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六十:想要兒孫富,家中放三物

01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變成參天大樹,為兒女們遮風擋雨。

可是,當我們到了六十歲之後,想要幫助兒女,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有一句順口溜:“不是富人後代,就做富人祖先。”

以上這句話,給我們提了個醒——當我們不能從經濟和力量上幫助兒女的時候,可以從精神上鼓勵兒女。老人成了富人的祖先,也算是功德圓滿。

古人留下一句話:“想要兒孫富,家中放三物。”

通過改變家庭的格局、裝扮,可以讓人精神煥發,從而起到激勵作用。作為老人,需要領悟其中的道理,並且做到。

02

第一,“景物”,憧憬美好。

一個人走得越遠,越會很累。並且會常常思念家鄉的風景。

有道是,父母在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父母不在的家鄉,就真正回不去了。

作為父母,要讓家裡有很多的景物,並且使兒女們記住。因為有家鄉的景物,兒女們外出的時候,才不會孤單,一旦很累了,還能回到家,享受“港灣”的待遇。

魯迅先生離家二十多年後,再回故鄉。寫了他和玩伴閏土的故事,依稀記得一片西瓜地,一隻頑皮的猹,一輪明月;瓦楞上的枯草,鄰居豆腐西施......

可見,一個人的心中,有了家鄉的景物,日子就會美好。回想起景物的那一刻,是驚喜的。

老人具體應該如何創造景物呢?

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土特產,讓兒女們能夠嘗一嘗,感受到家鄉的味道。如果兒女沒有時間回來,就可以郵寄過去。兒女吃着家鄉郵來的食物,就能品味到父母的不容易,也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經常打理老屋,保持乾淨整齊的樣子,還可以在門口種花,屋後種菜,有條件的話,可以有一個小魚塘,一個小院子。每一次,兒女回到家,都能有清香撲面而來。拍一張照片,兒女就可以嘚瑟好長時間。

建設一片果園,不僅能帶來收入,還能享受躬耕的生活。如果兒女在外頭混不好,回到老家,可以把果園當成人生的起點,從此走上致富的路。當然,也可以根據本地的特點,留下其他的產業。

03

第二,“讀物”,增加智慧。

看過一個求職故事。

一個外出打工的人,一直在做會計工作。因為單位不景氣,他不得不離職,另謀高就。

經過多番考慮,他去了一家大公司應聘。到了現場,才知道,應聘的人有幾十個,並且都是經營豐富的人。

經過筆試,還剩19人參加面試。

面試的時間,誰都不知道。就在焦躁不安地等待的時候,有人給他一百塊錢,讓他買耳線。

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因為這是一張假幣。

對方說:“恭喜剛正不阿的你,過了第一次面試。”

再往後,主考官問他:“人民幣上,都是什麼圖案?經歷了哪些變遷?”

每天,我們都在花錢,因此對於人民幣,再熟悉不過了。可是,圖案是什麼樣子,還真的很少有人研究。

幸運的是,他從小被父母逼着養成了“細心、認真”的習慣,對於金錢的樣子,熟記於心。因此,他流利地說:“一元錢,背後是杭州西湖;五元是泰山風景......”

毫無懸念,他被錄用了。

俗話說:“遠香近臭。”

我們經常忽視很近的東西,就像眼睛看不清楚鼻子和嘴巴一樣。

作為父母,需要站在“旁人”的角度,常常旁敲側擊,讓兒女們“長見識”——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堅持學習。

很多家庭,在兒孫還小的時候,會擺放一些書籍,會常常擦洗書櫃,但是兒孫讀完大學了,就完全和“讀書”脫鉤了,書柜上,也有了灰塵。

聰明的父母,家裡一直有“讀物”。任何時候,都會鞭策兒孫讀書,也會積極地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兒孫。

學習永無止境,家庭就會出類拔萃。

04

第三,“活物”,帶來生機。

如果你認真觀察,就會發現,有的家庭,生機勃勃,有的家庭,暮氣沉沉。

究其根本,就是家庭里,有沒有“活物”。

在農村,家裡有一條狗,幾隻雞,一群鴨,就變成了農莊的樣子。聽着雞叫,看到狗在搖尾巴,就十分開心了。

在城裡,陽台上的花草,展示了家庭的生機。也有人,在家養寵物狗,小魚等。一家人,圍着小狗轉一轉,話題更多了。小狗萌萌的樣子,也能改變家庭的氣氛。

當然,在家裡放一隻招財貓,搖一搖手臂,能夠讓人想到“發財”的寓意;有活潑一些的玩具,給孩子們帶來快樂。

另外,老人的思想要活起來,不要一根筋,不要用過去的眼光看問題。跟着時代一起變好,崇尚道德,尊重規則,為兒孫積德積福。

總而言之,想辦法讓家庭變得活躍起來,家庭會更加和睦。

如果老人在家,總是唉聲嘆氣,除了一日三餐,就啥愛好也沒有。兒女們看着,就會發愁。久而久之,兒女都不願意上門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老了,自己要有活力,還要把活力帶給兒孫,日子就興榮了。

05

在造物的同時,還要定期清理“廢物”。

人到晚年,時間充裕了,把自己的家庭清掃乾淨,把亂七八糟的東西丟出去。比方說,一些變味的垃圾;從來不用的衣物;已經壞了的電子產品;乾枯的花草;嘮嘮叨叨的廢話等。

家是一條船,家人是水手,所有的人都要發力,才能乘風破浪。

家是人生旅途的加油站,老人是加油站的加油員。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