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兄弟姐妹之間的情分,用肝膽相照來形容可謂是一點都不過分,可要細細論起來的話,卻又沒那麼靠譜,不如想象中的那麼堅韌。
有人說,這輩子能成為兄弟姐妹,一定是前世攢滿了緣分,可有的時候卻因為生活中的一點小事,把本該融洽的氣氛鬧得不和睦,甚至把不該計較的都計較了,該承擔的該包容的都推卸和算計了,以至於讓從小到大的相親相愛,演變成手足反目。
雖然關係的轉變不好判斷對錯,但傷感情卻是真真的。這不,年逾六旬的魏阿姨正為這樣的情況煩惱着,原本自己可以過得很好,卻為幾個弟弟明裡暗裡地付出,沒成想因為父母養老的問題傷透了心,她直言,“活了半輩子才看透,對兄弟姐妹太好沒用。”
自述人:魏阿姨
多生多育是父母那個年代的縮影,我今年62歲,底下有3個弟弟,由於四弟來得比較晚,我們之間整整差了13歲,作為先從娘胎里出來的長姐,從小就開始幫着父母分擔家事,小到洗洗涮涮,摘菜做飯,大到照顧3個弟弟,不誇張地說,我算是弟弟們的“第二家長”。
那個時期,我們姐弟之間的感情還不錯,雖然弟弟們頑皮,經常捅婁子,但我總是毫無怨言地為他們善後,寧可自己被父母“怪罪”,也沒讓他們委屈過。當時就怕他們喊我“姐”,因為他們平時總沒大沒小的,只要正兒八經地喊我,準是又惹禍了。
早些年家裡條件不好,父母供不起4個孩子上學,為了把機會給弟弟們,高中沒讀完就進工廠幹活了。
起先從學徒做起,每個月只有二十塊的工錢,十八塊交給父母,自己留兩塊。而這塊我通常會省下來,留着給弟弟們買些瓜子和糖塊,所以在那個階段,他們對我比父母還親近一些。
為了家裡能寬綽點,我一直努力地學手藝,多幹活,挨到28歲那年,才在親戚的安排下,完成了人生的頭等大事——結婚。
有了小家以後,二弟和三弟都出來工作了,基本不用我管,但有啥困難只要言語一聲,能幫我的還是會幫。主要是供四弟讀書,他上大學的費用,都是我這個姐姐承擔的,為此丈夫和婆婆對我頗有怨言,說出嫁的姑娘不能總把胳膊肘往外拐,讓我把心思多往家裡用。
老實說,對弟弟們的付出確實有點過了,按現在的話講,應該算是“扶弟魔”了,可在當時真沒想那麼多,完全是出於責任。
二弟剛進城那年,是我托關係給他找的工作,還搭了他半年的生活費。三弟在技校畢業後,一直不好好找工作,嫌苦嫌累的,也是我求爺爺告奶奶幫他找一份相對清閑的差事。
一晃四弟的大學生活結束了,按說全家可以歇口氣了,可卻把父母氣得不行,原因是他壓根就不願意給別人打工,總尋思自己創業闖出一番天地,父母好說歹說他偏不聽,後來沒辦法,我出錢幫他圓了“生意夢”。
然而事實證明“說歸說,做歸做”,毫無經驗的四弟根本就不是那塊料,一年還沒堅持下來就賠了個底掉。那個時候,我已經在廠里管點事兒了,本來手下有一份差事是留給小叔子的,可偏偏四弟不爭氣,再加上父母絮叨,實在沒辦法就把這份工作讓給了四弟。
沒想到因為自己的偏心,把婆家人得罪個遍,先是丈夫怪我不近人情,說好的事怎麼能出爾反爾,兄弟情比夫妻情還重要,小叔子明着雖然沒說什麼,可婆婆卻抓着我不放,很長一段時間,我和婆家人的關係很是糟糕。
而四弟這邊也不省心,同樣都是寒窗苦讀出來的大學生,可弟弟就是沒幹勁,工作給安排好了,卻做得差強人意,總說自己如何能耐,一到真章的時候准掉鏈子,奈何終歸是自己的親弟弟,總不能看着不管。
丈夫看不慣我像個保姆似的幫助弟弟,就經常和我掰扯,特別是弟弟結婚的時候,把丈夫徹底惹毛了,不顧場合質問我,“我弟成家咱們才隨了兩千,你弟結婚憑啥給兩萬,你弟是親的,我弟就是撿的了?”
