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信不信:年輕時太過優秀也是造成中年危機的一個原因

不管你信不信:年輕時太過優秀也是造成中年危機的一個原因。這句話可能會讓人覺得故弄玄虛,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如果很優秀,那麼他一定是事業有成,家庭和滿,生活豐足的人呀,怎麼可能會成為中年危機的一個原因呢,這不是自相矛盾的事嗎。

的確,我們都相信優秀的人,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會有一個完美的人生。但是現實卻很打臉這種說法。特別是自2016年後,中美脫鉤,貿易戰開打以來,很多的外資企業遷往東南亞低成本的地方,使得原本在中國的工作機會直接消失,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那些在外企工作的所謂金領、白領階層,一夜之間失去了工作,而年紀不大不小,正好處於中年。對於這批人來說,他們年輕時應屬於相當於優秀的那批人,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大學的時候,他們考上了名牌大學,畢業後就直接進入了外企,拿着令人羨慕的高工資和高福利。

在那種環境下,他們應該從沒有想過要走出外企,到外來去看看,也從來沒有預期到外企的這波遷移潮,本來想一直干到退休,沒想到在中年時面臨著失業。

由於在外企工作多年,養成了小資的生活習慣,房子、車子都選擇上檔次的,孩子的教育也是選擇最昂貴的,每個月面臨着巨大的開銷,當外企退出後,說實話他們單一的技能,除了英文好些外,在國內的人才市很難有什麼競爭力,造成他們的中年危機一下子就來臨了。

還有一種人,他年輕時也非常的優秀,業務能力和專業能力也很強,所以無論在任何時都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每一次換工作,他的薪資都會漲個20%-30%,而且不愁工作,因為身邊的朋友和同事都會給他推薦工作,簡歷都不用寫。但是這類人往往也會掉進時間的陷阱,一旦進入中年,40歲的時候,如果當前的工作稍微有些變化,他仍然以為工作還會向往常那樣好找的時候,那就大錯特錯了。人到中年,說實話體力和精力都不比從前,就算以前的業績再好,也只能說明過去,企業在選擇人的時候一定會考慮年齡因素。

當年輕時優秀的你,一直因為工作好找,而沒有在思想上有所升華,一直停留在打工思維,那麼最終會無工可打。曾經有那麼多的大師,年輕時候才華橫溢,但是老年卻凄凄慘慘,也就是這麼個道理。

相反,有些年輕時並不優秀的人,卻後來居上,可能是因為年輕時不夠優秀,然後步入社會後吃了不少社會的苦,深耕某一個行業多年,能吃苦耐勞,懂得人情世故,又能不斷學習,隨着不斷的積累,人到中年後反而有所大成。我身邊有不少高中同學,大學沒上,然後從修車工干起,到有了自己的4S店,前後不過10年時間;還有大學同學,家境貧寒,學業也很一般,老是掛科,但是大學畢業後回老家就開了一家打印、複印店,從剛開始的小門店變成了如今的印刷廠;技校出身的老兄弟,畢業後不停的換行業,前5年連飯票都找到,現如今已是好幾個工廠的老闆,正準備上市。這類人年輕時並不優秀,有些人當時應該說看不到什麼未來,但算是知恥而後勇吧,他們都有自已的事業,哪有什麼中年危機。

說來慚愧,小編我年輕時優秀倒談不上,但是找工作一直很順利,國企、外企、大學都待過,35歲之前從來沒有想過什麼創業,做自已的事情,覺得打份工也蠻好,安安穩穩的,不用操心那麼多的事。但現在人到中年,45、6了,發現20多年來自已什麼也沒有積累,產品是公司的,客戶是公司的,一切全屬於曾經服務過的公司,自已除了每個月領着固定的薪水,乾著固定的活,真是白活了那幾十年。如今想來也是蠻後悔,當年沒有想過積累些自己的事業,弄得現在很是被動。前陣子和老婆商量,準備盤下一個櫃面,做點小生意,準備一年的虧損,先進入一個行業,積累自已的產品和客戶,為下半生謀個出路,就是不知道現在做這種決定晚不晚,還來不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