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悄悄算計了每個人
如果一個人時間碎片化,他更傾向做些什麼?問過許多朋友這個問題。
多數答案是:刷抖音,玩快手,看看無聊的段子。
某朋友認識10幾年時間,7年前一次小聚,他感嘆說:“世事無常,馬上四十了,一事無成。”說著倒了一杯酒,自顧自的喝下去。
我知道他剛經歷了婚姻的失敗,事實上已經是第二次婚姻失敗,他有任何消極情緒反應,都是合理的。
我倒滿一杯酒,舉起來對他說:“三國時,劉備一輩子東奔西跑的,年紀快50了還沒有一個安穩處,他和劉表對飲時,覺得自己好久不騎馬,大腿不強健,不僅哭起來,感嘆歲月蹉跎,事業不成,最後還能三分天下有其一,來吧喝一杯,我們都有希望”。
他苦笑着舉起杯中酒一飲而盡。
若干年過去了,周邊的朋友在事業上都算小成,我和這個朋友若即若離的保持聯絡。
有一次再見到他,他還是說著以前的話,重複着以前的思想認識,習慣着過去的生活模式,多了點贅肉,喜歡吊在抖音上大半天。
他不喜歡讀書,以為讀書太浪費時間,一天天過去,他說的那些話和周邊朋友慢慢格格不入,不知是朋友隔離了他,還是他逐漸遠離了這些朋友,總之大家漸行漸遠。
多年後,彼此的成敗,就這樣慢慢拉開了。
通鑒學,照見自己的鏡子
不管職場或商場,可以統稱為“戰場”,為什麼?
因為存在競合,即競爭還要去合作,很考驗一個人的韌性。
有一個朋友快70歲了,他的狀態像個孩童。
我比自己小几十歲,相處起來沒有隔閡,大家喜歡他的“老練”“智慧”和“通透”,常常聽他講講“大道理”。
他是一個起起落落的人,在深圳做生意被人欺騙,背上了700多萬的債務,老婆離開了他,後來更倒霉,與某公司合作,在協議上被人算計,在監獄“修鍊”了四年。
出來以後繼續折騰,索性給微信起一個外號就叫“折騰”.
不服輸的精神帶來了回報,60歲出頭小有所成,實現了經濟自由。
很不幸又被醫院診斷為癌症,他沒放棄,繼續折騰,和病魔作戰,還要打理生意,處理自己焦慮的情緒。
每次見到他,我叫他“老哥”,他也願意別人這樣稱呼他,他掛在嘴邊最多的話是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多少次促膝長談,品茶暢飲,2021年冬季他走了,走的時候沒啥痛苦,算“壽終正寢”了。
他和我有共同的愛好,喜歡讀歷史,喜歡讀《資治通鑒》,他對《資治通鑒》1362年的歷史,最喜歡兩個階段,第一是三國風雲,第二是南北朝。
我問他為什麼?
他告訴我,他早期讀完大學,人聰明,腦子活,加上政策寬鬆,搞定幾個“投機倒把”的項目,讓自己賺的“盆滿缽滿”。
因為不知道如何打理財富,很快揮霍了,回到解放前。
從那兒以後,他喜歡讀傳記文學慰藉心靈,慢慢喜歡上了歷史,還“登堂入室”喜歡讀《資治通鑒》。
讀《資治通鑒》幫他檢討犯的一系列錯誤。
他說,袁紹為什麼打不過曹操?
因為袁紹組織能力太弱,反應太遲鈍。
組織力弱,無法駕馭人才,反應遲鈍讓曹操時刻領先半拍兒。
他總結自己過去“投機倒把”時,就犯了這兩個錯誤,有人才沒組織好,沒讓公司規範化。
面對某一類戰機,反應慢,最後錯失翻身的機會。
我問他,為什麼喜歡南北朝呢?
