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情,不是我擅長的領域,但這一次,我準備讓大家淚如雨下。
父母和孩子,有債亦無債,需要講道理又不能堅持道理,孩子多,父母就有個公平對待的問題,讓父母驕傲的孩子是孩子,可達不到父母要求的孩子呢?
周家三子,周秉義考上了北大,娶了省長的女兒;周蓉考上了北大,嫁給了著名詩人;唯獨周秉坤,醬油廠的基層員工,留在家。
於是,周秉義和周蓉成了爸爸的驕傲,默默操持這個家的周秉坤便被忽略了感受和想法。
被忽略就會有矛盾,有矛盾就會有衝突,爸爸怪周秉坤自己不爭氣,周秉坤怪爸爸太勢利,以至於父子二人數年沒有書信,直到爸爸回家:
為啥不給我寫信呢
您也沒給我寫
我是你爹呀
我爹咋滴,我爹有理唄
你的意思,你沒錯
我錯了,你沒錯啊
誰錯大呀,秉坤,你說我勢利,是,你爹我呀,毛病不少,但是敢說我勢利的,你是頭一份
你看着我,我問你,你的那些朋友,這些光字片長大的孩子,有沒有想過自己的這個家不在光字片就好了,自己要是能有個當官的爹那就更好了,你咋不說話了
我從沒嫌棄過我生在光字片,我也沒嫌棄過我爹媽,沒嫌棄過這家
看盡《人世間》,我們都會心疼周秉坤,他從未嫌棄過光字片,更沒有嫌棄過父母和父母帶給自己的這個家。周秉義和周蓉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當然值得父母驕傲,可這絕不是父母否定周秉坤的理由。
周秉坤從來就沒有挑剔過什麼,反倒是爸爸一直在強調周秉坤不如哥哥姐姐的地方,說到底,爸爸擁有“父親”的角色,這是周秉坤永遠超越的制高點,只能承受,不能反駁,但有反駁,就是不孝。
誰都有理想,誰都有追求,可成功與否不是評判一個人的標準,周秉坤就不努力嗎?沒有周秉坤的犧牲和付出,哥哥姐姐考得什麼大學,樂得什麼成功自在?
我更沒有
哪個當父母的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光光鮮鮮的,就像你們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呀生在那個富貴人家裡,也能給自己的前途啊帶來便利一樣啊,這就是勢利嗎,你知道什麼叫勢利嗎,見風使舵,攀高踩低,這,這叫勢利,但是你爹我,我永遠都不是這種人
是,你哥你姐考上北大了,我這臉上有光啊,自己的孩子出息了,努力了,當爹的無所謂,不表示,這就好了,這是木頭啊,本來我想啊,好不容易大家湊在一塊兒,這過個年呢,帶着他們出去顯擺顯擺,是啊,沒有顧及到你的感受,要說錯,這是爸唯一錯的地方啊
怎麼的,就這點錯,就知道你這麼多年,不跟你爸說話,不寫信,不理你爹了唄,是嗎
感受,一個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需求!
兒女出息了,爸爸想要顯擺顯擺,有什麼錯?周秉坤為了照顧腦血栓的媽媽,為了操持這個家,壓根就無法達到哥哥姐姐的高度,有什麼錯?
只是,爸爸顯擺的時候,周秉坤會怎麼想?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話都讓你說了,你考慮過我感受嗎,考慮過嗎,你小兒子,幹啥呀,都是一個爹一個媽生的,都一爹一媽養的,就我沒出息,我多難受你知道嗎,幹啥呀,我這輩子我最大心愿就是讓我爹我媽,讓我爹我媽滿,滿意我,好,你你你,你,對,你不安慰我不說,你就撒鹽,什麼話難聽你說什麼話,哪兒疼你摳哪兒
我說什麼了
你說什麼了,從小到大就你,你哥你姐學習好,你呢,都是班級里最後一個,倒數
是不是事實
事實就該說嗎,事實就該說嗎
最傷人,莫過於實話!
花有百樣紅,人有千萬種,有些孩子生來就是讓父母驕傲的,可還有些孩子生來就是報恩的。
鄭炳坤學習不好,這是客觀事實,但這不是錯,反觀周秉義和周蓉,除了讓父母驕傲,還有什麼具體行動能對得起“孝”這個字?
周秉義入贅省長家庭,親家之間,一輩子沒見過面;歷任高官,父母家人從未得到過半點好處,誠然,這是組織紀律,這是原則要求,但對於父母而言,這種兒子比得上周秉坤的床前伺候,比得上周秉坤努力改善家裡的生活環境?
周蓉為了愛情就能放棄父母,毅然決然前往深山老林,除了帶給父母擔心,再無任何實質孝順。
對於父母而言,虛名重要,還是床前一杯熱茶,桌上一碗熱飯重要?
這也是事實,周秉坤從來就沒提過的事實,這種事實誰也不說,周秉坤學習不好就活該如此的事實,為什麼要反覆提及!
