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2022年10月13日16:17:58 情感 1379

前幾天,一次聚會,一位做網約車的朋友,講到了他最近遇到的一件事。

那天凌晨四點多,天還沒亮,朋友從火車站接到了一位帶着行李的大叔。

他的目的地很奇怪,不是家裡,也不是公交站台。

而是一家商場。

朋友不好意思多問,但還是好心提醒了一句,商場10點才開門。

沒想到大叔回答的幾句話,讓人心酸。

原來,他是趕回來參加親孫女的滿月宴,放心不下家裡的安排,特意買了最早一班的票。

但是四點多直接回家,他怕開門聲打擾到家裡的孩子,

“兒子工作累,兒媳婦帶寶寶也累。”

所以就先到商場門口坐一坐,因為這家商場他逛過很多次,很熟。

朋友講完這個事情後,有點感慨:

“我是發現,小時候我們怕父母,現在我們大了,父母有點怕我們。”

同桌的朋友都笑笑,低頭不語。

說來也巧,最近皮哥看了一檔綜藝,名叫《百川老朋友》。

這檔節目有點不太一樣。

就是請了五位年齡相仿的老年人,讓他們在一起待三天兩夜,一起吃飯,一起生活,一起娛樂。

最後節目快要結束的時候,節目組的一個要求,讓現場的老年嘉賓面面相覷——

打電話給子女,過來一起參加最後的聚會。

按常理來想,這似乎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打個電話而已,況且是對自己最親的親人,能來最好,來不了自然也沒事。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但沒想到的是,節目中叔叔阿姨的反應,卻遠出乎意料之外。

他們一個個都非常緊張。

可能是節目的緣故,也可能是因為攝像機的存在,但皮哥感覺,好像又不是這麼簡單。

第一個緊張的,是一位名叫姜英策的叔叔。

叔叔老家在哈爾濱,為了兒子專門搬來北京生活,已經在北京待了6年了。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聽到要給兒子打電話,姜叔的表情立馬變了,場外的觀察嘉賓易立競,用了一個詞來形容他,叫:“木然”。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看着其他兩個女嘉賓的女兒都爽快答應,姜叔神情變得十分緊張,緊張中又帶着一絲尷尬。

楊迪和女嘉賓的女兒通話的時候,姜叔的手不自覺地在扒拉桌子。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我們對這種小動作,應該都相當熟悉。

就像犯了錯誤,被老師叫到辦公室的學生,更像請假找領導簽字,但在領導門外踱步,久久不敢推門進去的社畜。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姜叔在做心理建設。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在主持人楊迪的一再要求下,姜叔不太情願地拿起手機,撥通了兒子的電話。

電話鈴一聲一聲,就連楊迪也看得出來,姜叔的表情從開始的輕鬆,已經變得很嚴肅。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緊張得出了一身汗,手機終於接通,姜叔小心翼翼向兒子發出了邀約。

“這幾天不行,爸,太忙了。”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一瞬間,姜叔好像僵住了,一動不動,半天緩過神來,用一種故作鎮定的語氣回答道:“那行了”。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場內的所有嘉賓,都看得出姜叔的失望。

只有他一個人,沉浸在自己假裝的無所謂中。

姜叔雖然和兒子都住在北京,但與兒子幾乎見不上面,6年時間,見面的次數,可以用一隻手數出來。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這種失落,讓人心疼。

同樣緊張的還有張叔。

他叫張建忠,已經60多歲了,退休後的張叔,也是跟着孩子到了北京,但他只在這生活了三四年。

打電話前,張叔還口口聲聲給姜叔出着主意,分析着姜叔和兒子關係的癥結。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但到了自己打電話時,他卻坐不住了,直接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在房子里來回踱步。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顯然,他比姜叔還緊張。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電話沒打通,張叔已經給自己找好了“台階”。

“忙”、“上班”、“上班不能開手機”……

坐回自己座位的張叔,一口氣說出了四五個理由。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但就是不願明確表示,自己在被要求給子女打電話時,那種忐忑的心情。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而這種害怕,就像是自然而然,由內而外的。

兩位老人,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面對子女,他們欲言又止,從內心深處,就有着深深的懼怕。

這種懼怕,不是那種生理性的害怕,而是擔心子女們被打擾,也是擔心自己顯得多餘

就像姜叔給自己兒子找的理由一樣——

“忙工作,還得忙對象”。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一個“忙”字,概括了所有情感,替代了所有親情。

但面對子女們的老人,也只有用這個理由,才能說服自己。

觀察室里,倪萍一句話說得好:“這不是自覺,都到了卑微了。”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倪萍對這種現象觀察得很透徹。

她說,一般電話里母親還沒說三句話,子女就會敷衍:“好,還有事嗎?”

