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堅持就想再堅持!”武漢七旬教授夫妻在山區支教7年

2025年03月16日15:00:17 情感 7021

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夢

有這樣一位老師,退休後依舊對三尺講台念念不忘。2019年,她和丈夫一起報名參加湖北省“銀齡講學計劃”,來到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澴西學校支教,她就是原武漢市委黨校退休教授張葆珺。近日,張葆珺被湖北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第十批湖北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個人”。

“今年是我支教的第7個年頭,我想我還會一直幹下去。”3月16日,今年70歲的張葆珺對極目新聞記者說,學生們天真的笑臉,一點一滴的進步,是她一直堅持下去的理由。

“能堅持就想再堅持!”武漢七旬教授夫妻在山區支教7年 - 天天要聞張葆珺在課堂上

走出去、引進來

張老師成了全校最受歡迎的老師

2019年,湖北省首次啟動銀齡講學計劃,招募百餘名優秀退休教師到農村任教、下鄉支教。得知這一計劃,張葆珺和丈夫於曉晨第一時間報名。當年9月,兩人一起來到了位於大別山腹地的孝昌縣。張葆珺在孝昌縣澴西學校支教,於曉晨則在孝昌縣實驗中學支教。

中外少兒電影鑒賞、中國歷史、少兒音樂鑒賞、書法……張葆珺來到學校後,開設的一系列課程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毫不誇張地說,學生們看到我都是涌過來。”張葆珺說。

7年來,張葆珺帶領鄉村老師走出去,多次組織老師們赴武漢一些學校交流學習,多次聽課給老師們指導教案。同時,她還邀請戲曲名家、大學教授到學校講座,讓山裡的孩子接觸山外的世界,拓展孩子們的視野。“這學期每周六,我從武漢請了老師來教孩子們合唱,這些老師都是義務的。”張葆珺說,孩子們特別開心。

“今年是我們一起支教的第7個年頭,累並快樂着。”說起7年的支教經歷,張葆珺感慨萬分。因為工作繁忙,夫妻倆平時很少見面,只有在偶爾的周末,才相約一起回武漢。

“能堅持就想再堅持!”武漢七旬教授夫妻在山區支教7年 - 天天要聞張葆珺和學生們一起植樹

建立心理諮詢室

她為教師和學生進行“心靈按摩”

孝昌縣地處大別山南麓,澴西學校是當地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的學生很多是留守兒童。為此,張葆珺創建了心理諮詢室,自掏腰包購入沙盤、宣洩沙包等,打造出一個非常溫馨的空間。如今,這裡不僅是學生們傾訴心聲、排解煩惱的“樹洞”,也是老師們緩解工作壓力、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前不久,一名六年級的男孩在廁所門口等張葆珺,想“聊一聊”。“我當時看他的樣子,感覺都快哭出來了。”張葆珺說,她趕緊給孩子請了一節課的假,把他帶到心理諮詢室,一邊詢問一邊了解情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開解,孩子的情緒才終於得到緩解。

“能堅持就想再堅持!”武漢七旬教授夫妻在山區支教7年 - 天天要聞張葆珺和學生比賽掰手腕

不僅僅是學生,老師們在工作上、生活上有什麼不舒心的,也都願意找張葆珺聊一聊。就連縣裡其他學校的師生家長們都會慕名而來,張葆珺也會受邀去講課和分享。“和張老師聊完後,我感到特別輕鬆。”一位年輕老師說。

“能堅持就想再堅持!”武漢七旬教授夫妻在山區支教7年 - 天天要聞張葆珺和老師們 一起交流

孩子們期盼的眼神

讓她一次又一次留下來

“張老師,您下學期還來嗎?”“張老師,我們捨不得您”……在這幾年的支教中,張葆珺也有過動搖的時候。“我家裡還有個98歲的老母親,我擔心她,先生這幾年也做了三個大手術,但是我每每想起孩子們,就還是不由自主地想要接着幹下去。”張葆珺說,每到暑假回到武漢的家裡,她經常想念孩子們。

200公里路程不到,因為現在修路大約需要2小時。但由於交通不便,張葆珺都是和於曉晨一起開車往返。“我不會開車,於曉晨支教的學校比我遠一點,正好順路把我放下。”張葆珺說,有時候周末學校有事他們也不回武漢,有時候周末回武漢看看老母親,都需要於曉晨開車,“能堅持就想再堅持一下”。