他告訴我,南朝劉裕對他影響很大,劉裕這個人做事冷靜,沒有太多文化,行動力比較強。
劉裕的早期同盟,後期的對手劉毅,很有才華,口若懸河,性格偏激,欣賞劉裕的軍事能力,瞧不起劉裕沒啥文化。
許多文人雅客都靠攏劉毅,疏遠劉裕,劉裕很能隱忍,最後滅掉了劉毅,建立了天下。
他分析自己就是劉毅的風格,很有口才,夸夸其談,讀過不少書,不管是談判還是帶隊伍,讓大家心服口服。
自己遭遇事業打擊時,很多人離開了他,總結下來,認為自己很有才華,但不沉穩,“德行”不足。沒辦法承載這些財富。
記不得多少次我們點評《資治通鑒》那些“英雄”“梟雄”“奸雄”和“小人”“君子”了,每次談論都激情澎湃,好像活在歷史現場。
他患病期間,我們去看他,偶爾也討論《資治通鑒》里的人物,這個階段他談的比較多的是諸葛亮和司馬懿。
他覺得司馬懿為什麼會成功?因為他注重保養,用“等待”和“忍耐”贏得江山,諸葛亮大事小情都不放過,太操心,最後累死了。
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所以更喜歡做一個司馬懿這樣的人,有一個好身體才能有未來。
沒有多久,他離開了我們。
他用大半生的時間都在“折騰”,臨死前家庭事業算圓滿了。
他讀了不少書,他說唯有《資治通鑒》這本經典常放在床頭,對他影響最大,不斷照見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斷自我督促,自我完善。
喜歡讀《資治通鑒》,結識不少讀《通鑒》的朋友,他算其中一個,也是帶給我影響很大的一個。
核心競爭力,短期看才華,長期看德行
很多人喜歡取巧成功,無數歷史案例證明,一個人搞成一個事兒,僅依靠才華是不夠的,還要修鍊德行。
我們看《資治通鑒》一開始的一個關鍵案例。
資治通鑒原文:
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
洪槿譯文:
一開始,智宣子想讓智瑤繼承自己的位子,同宗智果提出反對意見,他說:“智果不如智宵,為什麼呢?
智瑤有五個明顯的優點,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鬍鬚俊美,很帥氣這是第一優點。射箭力大這是第二優點。
多才多藝是第三優點。文章好,口才好是第四優點。勇敢堅強,果斷是第五個優點。雖然優點有五個,但他做人不厚道,用不厚道的心驅使五個優點對待他人,是他自己的滅頂之災。
誰能控制的了呢?如果一定要立智瑤,智氏宗族一定毀滅。”智宣子沒有聽這番分析,智果很聰明,改姓埋名叫“輔”氏。
讀《通鑒》時,關鍵是能思辨性的分析案例,找到用得上的招法?
比如,智宣子立繼承人的事上,怎麼分析透徹,收益最多呢?
智宣子為什麼沒有聽智果的分析報告?
人和人之間在認知上是存在差距的,智宣子是智瑤的老爸,老爸看自己兒子,怎麼看怎麼好,這是心理學上的“認知偏見”導致的。
智果只是同族,旁觀者清,他可以清晰的洞察智瑤身上的缺點。
不是智宣子很愚昧,智果很聰明,是站在不同視角得出的結論不同。
人總希望理智的行事,最後感性佔了上風,這樣的案例很多。
某女孩在和某男孩戀愛,被男孩子傷害,分手的說辭都打好了腹稿,見面了被男孩子一頓道歉,分手的說辭不翼而飛。
為什麼呢?大多數情況下,感性總主導人理性,並做出決策。
智果看人依據是什麼?
司馬光在《通鑒》一開始提出著名的“才德論”。
在智果看人的標準里,德行也是一切做事的根本,一個人德行很差,缺乏包容力,才華越高破壞力越大。
例如:
發動二戰的希特勒是最典型的才華有餘,德行不足。
那麼問題來了,智果如何觀察智瑤德行不足呢?答案是:平日與人相處的細節。
我們都有某些經驗,和某人氣場合得來,看某人不順眼等等。
這個就是“氣場不對付”,一個德行很好的人,待人寬和,隨和,中和。不是飛揚跋扈,固執己見等等。
這些都是看德行的關鍵。
日常工作中,借鑒智果這套平實的觀察法,無往不勝。
為什麼智瑤德行不足,才華超群危險係數很高呢?
《易經》里有一句話,即厚德載物。
德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怎麼理解呢?
最簡單的辦法,去觀察一個人展示出來的行為細節。
例如:這個人有沒有包容力?有沒有承受力?有沒有寬容性?有沒有公允性?有沒有吹毛求疵?有沒有斤斤計較?等等。
智瑤有才華,但德行不足,就缺乏統帥應具備的“包容性”“寬和性”“韌性”這些核心素質。
一旦與人發生衝突,難免給他人和自己帶來災難。
果不其然,智瑤正如智果的判斷一樣,將所有人得罪的精光,也把自己送進萬丈深淵。
這個案例帶來什麼啟發?
能力和才華讓一個人脫穎而出,比如:蘇秦,張儀,李斯,呂布,秦檜等。只有德行能讓一個人駐足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