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子之手,與子成說。”
當今時代,“一夫一妻制”早已是社會價值觀念的主流。“選一個人,愛一輩子,過一生”似乎就是我們從小追求的理想。
但是,長大後經歷了才知道:生命是短暫的,價值卻是流動的。一樣米養百種人,不同的人在追求着不同的感情或者“陪伴”。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思想的轉變,如今的人們越來越越側重於人性的自由和包容。傳統和革新永遠都在無形之中反覆博弈。
曾幾何時,只要一提到“同性戀”三個字,很多人都會大驚失色,甚至嗤之以鼻。但是現在,已經有很多國家和地區承認了這種關係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同性伴侶遭到的社會歧視現象明顯呈下降的趨勢。所有這些類似的轉變,不能不說是社會自由和包容的一大進步。
同時,這也證明了另外一件事——“性自由”的風潮正在挑戰着傳統的“三觀”,或將成為未來的主流。
從“異性戀”到“同性戀”,再到更進一步的“雙性戀”,不知道你願不願意理解或者認同?如果有一天,“第四性取向”也來到了你我的身邊,這整個社會又能不能一視同仁的接受呢?
無性戀者
“啪一頓還不如吃一頓”,所謂的“第四性取向”,就是指那些性衝動極低或者性慾望幾乎為零的人。
食色屬於本性,“不喜歡床笫之事”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是,根據這兩年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
這一群人的人數已經佔到了世界人口總數的為1%,總共大約有將近1億的人口屬於“無性戀者”。光在我國也已經超過了一千萬之多,相當於每一個班裡可能就有一個,算起來可是頗為可觀。
當然,“無”到底能不能歸類在“意向”,還是一個存在爭議的話題。這群人也不是一般泛指的那些“獨善其身”或者“清心寡欲”的人。
相反的是,他們和外界有着正常的社交,對人事物也存在正常的“七情六慾”,也會暗戀表白寫情書,有“戀”的想法和行動力,但是沒有“性”的慾望和吸引力。
也就是說,他們普遍還是會正常結婚,正常的傳宗接代,他們十分清楚“性行為”是怎麼回事,但是他們就是“不喜歡”。
如果和“柏拉圖戀愛者”相比較,他們也沒有那些“追求精神升華和純粹心靈溝通”的需要,他們就是自然而然,一不小心就活成了“無性戀者”。
最後,在醫學的定義上,這一類人群通常不會被認為是某種“疾病”,或者“功能性障礙”。
因為如果是“機能障礙”,通常都需要極其嚴格的診斷標準,比如“身體物理性反應周期失調”,再比如“長期的內心壓抑或者社交困難”,而無性者在本質上不具備這些限制,他們只是持久的無法感應到性的存在。
如果當事人覺得這種狀態沒有問題,也從不覺得這是一種損失或缺憾,那麼也就不能定義為“疾病”。
不一樣的“我”
雖然這一分類直到近些年才見諸於媒體,但在這之前,世界各國的生物學家以及性學家都對這種“無性”現象進行過細緻的研究。
首先,“無性”雖然算不上是疾病,但是它的根源可能是因為某些先天性的缺陷或者後天的影響所造成的。
或是身體的健康發育導致了器官受損,或者是因為變故造成了不同的習慣,因為長期沒有進行性生活,久而久之,性慾漸漸消失於自然,最終也就成為了無性戀者。
但“行動不便”並不意味着他們不會參與任何性活動,在“不是滿足自己”的情況下,某些人還是會發生自慰或與伴侶性交的行為,有的是為了顯得“正常”,有的是為了生育後代,而更多的人是為了取悅他人,維持穩定的關係。
其次,除了物理和習慣的影響,還有心理上的因素。有的人因為經歷過有關“性”的不良經驗,所以才影響了他們在性取向上的轉變。
早就有調查顯示:“冷感”女性所佔的比例要遠遠大於男性(約75%),已婚者和曾婚者的比例更是明顯升高。
如果用生物進化學來簡單解釋的話,是因為男性擁有更多的繁殖慾望,所以會儘可能多地傳播自己的基因,而女性需要哺育後代,從而在選擇配偶和性行為方面更為保守。
而生活在“異性戀霸權”環境下的女無性戀者,難免會遭受到更多的誤解和歧視,她們除了要面對心理上的無形壓力,甚至還會遭受“矯正式的性奸”。
最後,雖然“無性”不是障礙,但人浮於世,家庭與社交圈的存在,就會導致很多不公平的成見和惡意的輿論。
九成九的人都是有性戀者,也就意味着作為家人、朋友和戀人很難分辨和理解身為無性戀者的真實需求和內心苦衷。
現實中他們可能會委曲求全,違背自己的意願,迫於形勢的選擇了相親、結婚、傳宗接代或者與人發生性關係。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對於越是小眾的群體,自由和包容也越是彌足珍貴。“不幸的是,如果你想讓人理解,你就需要拿出一套科學論文,不然大眾根本不知道‘無性戀’是什麼...”
結語
受惠於時代進步和網絡的普及,許多小眾社群得以建立。而相對於其他性向,無性戀者可能會比同性戀受到更多的社會歧視。
“怪胎、高冷、缺乏人性”,諸如此類的偏見會因為無法解釋而永遠被邊緣化和無視化。
在“人慾橫流”的社會環境下,現身說法的無性戀者反而很容易成為“被征服”的對象,最後變得“辯無可辯,生無可戀”。
婚姻證明不了愛情,性也不是表達愛的唯一途徑。無性戀者並非天煞孤星,他們一樣會受到情感的吸引,一樣渴望着親密關係。
人類本身充滿着神秘和未知,只有各類人群都能彼此妥善的接受,社會的進步與美好才有了真實存在的意義。
對於無性戀者,不管未來會不會成為主流,我們都應理性看待。因為那個1%的微小群體,可能正是你,正是我,正在你我的身邊,正在過去或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