今年新學期開學,除了教一年級的道法課外,張葆珺還開設了一門新課程“少兒智慧哲學”。她說,自己以前是學哲學的,看到外地有針對小學生開設了這門課程,她覺得特別好,於是也想給她的孩子們開設。“很累,但是看到孩子們我非常欣慰。”張葆珺說。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人生最大的悲劇,是70歲才看懂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人生最大的悲劇,是70歲才看懂這4個字

“晚了”二字,最是誅心七十歲那年,老李躺在病床上,盯着天花板發獃。兒女們輪流守着,孫子孫女偶爾來看一眼,病房裡堆滿了果籃和補品,可他卻突然笑了——笑得苦澀,笑得無奈。
感謝年輕時候瘋狂存錢的自己 - 天天要聞

感謝年輕時候瘋狂存錢的自己

這是愛吃糖的貓cat第438篇原創文章作者|愛吃糖的貓☻hi,我是你們的貓姐,今天是我不上班的第109天。和我一起失業的,還有前公司的一個小姐妹,她比我早兩周離開公司,也就是在今年的一月左右,當時趕上了過年,她就收拾行李提前回家了。
婚姻的扎心真相:誰講理,誰就輸了 - 天天要聞

婚姻的扎心真相:誰講理,誰就輸了

“魚要講水,人要講理。”很早的時候,我們就被這樣的心靈雞湯餵養——“講理走遍天下,不講理寸步難行。”於是,與陌生人講道理,與朋友講道理。然而,當我們踏入婚姻的殿堂時,卻發現,那些條條框框的“道理”似乎失靈了。環視身邊,很多失敗的婚姻就是敗給
大齡單身男女,開始在直播間連麥相親 - 天天要聞

大齡單身男女,開始在直播間連麥相親

#頭條創作挑戰賽#☉作者 | 暮歲十點讀書會出品相親這個標籤,曾與奇葩經歷、焦慮吐槽等內容緊密綁定。無數年輕的單身男女,或是迫於家裡的壓力,或是無法拒絕熟人的介紹,紛紛踏上了相親之路。
年紀越大,桃花運越好的男人,身上有“三氣” - 天天要聞

年紀越大,桃花運越好的男人,身上有“三氣”

有人認為,男人的魅力如流星,隨着年華老去便會黯淡。我卻認為,真正有魅力的男人,越到中年,越顯現出獨特的吸引力和成熟魅力。他不是靠外表博得好感,而是憑藉底氣、才氣與和氣,把歲月沉澱為自己的財富。年紀越大,越像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書,每翻一頁都令
人到中年想通過婚姻來改變命運,現實嗎? - 天天要聞

人到中年想通過婚姻來改變命運,現實嗎?

有位作家曾說過:無論男女如果沒有獨自生活的能力,沒有人會成為你生命中的避風港,只有你自己才是最終的庇護所。女人要明白,真正的幸福是靠自己完成的,與他人無關,有一個愛你的人是福氣,能夠愛自己則是能力!深以為然,發現了嗎?
父母死了不報喪,更不通知親朋好友,不大操大辦,對嗎? - 天天要聞

父母死了不報喪,更不通知親朋好友,不大操大辦,對嗎?

家中長輩死了不報喪,更不通知親朋好友,不大操大辦,這做法對嗎?生活往往充滿了無法預料的複雜與衝突,尤其是家中長輩離世,親情,責任,習慣和現實之間的拉鋸,往往讓人無法喘息。現在的年輕人真的無情無義,太可怕了,父母死了也不報喪,不通知親朋好友,
帶外孫10年,女婿說養老不關我事,我收回房,讓女婿全家睡大街 - 天天要聞

帶外孫10年,女婿說養老不關我事,我收回房,讓女婿全家睡大街

十年辛勞換寒心晨光透過紗窗灑進廚房,陳玉蘭揉了揉發酸的肩膀,將剛蒸好的小籠包端上餐桌。案板上,剁碎的豬肉還帶着新鮮的涼意,那是她今早五點就去菜市場挑的前腿肉,為的就是讓小宇吃上一口熱乎的鮮肉包。“媽,小宇校服找不着了!” 蘇曉雯的喊聲從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