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錯”和“對方”,究竟哪個更重要呢?

2020年12月04日20:36:07 情感 1227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對錯”和“對方”,究竟哪個更重要呢? - 天天要聞

如果你和他人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並且上升到了對錯的層面,那這時候你會如何處理當下的狀況呢?

“對錯”和“對方”,究竟哪個更重要呢? - 天天要聞

可能會有“明明就是他有錯,為什麼我不能指出來”、“我就是對的,他就是錯的,所以他得聽我的”、“如果不能達成統一,那我們就分開,這有什麼嘛,難道還不能遇到新朋友了”、“冷戰,各自都選擇等待對方道歉、對方與自己聯繫”,亦或者“吵架過後,很快兩個人就把這件事翻篇,並重歸於好”……

當然,面對現實生活中誰都會遇到的狀況,處理方式與處理結果必然並不局限於剛剛提到的這幾種。

而可能也會有朋友內心中有這樣一個疑問,“提出這個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並且難分對錯的狀況,你究竟想要說些什麼呢”。

“對錯”和“對方”,究竟哪個更重要呢? - 天天要聞

是的,因為每個人都會經歷,並且也都已經經歷了很多次,所以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情況的存在,並且因為結果往往是“兩個人再也不聯繫”、“兩個人成為陌生人”,而不覺得“因為意見分歧而分道揚鑣”這有什麼奇怪的。

那當我們習慣了這種情況,並也接受了“分離”這個結果後,大概率就不會去操心改善這種狀況了。

當然,有些時候分離確實是無法避免的,但我覺得,不能將“無法避免”當作為自己所犯錯誤找的借口、當作為“該做但沒做”這種行為的開脫。

而之所以想要把這種狀況再提一提,是因為我知道,雖然有些朋友確實已經有些接受了分離,並把分離當作常態,但其實內心中對於穩定、安穩、堅定仍舊十分渴望、仍舊希望自己身邊的人能長久的陪在自己的身邊、仍舊會在分離的時候泛起淚光,只是相比於從前多了些倔強,生生的又將眼淚給憋了回去。

所以我想,在他們的內心中其實也還是想要多做些什麼吧。

“對錯”和“對方”,究竟哪個更重要呢? - 天天要聞

除了平時的諮詢工作,我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狀況,所以可以稱的上“相對經驗豐富”。

而無論是我自己的經歷,還是在其他朋友提到的狀況中,其實都涉及了一個很有趣的矛盾,那就是“我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是希望自己能得到對方的認同,現在對方並不認同我,反而指責我是錯的,於是我就開始冷戰。雖如此可其實內心中我還是希望我們能繼續當朋友、對方能夠道歉,並選擇認同我”。

你看,選擇冷戰的是我,渴望對方能夠轉變態度的也是我。

“確實是有這樣矛盾的狀況,可能我們還是很重視對方,所以下不了狠心吧。”

“對錯”和“對方”,究竟哪個更重要呢? - 天天要聞

畢竟在一起有些年了、畢竟曾經也是比較好的朋友,曾經的美好回憶與心理層面的緊密聯繫,自然不是說割捨就割捨的,所以這份重視也確實是存在的。

而與此同時呢,“我們希望對方能夠認同自己”這一點也是存在的。

“因為我們是好朋友,所以作為我的好朋友,我希望你能夠認同我,並且我也覺得你有責任這麼做,誰讓你是我的好朋友呢”,類似這樣的觀點無論是在我提及“你想要什麼樣的朋友”,還是在我問對方“你怎麼看待他對自己的堅持時”,很多朋友都會提到。

我覺得可能在他們眼中,所謂的“好朋友”就是他們的一個分身,不僅跟他們有很類似的愛好、很多共同的話題,還能在諸多方面秉承共同的態度,而除此之外的一切他人,只能成為普通朋友或陌生人。

可能看到這樣的描述,你首先想到的是“這個標準太過理想化了,基本上不能實現”。確實,這個標準有些過於高了,因為即便兩個人有百分之七十的類似,也還有百分之三十的不同,或者說百分之三十的分歧。

