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之道,在於修鍊自己(好文)

明朝里,在北京白雲觀有一副對子:

“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一個人,真正的修行在於平平淡淡的生活當中,每一天,每一頓飯,認真對待,用心去吃。

看似簡單,實則也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心境,也能夠看到一個人的心態。

真正的立身之道,在於修鍊自己,也在於每天的生活打磨之中。

1:修孝心

林清玄說:

“父母對待兒女,雖然兒女像風箏遠揚了,可父母的心總還綁在線上,在風中搖蕩。”

反之,身為一個有孝心的子女,縱使知道父母並不要求要對他們多好。

但是,當看到自己的子女對自己有了一顆孝心,內心總是欣喜的。

這種欣喜,恐怕要子女自己做了父母才能體會。

七十二賢之一的公冶長,打小家境貧寒,只有母親一人。

公冶長也很有孝心,懂得體諒母親,時常陪着她到山上撿柴。

有一天,母親生病,家裡又無米下鍋,於是公冶長背着母親,偷偷上山砍柴,準備賣柴來買米。

不過,小小年紀的公冶長因為到了深山老林,心裡害怕,不禁哭了起來,而且越哭越大聲。

偌大的哭聲驚動了山上的小鳥,紛紛飛過來落在公冶長的旁邊,然後竟然說起了人話。

公冶長吃驚地問起小鳥們怎麼會說話,它們都說自己是八哥,能學人說話。

最終,小鳥們知道了公冶長原來是擔心家裡的母親而哭泣,再加上需要砍柴來幫助母親,於是都開始替他去撿柴,順路還給他叼來了不少的花生。

到了傍晚,母親看到天黑還未回家的兒子,心裡很擔心。

但是,看到了兒子回來,又看到了他背了很多柴回來,心裡不由地感到欣慰起來。

然後,當母親聽到了兒子在山裡經歷的事情,一把將他緊緊地抱起來,感動地哭起來。

曾國藩說:

“誠內度分寸,靡所於疚,則仰對昭昭,俯視倫物,寬不怍,故公長無愧於其師,孟博不慚於其母,彼誠有以自伸於內耳。”

一個人,如果有孝心,也就願意在生活里為父母分憂解難,哪怕自己能夠貢獻出來的力量很小,但是所呈現出來的分寸和孝心,卻是力量無窮的。

對於父母,我們身為子女的,更應該懂得仰望日月青天,俯視大地萬物,堅定且溫厚地善待身邊的人。

2:修自覺心

立身之人,要時常修一顆自覺之心。

自覺,就是要讓自己學會自律,也要知道凡事要持之以恆,耐心、靜心地去對待。

因為有了自覺性,你才會對自己日常的言行舉止有所約束,有所顧忌。

人最怕的是陷入到一種狂的境地里,尤其是那種明明沒有狂的資本,卻偏偏有狂妄的心思時,就很容易招惹禍患。

南宋理學家胡宏說:

“人而不仁,則道義息。”

一個人,如果學會了自覺地效仿偉人,自覺地提升知識水平,自然而然能夠從現實當中意識到仁義的力量。

做人仁義,做事仁義,久而久之就能夠取得別人的信賴,得到他人的支持。

反之,一個極度不自覺,也非常不檢點的人,是不可能在生活里自我約束的,更不可能會主動做一些提升自己形象的事情。

生活里,真正聰明的人,真正能夠取得一番大成就的人,通常都是極為低調,也是很懂得自我約束的。

他們恪守本分,淳厚守信,對於自己該做的事情,會自覺、自律、自立去完成。

反之,一些心思浮躁,急功近利之輩,則喜歡濫竽充數,凡事淺嘗輒止,隨着自己的性子喜好來決定。

這種人,目無尊長,狂妄自大,夜郎自大,就算有好的資源,以及堅實的人脈放在他手裡,他也不懂得如何去運用。

反倒越是在身邊人幫助他們的時候,越容易讓他們變得驕縱,這種糟糕的習性一方面跟不上眼前的形勢,其次也會因為自身的性格缺陷而斷送了本該有的大好前程。

人生就是如此,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往往不是由開始的起點來決定,而是通過往後的性格修鍊來判斷。

因此,一個人若是懂得早一點自覺起來,培養獨立的人格,打造堅硬的實力,便能及時地立身。

3:修自省心

人的可貴,就在於能隨時隨地自我反省、審視自己。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人的耳朵可以聽,人的眼睛可以看,人的嘴巴可以說,人的腦子可以思想。

如此,我們總有各種各樣的優良條件來獲取所想要的知識以及價值,但是很多人卻偏偏枉費了這些能力。

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倒早早習慣了過上了一種無所事事,隨波逐流,甚至是為所欲為的事情。

他們不但不會反思自己,也完全不願意吃知識的苦,扛行動的累,覺得日子能過就行了。

真正能夠讓人感到羨慕和敬仰的成功人士,從來都是積極向上的,也是極其自覺且自律的。

他們至少會主動時常反思自己,嚴於律己,真正地認清自己,認識自己。

這種反求諸己,習慣了冷靜、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優劣,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及發揮出自己的長處,去取得成功。

曾國藩說:

“守己無求,無亡之災。”

內心自足,守住本我,無求於他人,災禍便不會降臨於你。

誠然,一個人若是知道修一顆孝心,善待父母,共享天倫之樂;

修一顆自覺心,兢兢業業,日益精進,去收穫成功的喜悅;

修一顆反思之心,取長補短,完善自我,便能如願立足此社會,無悔此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