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人講究養兒防老是有道理的,女兒和兒子終究還是不一樣。”
再還錢給女兒後,王大爺感嘆說。
做了一輩子靠手藝吃飯的木工,王大爺靠雙手養活了一子一女,然後分別給他們成家立業。
但任務完成了,王大爺的身體也差了,加上也沒什麼積蓄,老了之後生活過的很一般。
三個月前,王大爺的老伴生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病,女兒知道他手頭不寬裕,家裡還需要開支,所以第一時間給他拿了5000塊錢。
王大爺接了錢,但也開口說,這錢算是借的。
女兒推讓了幾次,最終默認了。
同病房的人覺得王大爺有點倔,王大爺說,我既不靠兒子,也不靠女兒。
但養老誰也不靠,也不過是無奈之下的倔強。
二
父母住兒子家,就是住的兒子的家。
父母住女兒家,其實住的是女婿的家。
這是這麼多年,王大爺一直埋在內心裡的真實想法。
王大爺的兒子在鎮上生活,結婚後就一直是小兩口獨自居住。媳婦有點小脾氣,不是很好相處,又是獨生女,要養老恐怕也是優先給她自己的父母養老。
所以,從小兩口結婚的第一天開始,王大爺和老伴就自覺的和兒子媳婦保持距離。
但內心裡,王大爺還是覺得兒子家就是自己家,因為兒子的房子,是王大爺出了大頭買下來的。
所以有時他也會開玩笑說,以後老了,動不了了,就上兒子家養老去。
這裡面,有着一種出資人的底氣。
王大爺的女兒一家在市裡生活,小兩口都上班,但女兒的工資比女婿少很多,是典型的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女兒結婚時的婚房是親家買的,後來小兩口生二胎換了大房,就像原來的小房子給了親家住。
外人都說王大爺有福,女兒又貼心,家裡經濟條件也好,兒媳婦不好相處不要緊,老了可以跟着女兒住。
但王大爺只是笑了笑。
跟着女兒住,女婿會樂意嗎?你又不能給他帶來什麼益處,女婿憑什麼養你?
三
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女兒的態度。
女兒的能力,決定了父母的待遇,。
女兒自己有本事,父母晚年就有依靠。
王大爺是一個傳統的人,雖然對兒子和女兒一直一視同仁,但內心裡總覺得,兒子是可以用來給自己養老的,而女兒,則是別人家的兒媳婦,日常體貼照顧一下就算盡到孝心了,養老,是萬萬不能指望。
最關鍵的是,女兒家的經濟支柱是女婿,女婿再怎麼親近,最多也只能是半個兒子,怎麼可能會心甘情願給你養老?
別說養老,日常大額一點的貼補,你都不能要。
一旦要了,女兒就有短處了,小兩口吵起架來,女兒就要多聽一些閑話。
所以,王大爺堅決把女兒的5000塊錢,及時還給了女兒。
四
都說生兒生女一個樣,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父母給兒子的支持,通常都要比給女兒的大。
比如兒子結婚,父母會主動買房,因為出了錢,所以內心裡會有大股東的感覺。
而女兒結婚,多半只是出一定陪嫁,女兒的家自己沒有出過資金,所以即使住進去,也難免會底氣不足。
最重要的是,在女性更多的照顧家庭的普遍情況下,女兒的收入大多不如女婿,靠女兒養老,就顯得更沒有底氣了。
萬物有果皆有因,可對於普通父母而言,很難做到兒子和女兒整整的一碗水端平。
所以,養老時,女兒跟兒子不一樣的困局,無解,只能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