所以,為什麼會用這樣“過分理想化”的標準來定義好朋友呢。

“對錯”和“對方”,究竟哪個更重要呢? - 天天要聞

換個角度來想,如果世界上存在着這樣的人,而他又恰好成為了自己的好朋友,那難過的時候就會有人分擔、不安的時候就會有人安撫、開心的時候就有一個可以分享的人、疑惑的時候就有一個可以商量的人,並且因為兩個人很類似,他也會把自己的開心分享給我們,讓我們也收穫開心、也會把疑惑分享給我們,讓我們和對方一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穫價值感,同時最重要的是,因為兩個人本來就高度相似,所以可以不用顧忌,可以很坦然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即便有時候沒有直白的表達自己,對方也能瞬間理解、兩個人在一起永遠只有舒服,而沒有其他負性的東西。

你說這樣的狀態、這樣的關係,是否很讓人羨慕呢?

如果擁有這樣的狀態、這樣的關係,自己是不是就能擁有很強的安全感與很多的快樂呢?

那擁有這些的自己,是否就能夠更好的面對人生中的跌宕與不如意呢?

“對錯”和“對方”,究竟哪個更重要呢? - 天天要聞

“你這樣講,不是將好朋友給工具化了嗎?”

如果我真的把對方當做自己的好朋友,就需要做到尊重對方、尊重對方的想法,而不是要求對方不能擁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以我們的“對”為對、必須成為我們精神上的附庸。

當然了,用附庸這個詞,也並不合適。因為在難以憑藉個人能力面對生活中那些不順心的時候,我們確實希望有那麼一個人、那麼一段關係、那麼一個地方能夠支撐我們,帶給我們快樂。

而你也看到了,出發點確實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形式上並沒有兼顧雙方的特點和訴求。

我覺得這也是上面所提矛盾誕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在過去那段時間裡,對方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所以讓現在的我有些難以割捨。

不過,在需要這樣的“工具人”存在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自己的對”。這不僅是因為礙於生存本能我們需要做“對”的事,以及我們已經習慣性的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更是因為一旦“我是錯的”,那就等於變相的否定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至於這會帶來多大的影響,我們看看身邊那些忙着推卸責任、不肯承認錯誤的朋友就能明白了。

“對錯”和“對方”,究竟哪個更重要呢? - 天天要聞

其實無論是“工具人”也好,還是我們需要“自己是對的”也罷,它們都是作為一種精神、心理層面的自我保護/防禦機制所存在的。

所以上面的矛盾就變成了:承認自己是有錯的,我就在傷害自己、失去對方,其實也是在傷害自己。

那面對兩個都附帶“傷害”的選項,雖然“擇其輕”是多數朋友會給出的答案,可並不是所有朋友都能直面痛苦、傷害與損失,所以“既不承認自己有錯,又希望對方能夠主動認同自己”就變成了大概率出現的狀況。

“對錯”和“對方”,究竟哪個更重要呢? - 天天要聞

而我覺得在這裡其實還有另外一對矛盾,那就是“對錯”和“對方”。

如果我們堅持自己的對錯,就好比是在說“要麼你認同我,要麼我們就此分道揚鑣”。這時候對方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的“對錯”。

我知道你能列舉出很多“對錯確實比對方重要”的狀況,比如諸多原則性問題。可如果產生分歧的點其實並不重要,那因為自己的堅持而失去一個比較好的朋友,這是否是值得的呢?

