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晨曦微
自從兒子進入初一,我們父子倆就勢同水火了。
叛逆的兒子故意跟我作對,讓他往東他偏往西,每一次交鋒,我都會被氣得七竅生煙。
一次國慶,我決定帶他去旅遊,票都買好了,他卻說:“我不去。”
這話一出,我就急了:“就是想讓你放鬆我才買票,去外面運動運動,見見大好河山,也能開闊一下視野。”
兒子不以為意:“我就呆家裡。”
他躺在沙發上,說話時還玩着遊戲。我的火一下就竄起來:“你是不是就想待在家裡玩幾天遊戲?就知道做些沒營養的事,今天必須去!”
見我漲紅的臉和攥緊的拳頭,他吼了一聲“煩死了”後,不情不願地跟着出門了。
結果令人無語,他每天出門都要三催四請,然後不可避免爆發一場爭吵。
最後自然草草結束,一場旅遊換回了一肚子氣。
其實,我自認是比較開明的父親,平時也不願給他太大壓力。有時候孩子媽跟前跟後地嘮叨,我都會出言阻止。
但是,兒子總是翻着花樣作妖,不斷挑戰我們的底線。孩子媽不知道被氣哭多少次了,每次都要我提着拳頭上前“理論”,他才能勉強冷靜。
真正的衝突是在初一下學期,有天,班主任老師給我打電話:“他今天上課故意敲桌子搗亂,數學老師出言提醒,他就直接懟老師,煩死了!”
接完老師電話,我的拳頭就硬了。平時在家裡不聽話就算了,現在連老師都不尊重。
學習成績是其次的,如果連基本的尊師重道都做不到,就是我的失職。
晚上,兒子剛進門,我就叫住他:“今天你罵數學老師是怎麼回事?”
一開始我是想好好了解一下原因,但我問了半天,他都梗着脖子一聲不吭。
我被惹怒了:“你在學校不是很牛嗎?連老師都罵,你的知識都學到狗肚子里了?今天晚上你不給老師道歉,我就沒你這個兒子!”
見我要給數學老師打電話,兒子衝過來朝着我吼:“我死都不道歉,我沒錯……”
話沒說完,我一巴掌就扇過去了,兒子發瘋般衝進房間,把門摔得震天響。
想這樣就完了?我非要他給個說法,一腳踹開房門,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揍了一頓,直到他願意給老師道歉為止。
本來是為了讓他長記性,但沒想到,這件事竟變成導火索。
從那天開始,兒子在學校直接擺爛,一上課就趴桌上,老師提問拒不回答,作業亂寫一氣。
那段時間,我一想到兒子腦仁兒都在疼。
心想著兒子不爭氣,廢了就廢了吧,早晚他曉得後悔。
就這樣,兒子擺爛一學期,期末考試全班倒數。
我在教育上擺爛,兒子在學習上擺爛,只有孩子他媽還在努力,拚命尋找各種方法。
看到越發憔悴的她,我心裡一陣酸澀。於是想着還是再掙扎一下,我翻遍手機,找到在中學當班主任的同學,沒想到,跟他吃了一頓飯,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有多離譜。
那天,他在聽完我的一通抱怨後,問我:“聽說過“冰山理論”嗎?”
冰山理論是薩提亞家庭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指的是:孩子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父母能看到的只有表面很少一部分,也就是行為,而更多的部分則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一座冰山。
冰山理論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等七個層次。
而孩子的行為是由這一系列因素導致,如果父母看到行為後,只想制止這個行為,卻不深挖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往往治標不治本,徒增矛盾。
舉個例子:
媽媽看天氣轉冷,好心提醒兒子:上周不是買了件紅色的衝鋒衣嗎?穿上免得感冒了。
兒子回了一句“我不冷”,提着書包就要走。媽媽趕緊拿着衣服塞進兒子手裡。
兒子很無語,把衝鋒衣甩到沙發上,從房間取了一件長袖。媽媽看到後就嘀咕:“當初堅持要買,穿了一次就不穿了,一點兒也不曉得節約。”
結果這句話惹怒了兒子,兩人最後吵了一架,不歡而散。
這件事中,媽媽覺得兒子不穿衝鋒衣是故意跟她唱反調,可事實是,當初興高采烈穿着紅色衝鋒衣去學校的兒子,被同學嘲笑“太娘”,所以才抵觸再穿這件衣服。
從這個案例不難看出,叛逆確實令人頭疼,但孩子叛逆是結果、是表象,它背後隱藏着更深刻的原因。
很多時候,孩子一些“不可理喻”的行為,都是父母自己的腦補。
父母一味要求孩子的行為符合自己的意願,自覺是為孩子好,實際上卻是在加劇衝突,製造矛盾。
聽到這裡,我突然有點心慌,那麼多次跟兒子的衝突,是不是也犯了自以為是的錯誤?
