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鍾情的表現,不過是:荷爾蒙層面的低級喜歡

很多時候,你所謂的真愛相遇,很可能只是一種關於你自己一廂情願的迷戀。

對於一見鍾情這件事來說,鍾情的從來都不是“情”。如果一個人的外貌、身材、言談舉止,沒有達到讓你悅目的感知時,她/他再好你都不願意去發現,還談什麼“鍾情”呢?

其實,一見鍾情的表現不過是:荷爾蒙層面的低級喜歡!

沒錯,這一生,總有那麼一個異性的出現,瞬間讓我們眼前一亮。四目相對的交錯互動中,那種美妙像極了愛情。

可是,這終究是一場與愛無關的荷爾蒙能量作用罷了。

在心理學基礎內容部分,與情感專家霍妮齊名的心理學家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中,有兩個念起來相似、讀起來拗口的詞:

阿尼 瑪和阿尼姆斯。

所謂的“阿尼 瑪”與“阿尼姆斯”,就是異性之間彼此內心,都有一個異性的版本和投射。通俗易懂的講便是:

男人心中都住着一個女人,而女人心中也同時住着一個男人。

隨着個體經驗的成熟,在面對異性之間的關係和意識認知時,性別的特徵概念,就會顯得格外明顯。

並且,在個體心中長期對異性特徵的一種壓制,就形成了阿尼 瑪和阿尼姆斯——這些壓制,會讓人們在心底深處有一個理想異性的臆想刻畫。

當現實生活,出現一個異性正好吻合了自己壓抑的阿尼 瑪或阿尼姆斯的特徵時,那種投射帶來的美好感知,就會讓人認為那就是最理想的另一半。

並且,瞬間認定那就是似曾相識的愛、是可以被認定的愛。

在心理學分析中,我們的出過這樣一個結論:尋找伴侶,就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

這一點,用阿尼 瑪和阿尼姆斯來解釋,就沒什麼難理解了。

畢竟,每個人的自戀情結和壓抑的阿尼 瑪和阿尼姆斯結合一處時,就會明白原來我們理想中的另一半都是在了解自己需要而及時滿足我們的人。

可那總滿足,更多時候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做到。因為,沒人能第一時間準確獲悉我們的真正情感、情緒甚至其他助力需求。

一見鍾情的那個人,是潛意識裡我們刻畫出來的另一個自己。

只是,對另一個自己的尋找,往往並不是瞬間準確的事。

以至於,一見鍾情,只限於激發了個體對阿尼 瑪和阿尼姆斯的壓制釋放,並對瞬間相見的異性做了自以為是的刻意投射。

在《愛情心理學》一書中,霍妮曾經用一個單獨的章節來助力我們尋找“愛從哪裡來、如何開始”的答案。

其中,在《愛情心理學》一書中關於一見鍾情的內容,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

假如與一見鍾情撞個滿懷,也沒有什麼好怕的。至少,這是一種美好的體驗。但問題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見鍾情?為什麼他/她在我心中,會佔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沒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一見鍾情”後,真的就相愛到老了。但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這樣的“鍾情”無非是如下3個真相結合:

1:阿尼 瑪和阿尼姆斯的作用下,發現了理想中的另一個自己,這是為殘葉找缺少部分的過程與結果;完美地實現了自我迷戀而已,不是愛;

2:因為對方的容貌、身材、言談舉止,令自己愉悅並激發了荷爾蒙的慾望;

3:童年父愛或母愛的缺失感,在所謂的“一見鍾情”之人身上,獲得了瞬間彌補。

的確,有些人很難認清愛與欲的區別,更難分清自我愉悅感的滿足和認定的概念。

說到底,除了荷爾蒙的低級喜歡,愛根本不會在瞬間產生。如果,真正存在一見鍾情的真愛,那麼半途離散的一見鍾情便不會存在。

乍見之歡是因為慾望,久處生厭是因為發現了那不是愛。在熟悉像不熟悉的遞進時,人才會漸漸認知自己、認知愛、認知眼前的關係。

謊言、背叛、分手或離婚等等多個方面,給人們做了遞進式的叫醒、啟示和正向助力。

什麼是愛、什麼是相守、什麼是珍惜?

至於一見鍾情,到底是因為阿尼 瑪和阿尼姆斯的幻想,並比不上認知愛的在一起相處中,相互換位、共情更重要。

往後餘生,願你的付出都是負負得正,而不是夢醒時分淚眼連連!


負面情緒人人都有,當你願意把負面情緒拋開,你就可以不被它束縛。最終,還是看你是否願意那麼做!

—End—

話題討論:你是一個認知自己、認知愛的人嗎?歡迎留言互動吧。

如果你此時正面臨著情感問題,可直接單獨和我聊聊,我會助力你走出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