這種話,就是結束這段聊天的信號詞。

父母對這種話特別敏感,都會當即表示沒事了,然後迅速自己掛了電話。

想說的話,也會欲言又止。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我們都說“老小孩”,其實人年齡大了,會變得很敏感。

也許是因為子女遠離的孤獨,也許是因為經歷世事的滄桑,也許是因為退休後,實在沒有事情可做。

在被無意間刺傷後,他們都會將最深的委屈,藏在心裡, 無論他們曾經有多麼嚴厲,曾經有多麼堅強,在經歷歲月侵蝕,子女離開後,這種脆弱都會被“無限放大”。

沒叫來女兒的李鳴李叔,就是這樣,脆弱被“無限放大”了。

節目中,看到幾位阿姨和子女其樂融融,李叔一直在反思自己和女兒的關係。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他說自己從小時候,就沒有尊重過女兒,沒有考慮她的感情。

李叔舉了個例子,說女兒小時候,要買隨聲聽,兩千九百多塊,已經非常貴了。

他就質問女兒,這東西買來幹什麼。

女兒說自己喜歡聽音樂。

李叔反問,說你現在在學習時期,你應該花這麼多錢去聽音樂嗎?

雖然嘴上批評得很嚴厲,但是批評完後,李叔依舊會買來隨聲聽送給女兒。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我想這種事,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經歷過。

一個很貴的玩具,對當時條件不好的父母來說,其實要買都很艱難,這種艱難會讓他們將情緒輸出到孩子身上。

只不過,當年孩子要玩具有多戰戰兢兢,如今父母給兒女打電話,就有多謹小慎微。

上了年齡,當溝通的隔閡放大,老人們往往會陷入,這種自我懷疑中,並將自己卡在心裡的往事,一遍一遍掰開揉碎,從裡面挑出自己的缺點,然後自省,雖然這本身沒什麼用處。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但對李叔來說,雖然自己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但如今依舊無法跟女兒張嘴,溝通這些事。

李叔一個人獨居,連續四年,他都是一個人過年,女兒從來沒有來到他身邊,陪老人家過一個年。

他想彌補,卻又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畢竟如今見女兒一面都很費勁。

見到別人和子女親近,李叔只有羨慕的份兒,剩下的全是愧疚。

面對鏡頭,李叔對女兒眼含熱淚,深情表白,一個老父親的舐犢之情,讓皮哥一時間綳不住,眼淚嘩嘩直流。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與其說這是對女兒的表白,不如說是李叔對自己的懺悔。

但對一個年邁的父母來說,不管他曾經做過什麼,能反思到這個份上,已經很不容易了。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易立競說,她能理解李叔的女兒,因為有一句話叫: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癒”。

她站在子女的角度上,強調父母親的嚴厲帶來的那種傷痛。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而倪萍則說,還有一種方式,叫“原諒”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不過還好,節目還讓我們看到了特別溫暖的一面——

姜叔的兒子,雖然也和父親有隔閡,但他在節目中,依舊給了父親最大的面子。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他先是寫了一封長長的告白信,然後又突然帶着女朋友現身,給老爸驚喜。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一句“你啥時候過來的”之後,父子倆緊緊相擁,這可能是這麼多年來,父親第一次抱兒子抱得這麼久,這麼緊。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姜叔的兒子與李叔的女兒相比,判若兩人。

《百川老朋友》里,皮哥知道了一個新名詞,叫“老漂族”。

就是說那些年老孤獨,跟着子女一起在大城市漂泊,又得不到照顧的老人。

同朝霞阿姨,就是女兒考到北京讀大學之後,她自己也跟過來陪讀的,從小陪讀到大,對女兒,她付出了所有的心血。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張建忠張叔,在退休後,跟著兒子也來了北京。

雖然他們都是跟着子女來的北京,但與孩子們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更別說在一起生活了。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張叔說的一件事:

他說每天都要跟朋友發信息,如果三天沒收到信息,就要打電話確認,人還在不在了。

這事雖有點搞笑,但背地裡想想,又有些心酸,對獨居老人來說,這也是很現實的問題。

今村昌平導演的電影《楢山節考》中,有這樣一個殘忍的情節:

因為村子的極度貧窮,老人過了70歲,就要被送到後山上去,自生自滅。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因為上了70歲的老人,無法勞作,只能白白浪費糧食,花錢。

當然,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但放之於現實,為我們操勞半輩子的父母親,不應該在晚年遭受這種待遇。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既然年輕的時候,他們能為我們遮風擋雨,那就絕不能讓他們上了年紀,還看我們的臉色行事。

說皮哥,印象最深的兩件事吧。

一件是關於《奇葩說》主持人馬東的,一件是關於一位巴勒斯坦老人的。

馬東母親,也和很多年邁母親一樣,喜歡看電視購物買東西,而且常常花大價錢買一些很貴又沒有用的東西。

看到母親這樣,馬東從不戳穿她,反而會誇母親眼光高,買的東西好。

母親就會很興奮。

後來,馬東說的話感動了所有人。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他說,父親去世十多年,母親一個人十分孤單,平時只能看看電視買買東西。

如果連這些快樂都被剝奪,那對年邁的母親來說,太過殘忍。

另一件事,是新冠嚴重的巴勒斯坦,一個73歲的老奶奶確診被隔離了。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因為沒法進入病房,她30歲的兒子,每晚都會爬上隔離病房高高的窗檯,陪伴母親度過日日夜夜。