“對錯”和“對方”,究竟哪個更重要呢? - 天天要聞

“堅持”這個詞,可能給自己的固執增添了一些合理、正義的色彩。但其實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我們之所以需要“自己是對的”、之所以需要“工具人”的存在,是因為我們在藉助這兩者進行精神與心理層面的自我保護。

那麼如果是自我保護,就代表存在着一定的威脅。而這裡的威脅其實就是:不如意、不開心、失敗、打擊、錯誤等東西。或者說的再直白點,因為我們尚不具備獨立面對這些的能力,所以才對“對錯”那麼敏感、才對“我是對的”那麼堅持。

而如果我們:

可以接納不同,並允許不同的存在、可以將不同當作參考,從中收穫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可以直面並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可以允許自己“有錯”、可以不將對方當做自己的附庸,而是當做與自己一樣有個人意識的獨立人格、可以更多的尊重對方、可以獨立面對生活中的一些負面,擁有在負面打擊下倖存並獨自走出來的經歷和能力、可以換位思考,有一定的同理心,那很多好不容易收穫的緣分,就能得以存續了。

“對錯”和“對方”,究竟哪個更重要呢? - 天天要聞

當然,也就像前面一直說的,有些分離確實無可避免。但雖然這是一個事實,可我們也還是得有“能讓緣分存續”的能力,畢竟很多時候“對方”要比“對錯”重要的多,你說呢?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以為全世界都在針對你?1個心理陷阱正在偷走你的冷靜 - 天天要聞

以為全世界都在針對你?1個心理陷阱正在偷走你的冷靜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被各種突如其來的狀況絆住腳步,氣得直跺腳。可你知道嗎?讓自己快速冷靜下來有個特別重要的訣竅。哪怕處在特別棘手的狀況里,也要能分清別人實際做了什麼,和他們本來想做什麼。這看似簡單的區別,裡頭可有大學問。 在法律中,這種區別體
我離婚後才明白,女人最親的人並不是老公和孩子,而是這個人 - 天天要聞

我離婚後才明白,女人最親的人並不是老公和孩子,而是這個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許多寶貴的真理唯有在遭受挫折、歷經磨難之後方能領略。無論旁人如何苦口婆心,若非親身經歷,那些忠告往往難以入耳。正如此,某些彎路,唯有親自踏上,方知其險峻。我的摯友楊佳便曾如此感慨:“離婚前,無數人勸我不要辭職,不要成為家庭主
跪得越快,“放血”越狠 - 天天要聞

跪得越快,“放血”越狠

日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一場活動上發表講話,警告如台灣半導體公司台積電不在美國設廠,將繳納高達100%的稅金。此外,他還批評拜登政府向台積電廠房建設提供66億美元的補助,認為台積電不需要這筆錢。作為全球芯片製造龍頭企業,台積電在台灣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多年來,在“科技霸權焦慮症”和“圍堵中國妄想症”支配下,...
鄉村輕喜劇(2025-73)一別兩寬 - 天天要聞

鄉村輕喜劇(2025-73)一別兩寬

聲明:本文為我是入葉見微涼的原創作品。禁止搬運抄襲。感謝大家的評論和點贊。內容純屬虛構,請勿過度解讀。人物皆為化名,如有雷同,請勿對號入座。大虎媽回來一次,前夫哥沒在家,只碰見了老太太。老太太苦口婆心地勸她,別再來找前夫哥了。
丈夫離世,生前欠債妻子應該承擔嗎?立“有條件欠條”能免責嗎?判了 - 天天要聞

丈夫離世,生前欠債妻子應該承擔嗎?立“有條件欠條”能免責嗎?判了

丈夫去世後,其生前所欠債務妻子應該承擔嗎?“若無法維繫家庭正常生活開銷可不償還”的特殊欠條能得到法律認可嗎?近日,平江縣人民法院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萬某生前經營一家汽車修理店,長期從供應商胡某處購買汽修配件,累計拖欠貨款90000元。萬某去世後,胡某找到其妻子陳某索要欠款,陳某表示她雖然認可萬某與胡某有...
《與神對話》3句簡單的話,讀懂了人生就順了 - 天天要聞

《與神對話》3句簡單的話,讀懂了人生就順了

《與神對話》由美國作家walsch創作,其獨特的對話形式,深入討論了人生,金錢,慈愛等話題,話題直擊生命的本質。當我們面對人生的困境時,如果能從更高的維度來看待生命,人生往往就會有不同的結果。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