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按套路說話來完成日常工作和生活,這樣的確省力,但也造成了溝通的屏障。就像《圍城》中方鴻漸有了困惑,並不會寫信告訴父親,因為知道父親會以怎樣的口氣回復,自己沒必要千里迢迢去招來一頓批評。
作者|閆晗
編輯|蔣芳儀
本文首發於《時代郵刊》第420期

《水滸傳》里有一段因為某人不被傾聽而引發的“血案”。江州酒樓上,李逵突然用兩個指頭點倒了一位賣唱女,起因是她突然過來唱歌,讓他無法賣弄“胸中許多豪傑的事務”。宋江、戴宗等人不聽自己的,李逵心中非常惱怒,卻不好怪罪他們,便將氣撒在弱勢的賣唱女身上。不聽別人說話的後果很嚴重,賣唱女受了傷,宋江賠了20兩銀子給她父母。
有些人在聽別人談話時漫不經心,甚至只是假裝在聽,不管別人說什麼,他們都像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一般,回復你固定的回答。這樣的人,當然讓人討厭。
其實,就算是演員演戲,也不能光背自己的台詞。演員小栗旬在訪談中提到,某位導演要求演員在演舞台劇時,必須傾聽其他演員說話,做出即時反應,這樣才更自然,不像在“演”。如果只是假裝在聽,然後背出自己的台詞,演員的反應就會不自然。他試了之後,發現果然如此。是不是自然的反應,導演一眼就看出來了,觀眾也很容易看出來,大家都討厭“假”的東西。
許多人按套路說話來完成日常工作和生活,這樣的確省力,但也造成了溝通的屏障。就像《圍城》中方鴻漸有了困惑,並不會寫信告訴父親,因為知道父親會以怎樣的口氣回復,自己沒必要千里迢迢去招來一頓批評。
傾聽是一種需要養成的習慣。《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習慣的養成需要知識、技巧、意願三方面相結合。
某位男士與家人、同事關係冷淡,原因是他只顧傾訴,不願聆聽。他該怎麼改變呢?首先,他要端正認識,“知道”必須聆聽,在家人說話時不要東張西望,顧左右而言他;其次,他還要知道“如何”聆聽,學習聆聽他人的技巧,談話時身體前傾,目光和煦,關注着對方的眼神,與對方共情,並以此聽出對方的慾望、問題、困難和障礙;另外,他還需要“願意”聆聽,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別人的傾訴。
溝通專家莉爾·朗茲在《跟誰都能處得來》里講了一個有關傾聽的故事。西德尼是一個深受大家喜愛的主管。每次開會聽取員工彙報時,她都會把頭和胸部朝向說話的那個人,邊聽邊頻頻點頭,而且會不時地反饋,說“這個想法很有趣”“我們確實得考慮你這個提議”等。如果是同時跟兩個人交談,她會微微調節上半身的方向,時而對着其中一位,時而對着另一位。她的團隊十分忠誠。
西德尼十幾歲時並不是一個善於傾聽的人。有一次,她那個做劇場燈光設計師的父親讓她玩一個遊戲:想象一個大手電筒從自己的胸膛里往外射出光芒,無論跟誰說話,都要把“手電筒”朝向對方。西德尼發現以這樣的姿態說話,人們的反應大不一樣,似乎被她心中的“手電筒”照亮了。從此她養成了習慣,會下意識地把“手電筒”朝向每一個跟自己交談的人,這個習慣讓她受益終身。
會傾聽比會表達還要珍貴,用你心中的“手電筒”照亮別人,也照亮自己。
初審|賓絲絲
複審|李玲
終審|黃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