周秉坤的一席話讓爸爸無話再說,可他是父親,道理天平上永遠傾斜,他還是有話說:
好,我錯呀,我錯就錯在我說了我最不該說的大實話呀,這是我的不對呀
你呢,你說我勢利呀,你在污衊我呀,我這上輩子我造了什麼孽,生了你這麼個混蛋玩意,我早知道你是這樣啊,我就該把你,當初我就把你掐死啊我,你呀
我這一個人哪,在大山裡啊,六十多歲了,每天下班了,這個心裡啊唯一的念想,那就是想能看到自己孩子給自己寫的信哪,那個,秉坤,家裡啊,變化這麼大,我這個當爹的一點都不知道啊,你讓國慶他們心裡咋想啊,秉坤哪,爹這張老臉丟在姥姥家了,我半夜在這等你,等你你不回來呀,見了面了,怎麼著,我得先給你認個錯呀
是不是我不認這個錯,你就打算這輩子你不認我這個爹了,你是不是這麼想的,你告訴我,你說,說話呀
站在“父親”的制高點,爸爸拚命指責周秉坤不該因為自己的一點錯就耿耿於懷,除了指責,爸爸還有了肢體懲罰,而且越說越生氣,直到聲音太大而引來了鄭娟和孩子。
不準打我爸爸
幹啥呢
不準打我爸爸,你不準打我爸爸
幹啥呢這孩子
你打他幹啥
爸,他打你
那是我爸
爸爸打周秉坤,周秉坤還是會護着自己的爸爸!
周聰護着自己的爸爸,可周秉坤還是抬腿就踢,伸手就打!
原因很簡單:我是你爸,那是我爸,他能打我,不需要理由;我能打你,同樣不需要理由;父子關係,哪有什麼道理能比得上血脈壓制!
道理,講來講去,終究抵不過父子這層強硬關係;吵架,吵來吵去,終究抵不過“那是我爸”這一句話。
爸,孩子不認識你
他不認識我沒事,他知道疼你,這多好啊
周聰疼周秉坤,周秉坤疼着自己的爸爸,這就是千百年來的一脈相承;同樣,爸爸打了周秉坤,不代表沒有愛,周秉坤打了周聰,更不代表沒有愛,這就是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附加。
爸,我其實我,一直想給你寫信,我做夢都想,你要不信問娟兒,然後我就想,想做出點成績啥的讓你看看,就一直拖 ,其實我打心眼兒里,我就是想讓你承認我,對不起,爸
秉坤啊,你是我們家三個孩子里,我最滿意的,你就是太犟了,你看看,你哥哥那也是男孩子,挨揍就少啊,你呢,就為這個犟,挨了多少揍啊,現在,你這也當爸了,還改不了啊
改,改
不管怎麼樣,爸爸沒有低頭認錯的道理,別說什麼原則要求和道德綁架,幾千年來都是如此,別自覺看了幾本書,喝了幾碗雞湯就堅定認為人人平等,父子之間就該君君臣臣,可以多年父子成兄弟,但這句話只能父親說。
周秉坤沒錯,但認錯也就只能周秉坤來。
歷朝歷代,但凡沾上“忤逆”二字,不死也得重傷,再或者就是足能讓你後悔的監獄生涯。大清刑律更是明文規定“咧兄一眼,杖責八十”,不服兄長,斜眼看一下,尚且如此,敢對父親造次,可以自行腦補後果。
父子之間還想要公平?
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比不上你的幾本書和幾碗雞湯?
胡鬧!胡扯!胡說八道!
老子和兒子吵架,兒媳婦絕對是終結爭端的最佳人選,吵架吵到這個時候,鄭娟不需要再說話,只需要讓父子倆藉助自己這個第三方來緩和語氣,解開矛盾並終止吵架。
周秉坤讓鄭娟留下,就是這個意思。
娟兒啊,你看這個秉坤哪,這是我們家呀,出力最多的 ,這挨揍呢也是最多的,過去呀回來一次就得揍他一次
揍唄,扛揍
咋滴,不改了,繼續氣我唄
改,該改改,你該揍揍唄,你說,都當爸了,還有爸揍你,這不就是幸福嗎
鄭娟曾經向周秉義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有時候真羨慕秉坤,這都快五十歲的人了,還有哥哥姐姐疼着照顧着。
人在一生當中會扮演各種角色,但時間卻從不照顧任何角色,有些人能享受兩種角色重疊帶來的幸福,但有些人卻從未體會過兩種角色重疊帶來的快樂。
已為人父,尚為人子;父母不在,哥哥姐姐仍能將你當成孩子,說打就打,說罵就罵,這種不講理的霸道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便只剩歸途;周秉義曾經這樣勸過自己的弟弟:
父母真的會死,給爸寫信!
現在,正說也想勸勸諸君:“失去才懂珍惜”的道理誰都懂,但這樣的事情只要不發生在自己身上,誰也不會在乎。別嫌父母煩,更別怪父母不講道理,等到父母不得不將家庭的重任交到你的肩上,等到他們需要看着你的臉色說話,等到他們再也不敢大聲呵斥,抬手就打,請你一定要拿出孩子氣的一面,撒嬌也好,胡鬧也罷,讓他們知道你還沒有長大,萬萬離不開他們。
誰有錯啊?
誰沒錯啊?
贏了如何?
輸了怎樣?
家,本就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