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女人,學會了享受“安靜”,便贏了


我們總覺得朋友這種資源,一定是擁有的越多才是越好的,於是我們讓自己身處在一群人的狂歡當中,參加不完的飯局,推杯換盞,好不熱鬧。

只是,我們在人聲鼎沸當中,從來都不曾聽到過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們只知道跟着群體的節奏走,卻從不肯和自己的靈魂對話。

我們越是看重朋友的數量,越是陷入所謂的人際關係,那麼我們就越容易和自我產生隔閡,越容易迷失自我。

而在這之中,那些獨處的人便是難得的“眾人皆醉我獨醒”。

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說,一個女人,學會了享受“安靜”,你便贏了。

安靜,會讓我們的內心和身體都得到“洗滌”

作家梭羅曾經一個人在瓦爾登湖度過了兩年兩個月,在這期間,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幾乎不去城鎮上,只一心一意地和大自然打交道,自己種菜,自食其力。

奇怪的是,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沒有城市那些車水馬龍的便利,一個人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卻也過得悠閑自在。

因為沒有人打擾,所以梭羅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下,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啟發靈感,大自然也讓他的精神有了寄託,內心從來都沒像此刻這般富足過。

有時候,我們覺得人生應該是熱熱鬧鬧的才比較好,可我們發現,那些外向的人雖然從來都不會缺少朋友,但是他們不管做什麼事情,哪怕是商量着來,最終呈現出來的結果也不會是專屬於自己的。

而當我們不再執着於喧鬧的時候,當我們開始享受安靜的時候,就會發現遠離了那些紛紛擾擾。

我們可以更加心無旁騖地做自己的事情,靈魂和身體都得到了洗滌,我們更加享受這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自得。

無論是何時,孤獨本就是人生常態

記得大學的時候,宿舍里有一個姑娘特別不合群——

我們熬夜打遊戲的時候,對方早早上床睡覺;

周末我們躺在寢室里發霉的時候,對方已經晨跑結束,並去往圖書館學習的路上;

我們一個月大概有半個月的時間是用來出去聚餐,而對方要麼是出去做家教,要麼是看網課學習。

在我們看來,她就是一個異類,而且總是獨來獨往的她,看上去也是孤獨至極。

而當我們臨近畢業的,考研的人紛紛失利,找工作的人也到處碰壁,唯獨她,憑藉著大學四年來的優異成績,直接被保研到了自己心儀的學校。

這時,我們才明白,驕傲如她,優秀如她,一直以來盲目合群的我們才是最搞笑的那一個。

百年孤獨》一書中講道:“歸根結底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總有一天我們會和孤獨握手言和,真正找尋到生命里獨處的意義。”

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孤獨本就是人生的常態,不管我們有多少朋友,也不管我們獲取了多少熱鬧,到最後還是一個人去面對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唯有靈魂不一樣,它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是熠熠生輝的。

所以,優秀的人從來都不懼怕孤獨,她們反而會享受孤獨,因為那些看似寂寞的時光最終會決定我們可以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你學會享受“安靜”,便意味着你的內心開始變得成熟

魯迅先生在創作的時候,他的鄰居有的在吵架,有的因為迎接新生命而興高采烈,有的因為孩子去世了而悲痛不已。

一時間,所有的喜怒哀樂都交織在了一起。

可此時此刻的魯迅先生卻覺得他們無比吵鬧,因為人類的悲歡離合本來就不是相通的。

在我們還不是那麼成熟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生氣了,就應該有人哄自己,自己不開心的時候,就應該有人察覺到。

而當我們逐漸成熟的時候,就會明白,這個世界上,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們沒有理由去要求別人這麼做,別人也沒有義務去這麼做。

余秋雨說:“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生選擇。”

我們做了什麼,不做什麼,怎麼去做,其實都在於自己,而不是別人,我們的人生過得好不好也在於自己,不在於別人。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刻意合群的熱鬧就是一種吵鬧,我們不再隨波逐流的時候,我們不再人云亦云的時候,那麼我們便開始懂得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我們開始不忘初心,我們便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成熟。

The End -

作者 | 心理諮詢師付東升

戀愛婚姻心理主筆團 | 用心理學分析愛情、婚姻、人生

微信公眾號:戀愛婚姻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