說,如果每個生命的精神胚胎充分發育的話,都會成為他自己。

或許很多人小時候按照父母的意志活着,自己的感覺經常被忽視,但這不要緊,因為成人後的我們,已經長大了,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感覺活着,所以,從現在開始,重視自己的感覺,保護好自己的感覺,這樣才能滋養自己的精神胚胎。

當然,按照自己的意願活着,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並不是輕鬆的事情,期間會經歷各種痛苦,但不要忘記,那是值得的。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但在我看來,沒有認真活着的人生,也不值得審視。

希望我們都能認真地活着,活出自己的人生。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