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岳
《給青年叛逆者的信》,近些日子讀到最喜歡的一本書。作者希欽斯被譽為當代著名的新聞記者和專欄作家之一,是一個苛刻的批評者,嘴毒手狠。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來他的戰鬥姿態——幾乎對一切保持不同意見,而且總能找出角度“開火”。但他的見解並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牽強,而是來自他清晰簡單的觀念體系。此外他也為堅守自己的信念而蹲過監獄、吃過槍子。由此看來,希欽斯不是一個為了批評而批評的“嘴炮黨”。
這本書是受到里爾克的啟發,以書信體寫作。同樣是十八封信,寫給希欽斯想象中的一個年輕人(contrarian),他在十八封信中為這個年輕人搖旗吶喊、指點迷津。書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當他提醒年輕人“將反對和反抗作為自己一生宿命的選擇會讓自己生活得不太體面”時,他說:這並不是你做或不做的事情,而看你是或不是這樣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會談選擇:職場的選擇、生活的選擇、產品方案的選擇,我們會分析選擇的利弊和結果概率,計算投入產出比,我們選a或選b,想的是如何得到最好的結果。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另一個權衡選擇的維度,那就是我們通過這個選擇所選擇的自己。
選擇的環境充滿不確定性,選擇的結果非我們所能左右,但選擇背後的我們,在行動的那一刻已經被清楚地定義了。
遇到糟糕的領導選擇離開還是選擇留下?遇到新的工作機會選擇挑戰風險還是保持穩定?遇到捷徑與漏洞是利用還是放棄?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是另闢蹊徑還是沉着堅持……很大程度上,這些選擇取決於我們自己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然,人性是複雜的,我們很難用幾個概念或名詞草率地、臉譜化地定義人性,我們也不能坐下來標榜自己。我們只有通過碰到邊界時的所作所為來畫出“自己”的輪廓,這個輪廓就是我們的自我。
既然自我是通過行為描繪的輪廓,那行為自然也應當從對自我的期待中衍生出來——不是你做或不做的事情,而看你是或不是這樣的人。所以希欽斯勉勵年輕人,不要害怕困難,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堅持自己相信的事情,去表達和實踐。這樣做最終或許不能達成一勞永逸的成功,甚至毫無作用,但依然要這樣做。他在信中寫道:
你問我,這樣的人生到底致力於完成什麼樣的目標?看來你還沒太明白我的意思;我相信(我也希望自己已經表達過了),這樣的人生本身就是值得一過的。
讀到這裡,我想起在博物館看到過一張軍人的照片,照片下的注釋里說:侵略者機群編隊來犯,這個人駕駛最後一架能夠起飛的戰機升空迎敵,最終寡不敵眾喪命雲端。起飛之前他不知道肯定打不過嗎?我想他當然知道,簡直毫無懸念。
明知不可為而為,明知不可救而救,明知不可信而信,這些讓我們肅然起敬的時刻,濃墨重彩地畫出人性的輪廓,也不斷地提醒我們——雖然起飛於事無補,還是要起飛。
希欽斯在書的最後寫:願你為前方的戰鬥保持火藥乾燥,也懂得分辨在什麼時候去哪裡尋找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