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癱瘓母親上大學的女孩已是一對龍鳳胎兄妹的媽媽:時間表排滿愛與被愛

初中下晚自習,到家已近九點,母親會坐在屋外的坪里,等她很久。大學她每半月放一次假,母親也是永遠坐在那裡等。現在不管她什麼時候下班,母親還是坐在家裡等她回來,“你會感覺不管多忙多累,永遠有人在盡頭等着你。”

2016年,湖南90後女孩申如意背着癱瘓母親上大學的故事曾感動一代網友。時過境遷,最難的日子過去了,30歲的申如意也已當了母親,她好像在沿用曾經母親的方式:沒有太多要求,只想多陪伴他們,希望他們快樂。

5月11日,申如意早上5點起床,換乘坐車一個多小時去考場當評委,晚上原路線返家已近八點。吃完晚飯,她給母親下單買了一款新葯,給小孩沖奶粉哄他們睡覺。

第二天是母親節,她會度過同樣的一天。被排滿的時間表裡,是責任與陪伴,也是她理解的愛與被愛。

△ 受訪者供圖

互相“綁架”的母親和女兒

從邵東縣的一個山村走出來考上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畢業後就考上長沙市的教師編製。按照原計劃,自己努力打拚幾年,就將老家的母親接來同住。所以申如意後來偶爾會想,如果母親的病晚兩年再發作,那踏入社會的自己能讓她及時得到治療,她可能就會完全康復。

母親因患有小兒麻痹症,行動不太靈敏,申如意很小就有背她的記憶。“10多歲,下雪的天,背她四五里都可以。”母親經常要去邵東縣城裡看病,申如意得先背着她走到街上,然後搭個大巴到縣裡,再走去醫院。雖然有公交,人擠人到底沒那麼方便。

所以申如意上大學期間,母親不時四肢麻痹,到縣裡醫院沒查出什麼問題,就以為只是後遺症。直到2015年11月底,母親一通電話打給正念大四的她,“腿腳完全沒有知覺了”。幾次就醫無果,申如意決定帶母親去“印象里很難進、很貴、得了癌症之類才會送往的省大型醫院”,才得知母親得的是另一種叫“脊髓炎”的病,已危及生命。

母親的治療在社會愛心人士的捐款下得以完成。接下來是照顧,母親吃飯、洗漱、排泄等基本生活動作均無法完成,背母親上學是“唯一的選擇”。比起身體精神的勞累,當時頂着各項開支的申如意想得最多的是,“要是有錢就好了。”

其中住處是她揮之不去的焦慮。住院要等床位,母女倆租住在醫院旁邊30元一晚的房間里,半夜偶爾有人敲門,嚇得兩人心驚肉跳;出院後繼續上學,兩人擠宿舍打地鋪,想出去租房子租不着,好在後來學校給免費申請了一間不到十平方的房子;上班後也只能租幾百元的房子,沒電梯、衛生間打滑等等,對於母親都不方便。因而工作幾年後,一憑積蓄和借款湊夠首付,申如意就買了房。“現在就覺得太衝動了。但因為前期太漂泊,當時就迫切地想要一個自己的地方。”

△ 受訪者供圖

作為“獨自挑起生活重擔,背着母親去上學的90後”,申如意的故事多次經媒體報道,她也接到很多邀請,作為榜樣去分享自己的力量。被拍下的照片里,申如意照顧着母親,兩人臉上均是幸福笑顏。然而私下,兩人卻不知因為“負擔”的問題吵了多少次。

“她經常想自己如果不在了,我的壓力會小很多,會好過很多。”申如意說著哭起來,“每個人只有一個媽媽。可能是很累,但不是要通過放棄一個人的生命去解決。我無法想象沒有她的生活。一想到這個畫面或者這個字,我就會覺得很恐怖。”申如意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在強迫母親,強迫她選擇陪伴自己。

11日晚,記者在客廳就此詢問申母,申母發音不太清楚的話語經女兒翻譯出來:我希望她開心,希望她心情好。

△ 受訪者供圖

不足兩歲的龍鳳胎和小時候的自己一樣都是“皮皮蝦”

“是誰的漂亮玩具呀,真是好好玩呀!”晚上近9點,到了給孩子餵奶的時間。申如意拿出一個會發光的人偶玩具,想吸引小女兒過來喝奶。小女兒還在走廊上追着她哥哥玩,申如意坐在母親旁邊,自己拿着人偶玩出了神。

△ 11日晚,申母和申如意在家中

“小時候都沒東西吃,哪像他們現在,喝牛奶都要一口一口喂。”申如意笑道。丈夫給大兒子喂完奶後,小女兒也終於乖乖到了申如意懷裡,只是咬着奶嘴要吸不吸,申如意聚神盯着吸管和奶瓶,“你看你看,一口就是五毫升、十毫升。唉,怎麼不繼續吃了?”

“其實我小時候也是皮皮蝦。我媽給我洗澡我不肯,光着身子到處跑。就跟現在他們倆差不多,吃飯也不肯吃。小時候我還能爬兩米高的樹,蹭蹭蹭就上去了。”申如意回憶道。

當小學班主任第一年過教師節,學生們把她的故事畫成連環畫。巧的是,很多學生都想象了她小時候的情節,比如有花樹有家畜有泥土房,比如燒柴火給母親做飯。“和現實還挺符合的。”當然這些畫面龍鳳胎是接觸不到了——申如意想盡量給他們物質充裕的生活,也因他們耐不住性子坐車,申如意一兩年才會回一次老家。

△ 學生們給申如意畫的畫。受訪者供圖

作為班主任,申如意也會接觸到其他小孩和家長。比起培訓班,她發現小孩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愛,若沒有習慣的方式和渠道,他們遠比成人想象的更難表達愛與被愛的需要。

這次母親節來臨,申如意給班上的學生布置了一個“愛的任務”:給自己的媽媽做“券”。

學生們腦洞大開,萬能券、隨叫隨到券、甜點券、奶茶券……有孩子做了“免工資券”,即平常給媽媽幹家務要給工資,有了這張券可以免三次工資;有孩子做了“按摩券”,限時三天使用,總共可按摩十次;還有孩子給媽媽做了“擁抱券”。

△ 學生們做的“券”。受訪者供圖

申如意不知道兄妹倆以後會送什麼券給自己。她也沒有想象兄妹倆以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母親。她只是想儘可能多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和他們親密,讓他們感受到愛。

怎麼體現對孩子的愛?申如意一時語塞,“這個我自己肯定不好評價,我就是心裡很愛他們。一下班就馬上回來,有什麼事就想着他們。這種吧。”

坐在旁邊的申母補充了一句:“捨不得孩子也是一種愛。”

瀟湘晨報記者 吳陳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