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大城市工資高,你一個月賺多少錢啊?存款多少了?”
“畢業好幾年了,什麼時候買房呀?”
“有對象了嗎?什麼時候結婚生孩子?”
這樣的連環問,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尤其是春節回家過年,更是頻繁出現。
親戚朋友打着“為你好”的名義,不斷旁敲側擊窺探你的隱私。即使心裡很不情願,但表面上仍要保持客氣禮貌。
因此,過年變成了“渡劫”。原本最喜歡的過年,變成最不願意到來的時間。
小時候,過年意味着穿新衣、吃美食、放鞭炮,快樂而鬆弛。長大後,過年似乎變得越來越沒意思了。
一家人坐在一起,要麼各自低頭刷手機,要麼嗑瓜子尬聊,還動不動就把天聊死了。
我們之所以討厭這樣的問題,一方面覺得自己沒有被尊重,另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回答。
在面對衝突時,下意識做出“戰鬥、逃跑、僵住”的應激反應是很不明智的,最佳的方式是積極回應,把聊天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裡。
回家過年,原本是一件開心的事,可總有些人、有些事讓我們很不舒服。面對這些難堪的問題,明智的人都學會了巧妙接話。
具體該怎麼回應呢?
1.減少信息量,“打哈哈”應付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一上來就問你隱私的人,不是真正關心你的生活,只是隨口寒暄一下。所以我們不用過於認真,模糊應付過去就行。
比如:當別人問你一個月賺多少錢時,不一定給對方一個確切的數字,而是可以說:
一般般,就是普通打工人,一年到頭也沒多少。
過去的都過去了,不提了吧!
能有工作就不錯了,不好不壞,混口飯吃。
大多數的人聽到這裡,就會知趣地不再問了。但不排除有些人沒有邊界感,喜歡問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時,由與對方的關係,來決定接下來的話術。
如果對方是關係親近的長輩,或比較要好的朋友,你就繼續“打哈哈”裝傻,比如:“買幾件衣服還行,買房買車指望不上。”
可如果你跟對方只是泛泛之交,那不妨直接拒絕:我們好像還沒熟到可以聊這些私人問題。我現在要是編一段謊話告訴你,你也覺得沒意思,還是別打聽了吧。
就算對方不高興,你也不用有負擔。畢竟,人家都好意思為難你,你又何必再顧及面子呢?一個不懂得尊重你的人,關係註定越走越遠。
2.學會提問,把難題拋回去
聊天就像打乒乓球,雙方有來有回才能進行下去。過年遇到打聽工資的人,我們可以把問題重新拋回去,而不是獨自內耗。
你可以直接說:“你問這麼清楚幹什麼,是不是要給我漲工資呀?”
或者你也可以裝窮,故意感慨生活不易:我肯定比不過你,你先說你賺多少呀?你不說我也不說。今年手頭緊,年後打算買房,到時能借點錢嗎?
這種反問句,可以讓對方意識到侵犯了你的隱私,從而知難而退。有時你可以先發制人,提前預判對方可能問的問題。
比如,親友聚會或同學聚會時,盡量一見面就聲明,今天大家只談感情,不聊收入、不比娃。
當你事先亮出自己的底線時,就相當於設定了遊戲規則。誰破壞了氛圍,誰就會顯得失禮。
注意:你的反問一定要乾脆利落,不要有討好感,更不要支支吾吾。
保護好自己的邊界,讓自己舒服,比取悅別人更重要。
3.反客為主,戳對方的痛點
語言,有時是促進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潤滑劑,但有時也是刀子,不經意間刺傷別人。
聽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次過年回家,姑姑問小靜存了多少錢,她立馬回懟:
姑父怎麼沒跟你一起來?表姐結婚一年多了,怎麼還沒生孩子?你們家怎麼還沒換大房子?
一聽這些話,姑姑頓時沉默了,空氣中瀰漫著尷尬的氣氛。
很多人之所以熱衷於窺探別人的隱私,是因為痛不在自己身上,所以很難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感受。但當別人不慣着他們,把迴旋鏢扔回來時,他們就會感同身受。
因此,如果有人在過年時讓你難堪,你也可以立馬找一個跟他有關的缺點,把關注點重新拉回到對方身上。不過因為這招殺傷力太強,需要慎用。
遇到實在不想聊的話題,不用假裝客氣,巧妙岔開話題就行。
年味,就是團聚的味道。過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也是闔家團圓的時刻。
我們跟家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里,過着不一樣的生活。有共同話題是幸運,沒有也屬於正常情況。一年到頭,大家各奔東西,忙碌着各自的生活,難得聚一次,要是一言不合就爭吵,那就失去了相聚的意義。
願我們每一個人在春節的相聚中,都能真正關心彼此,分享快樂、增進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