還說我弟只是個會耍嘴皮子的敗家子,我付出再多都沒用,可我覺得四弟是我從小帶大的,知弟莫若姐,我不圖他給我多大的回報,只是單純希望他過得好,所以丈夫越反感,我越覺得他沒人情味,一來二去,我們夫妻之間只要說到這個話題,就會吵得不可開交。
本以為我對弟弟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沒想到在父母生病的時候,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凋零,他們的態度讓我覺得之前的所作所為都功虧一簣了。
五年前,父母腿腳變得不好使了,出來進去不方便,沒辦法在鄉下生活,於是把弟弟們叫到一起,商量給父母養老。我的想法是在我們四家輪流居住,住誰家誰負責,這樣既可以體現公平,又能讓每個孩子盡到孝順的義務。
父母倒是贊成我的安排,可卻招來了弟弟們的不認可。二弟以為,主意是我出的,理應我照顧,他可以出些許的生活費,三弟表示,將來誰繼承父母的家產,就由誰來贍養,如果暫時定不下來,就讓父母先跟着我,四弟則一臉愁容,說自己是老幺,家裡又條件不好,實在沒辦法照顧父母。
看到他們都不願意承擔責任,我就想自己把事辦了,他們每個月出點生活費就行,按我現在的條件,倒不是差他們那仨瓜倆棗的,而是要讓他們知道自己還有一雙年邁的父母。
意思都表達清楚了,四弟卻不樂意了,“你家比我們有錢,又是當大姐的,就不能多擔待點嗎?”二弟和三弟也在一旁附和,“可不是,姐,要論條件和心細,還非你莫屬,再說了,咱爸咱媽在鄉下溜溜達達挺好的,小來小去的毛病能自理,是你非要接過來的。”
後來不知道他們怎麼商量的,竟合起伙來在父母面前表演,各說各的難處,因為他們知道我從來都是無條件聽從父母的,只要他們一句話,我肯定沒脾氣。
結果真是按這麼來的,母親的意思,幾個弟弟都過得不如我,尤其是老四,歲數不小了,還掙不到什麼錢,讓我多理解他們。
老實說,我對此是頗有微詞的,雖然我有為父母養老的能力,可看到我曾經為之掏心掏肺的弟弟們竟然合夥算計我,心裡真的難以釋懷。
本以為我的全心全意會讓這個家庭,這幾個弟弟更有愛,卻沒料到是我想多了,到頭來成了自己心裡的一道坎,甚至有時候我會問自己,是不是打從一開始就不該把他們當回事,不該對他們太好?
去年夏天,老父親因病過世了,人還沒走一個月,四弟就急沖沖地勸母親分家產,還說我什麼都不缺,他自己要啥沒啥,讓母親把房子過戶給他,家裡的存款也得多分他一些。
當著母親的面,我懟了他幾句,他卻惡人先告狀,說我沒安好心,想獨吞財產,還說我這幾年沒少撈父母的
好處,讓我別那麼貪心。
他的每一句話就像刀子一樣扎在我的心上,那一刻我才發現,當初丈夫說的話一點都不假,出力不討好,還讓自己難過得不行。
從那以後,我對弟弟們的事鮮少問津,至於那點家產怎樣處置,全憑母親做主,我把所有心思重新放到丈夫和孩子身上,因為有些親人成了家,就變成親戚,你再拿他當親人,他也只會把你當親戚,到頭來人家不領情,自己還落下埋怨。
結語:
都說在利益面前人心是難以揣測的,感情是經不起檢驗的,有些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變淡乃至變糟,大部分還是出自照顧老人這方面原因。
當老人不能自理的那天,就涉及到給他們養老的問題,如果請保姆,無非是幾家人平攤費用,反之,就輪流照顧。雖然看似合情合理,但只要有一家提出不同意見,就可能把方向帶偏,而孝順的一方做得再好,在另外幾個看來都是假惺惺,都是另有所圖。
魏阿姨的故事是很多家庭的寫照,從小長大的兄弟姐妹,在走向社會有了家庭之後,曾經的初心隨之變成了私心,手足之情也徹底成為一般的親戚。
所以任何關係都要保持分寸,給予和在意的太多未必是件好事,守好自己的小家比什麼都重要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