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果你這樣拒絕別人,就可以不傷感情

文/學乃身之寶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

工作上,同事要自己幫忙分擔一些事情,但自己真的沒時間和精力去做,拒絕了又害怕對方不高興;

父母要求自己能夠回到他們身邊工作,但自己現在並沒有做好準備,不這樣做的話又擔心他們生氣;

伴侶喜歡干涉自己的事情,但自己又不敢拒絕,擔心對方不開心;

……

其實,上述情況就是我們不敢拒絕別人,因為拒絕很可能產生一些列“失去”,比如,失去友情、親情,以及愛情,但這樣的隱忍自己又不情願。

那麼,我們該怎麼拒絕別人,才不會傷感情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拒絕別人,會帶來傷害

當一個人表達需求,被拒絕後,會有種羞恥感,因為那是一件丟面子的事情,同時,這種糟糕的感覺還會引發怒火,這也是很多人不敢拒絕別人的原因。

就像前面說的例子,如果我們拒絕了同事的需求,他們很可能會認為自己不僅失去了面子,接下來還會對我們生氣、甚至感到失望,覺得我們很難相處,進而想離開。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被人拒絕相當於被人否定,“是我不夠好,所以才會被拒絕”、“是我不重要,所以對方才不滿足我的需求”,這樣的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傷害。

但從我們自身的角度來說,如果自己一味地順從或服從他人的要求,內心也會有種委屈感,“憑什麼我都要聽你的”、“為什麼我的事情要聽你的安排”,這樣的感覺也是在傷害自己。

可見,拒絕別人,會讓對方受傷,而不敢說“不”,又在自我傷害,而如何選擇的背後,就是在確認“誰更重要”。

2.拒絕別人,是讓彼此成長

前面說了,如果我們過多地在意他人的想法,就不會拒絕別人,但我們都知道,成為自己,才是每個人生命的意義。

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感覺,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敢於拒絕別人,更重要的是,拒絕別人,是讓彼此一起成長。

當然,這麼說並不是要我們一意孤行,做事時完全不顧及他人感受,而是想說,過於在意外界的評價和說法,會讓我們失去自己,做自己,從學會拒絕開始。

從對方的角度來說,被人拒絕是一件破自戀的事情,但那或許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會意識到,“沒有人會完全無條件地愛着自己”,這是從全能自戀到健康自戀的過程。

也就是說,能夠接受被人拒絕的人,才是一個心智成熟的人。

為什麼有些人一旦被拒絕就暴怒?因為他們的全能自戀,他們還希望周圍人像照顧嬰兒時的自己那樣,滿足自己的一切需求,他們忘記了自己已經長大了,需要獨立了,而心理獨立的標誌之一就是能夠接受別人說“不”。

從自己的角度來說,敢於拒絕別人,是自己的權利,同時也是在為自己設立邊界。成人之間想要相處舒服,就需要邊界感,因為那是讓人理解自己的開始,更是學會尊重彼此的做法。

可見,學會拒絕別人,對自己和他人都是有益的,因為那是成長之路的所需。

3.不含敵意的堅決,是樹立邊界意識的最好方式

當我們知道拒絕別人,是一件對人對己都有好處的事情時,並不意味着,直接說“不”就是好的方式。

因為簡單地說“不”,有時很難讓人接受。

那麼,怎樣拒絕別人,才不會傷感情呢?

答案是,不含敵意的堅決。

不含敵意的堅決,是自體心理學派創始人科胡特提出來的,意思是“我拒絕你,態度特別堅決,但是我沒有敵意”。

也就是說,在某件事情上我拒絕了你,但並不代表我不喜歡你,我不愛你了。

就像前面說的例子,父母要求我們回到他們身邊工作,我們沒有做好準備,或真的不想回去,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告訴父母自己真實的想法,然後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愛。

因為父母要求的背後,就是在確認我們對他們的愛。

做到“不含敵意的堅決”,關鍵是兩步:

第一步,心平氣和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第二步,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愛意。

其實,那些拒絕後生氣的人,大多是因為感受到自己不重要,而如果我們能夠在拒絕的同時,讓他們感受到我們是在意他們的,那麼就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他們內心的傷心和難過,以及氣憤。

當然,如果有人在我們“不含敵意的堅決”的拒絕後,依然很受傷,覺得我們很難相處,這或許說明,這段關係本身就不值得維繫,這個人本來就不值得我們在意。

因為真正在意我們的人,愛我們的人,一定會允許我們做自己,並接受我們沒有敵意的拒絕。

另外,我們還要意識到,建立邊界,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也是他人理解我們的一次機會。

理解自己,並不是別人的義務,但把自己變得更好地被理解,那是我們要做的事情,而沒有敵意的一次拒絕,就是最好的開始。

總之,我們要懂得邊界感在人際關係互動中的重要性,因為不敢拒絕,對人對己都是不利的,而學會不含敵意的堅決,可以讓關係健康維繫下去。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