看到我嚴肅的神情,同學拍拍我的肩膀寬慰:“其實你兒子的問題,還是能解決的,不要灰心。”
朋友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優秀的父母,一定要有“拆解力”。
什麼叫“拆解力”?就是拆分事件,分門別類,找到致錯原因的能力。
就好比一輛車拋錨,可能是因為剎車失靈,可能是因為燃油耗盡,可能是因為爆胎,還可能因為汽車沒電。
在這麼多可能性中,只要準確找到導致拋錨的真實原因,修理工就能解決問題。
同理,拆解叛逆的表象,找到失控的真相,解決它,孩子的叛逆自然就消失了。
我深以為意,趕緊請教如何解決。
第一步:找准行為目的,深入拆解
拆解孩子的行為,就是深究孩子行為目的的過程。
一般來說,孩子的行為目的分為4種:吸引注意、爭取權利、報復、自暴自棄。
孩子令人煩躁的行為往往是為了吸引注意。但是,進入青春期後,孩子開始抵觸父母的管束,進而爭取權利,一旦權利爭取失敗,他們就會進入報復階段。
就比如兒子在學校里不學習,跟老師唱反調,就是典型的報復。孩子拒絕學習,不是討厭學習本身,而是將不學習作為報復父母的一種手段。
報復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同。
只有被接納,被愛的孩子,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所以,他是在用自己的離經叛道向父母求救。
第二步:培養情感,創造溝通條件
拆解到孩子行為目的是自我價值認同後,父母要做的就是培養情感。
人往往更願意把真心吐露給值得信任,能帶來安全感的人。
父母對孩子的強勢管理,往往讓他們退避三舍,因為在他們心中,告訴父母意味着被批評,被教育。
所以,培養親密情感,是打開孩子心門的一把鑰匙。
我嘗試改變自己。
那天回家後,兒子躺在床上,小說看得不亦樂乎。見我進門,他將身子背對着我。
我沒生氣,問:晚上我想去打打球,你陪我去行嗎?
兒子沒吱聲,我也不惱,把門關好出去了。
隔幾天,我又問他:想不想吃火鍋,我發現一家評價很不錯。
他回了句:不去。
雖然被拒絕了,但我卻欣喜若狂,因為他很長時間都不願跟我溝通了。我受到極大的鼓舞。
又隔幾天,我晃着手裡的會員卡問他:“我想去電玩城玩,陪我去?”
他一副不情不願的表情,但最後還是跟我出門了。
那天,我們玩到很晚,一開始他跟我保持距離,後來又嫌棄我玩得不好,開始教我怎麼做,到最後我們玩得很開心,結束後我們還一起吃了宵夜。
我知道機會難得,準備良久的道歉終於磕磕巴巴說出口:“老爸以前有很多做得不對的地方,該向你道歉。
上次那個事情我找人問了,是老師先冤枉你的。我不分青紅皂白對你動手,該給你說聲對不起。”
兒子沉默了半天,眼圈紅紅的,突然又頗為釋懷地對我說:“我也有錯,不管怎樣罵老師都不對。
我也要向你和老媽說對不起,這半年我不學習,其實就是想報復你們,我覺得你們強橫不講道理,更不尊重我。我早覺得自己不對了,但實在沒台階下……”
這成了我們的破冰之旅。
從那以後,兒子經常陪我打球,我們還一起打卡美食,偶爾還一起玩遊戲。
在這一次次相處中,我才發現,兒子其實很愛笑,他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也有很多大膽的設想,而這些他都願意第一時間跟我分享。
我沒跟兒子談學習,但老師卻告訴我,他上課變得認真。
第三步:做孩子的樹洞,消耗他們的負能量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經常行為怪異,但他們內心往往抱有雄心壯志。只是面臨的誘惑太多,往往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所以,讓孩子為自己樹立目標,然後父母不遺餘力地支持他,恰當地幫助他,就能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那天我準備了很久,才敲門走到兒子房間問:“最近看你學習很認真,小子,對未來有什麼打算?”
兒子轉身,一副痛苦萬分的表情:“我不知道,我很想考重點高中,但你看我現在這成績,真的太難了。”
兒子現在什麼話都敢跟我說,我不覺得生氣,反而很高興他的坦白:“考重點高中確實有點難,要不別把目標別定那麼高,從普通高中裡面找一個合適的怎麼樣?”
兒子點頭如搗蒜,我們研究了一下午,找了幾個他目前情況跳一跳能上的高中。
神奇的是,從那天起,兒子就像打了雞血一樣,把計劃表掛在床邊,開始努力學習。
當然,士氣低落不在少數。
他總是來跟我抱怨:數學實在太難了,我怎麼都想不通;語文閱讀理解就像天書;英語單詞背到想吐……
而我就當他的樹洞,讓他發泄所有的負能量,然後找準時機就是一頓猛誇,充滿電,再能量滿滿去題海戰鬥。
時間一晃就到了初二下學期,我已經成為一個合格的樹洞,而兒子也在一年的拚命學習中,名列前茅。老師說,就現在的成績,考一所重點高中不在話下。
說實話,這樣的結果對我真是意外之喜,我更多的是慶幸。
在孩子出生的第14個年頭,我終於懂得如何做一位合格的父親。
青春期是孩子一生中最令人崩潰,卻也是最需要父母的時候。
他們的憤怒、抓狂、暴躁和不羈下,是一顆茫然無措的靈魂。
如果我們被他們可怕的表象嚇倒,甚至想通過威脅、恐嚇等方式去逼迫,他們就會長滿刺,難以靠近。
但父母穩住心態,看懂他們的脆弱,挖掘他們一絲絲向上的精氣神,撫慰他們,引領他們,信任他們,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柔和,並伴着青春期那沸騰的激素,闖出一片屬於他們的新天地,走出一片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