可短短五天後,母親還是走了。

對中年人來說,人世間最幸福的事,就是回家還能喊一聲“爸,媽”。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永遠不要,高估父母親想看到我們,想念我們,想和我們在一起的情感。

他們雖然和小孩子一樣,有敏感脆弱的心思,但與小孩不同的是,我們小時候會用哭鬧來求愛,但他們只會窩在心裡。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不打擾,是他們的溫柔。

“沒事兒”這句簡簡單單的話里,包含着無數本應噴涌的情感和善意的“謊言”。

1988》中,德善的爸爸說得好: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當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這節目戳中億萬人的隱痛:最愛你的那個人,其實在說謊 - 天天要聞

中國式父母,總是卑微而偉大地愛着自己的子女。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但子之愛父母,又當如何?

多說一句話,多做一件事,多打一分鐘電話,多回一次家,對每一個年邁的父母來說,都是無比巨大的驚喜。

當曾經在你面前,替你遮風擋雨的巨大背影,逐漸佝僂,希望你能攙起他們的影子,別讓他們過早倒下。

當曾經背着你,帶着你走南闖北無所不能的他們,漸漸慢下來,希望你能停下自己的腳步,等等他們。

做兒女的,永遠不要跟風逐流,刻意放大童年的悲苦去鞭笞自己的原生家庭。

做兒女的,永遠不要吝嗇自己的愛。

畢竟,此時的你們,有妻兒,有丈夫,有朋友兄弟,有年富力強的身體,

可他們,只有你們了。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蜉蝣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微信上從不發朋友圈的人,不是低調,十有八九是這4種人 - 天天要聞

微信上從不發朋友圈的人,不是低調,十有八九是這4種人

作者:香克斯在微信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的今天,朋友圈成為了許多人分享生活點滴、表達情感的平台。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幾乎從不發朋友圈,他們並非單純的低調,十有八九是以下這4種人。第一種人,是專註於現實生活的實幹者。他們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實際的工作、學習和家庭中,在他們的認知里,真正具...
病重男孩與全班拍畢業照後次日離世,其父曾曬同學手寫祝福與集體簽名籃球 - 天天要聞

病重男孩與全班拍畢業照後次日離世,其父曾曬同學手寫祝福與集體簽名籃球

5月17日清晨,四川南充儀隴縣總醫院廣場上,初三某班全體同學搬着板凳,徒步兩公里來到這裡,只為跟躺在病床上的同窗拍下一張特殊的畢業合照。 病重男孩身穿校服與同學合照。圖/受訪者賬號截圖 2024年,男孩因查出腫瘤休學,臨近中考班主任便提議學生自願到醫院拍畢業照,但全班六十多名同學都來了無一人缺席。據九派新聞此...
看着兄弟們都結婚了,你卻還在刷手機?30歲該醒了 - 天天要聞

看着兄弟們都結婚了,你卻還在刷手機?30歲該醒了

目前我國的單身人口已經接近3億,其中25—29歲的人群中未婚率更是高達51.3%,這其中除了一小部分人是主動選擇單身,大部分都是由於各種原因被迫單下來的。特別是由於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的緣故導致男性被動單身的數量比女性更多,很多男生到了30歲都
男人若有這4種行為,就是打心底嫌棄你,別痴迷到傷痕纍纍 - 天天要聞

男人若有這4種行為,就是打心底嫌棄你,別痴迷到傷痕纍纍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惑?明明枕邊人近在咫尺,卻總像隔着銀河;明明付出全部真心,卻總被當作理所當然。最近熱播劇《三十而已》里顧佳那句“婚姻是避風港,可都想避風誰當港”,扎了多少人的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當男人出現這4種行為,別再當那個傻傻修船的
長期缺錢的人,往往有這些認知、舉動,藏不住的 - 天天要聞

長期缺錢的人,往往有這些認知、舉動,藏不住的

性格決定命運,而認知決定性格。本質上,就是認知決定命運。認知高級,讓人有所獲益;認知低級,讓人有所損失。一個人有錢,並不是老天掉餡餅,而是高級的認知,幫他賺來的。一個人沒錢,並不是老天爺整蠱,而是低級的認知,對於他的拖累。長期缺錢的人,往往
婚外情快速療愈3步走:發現老公出軌,該如何從痛苦中走出來? - 天天要聞

婚外情快速療愈3步走:發現老公出軌,該如何從痛苦中走出來?

婚外情快速療愈3步走:發現老公出軌,該如何從痛苦中走出來?心理學提示:有些痛苦,直面了才會過去!因為痛苦被看見,你才會知道自己為什麼痛苦,才會去想辦法讓自己不那麼痛苦,從而挖掘出讓你痛苦的根本因素,這樣你的痛苦會被解決,你的痛苦才會過去。
小伙娶22歲腦癱女孩,顏值爆表會做飯,網友:我到底輸在哪? - 天天要聞

小伙娶22歲腦癱女孩,顏值爆表會做飯,網友:我到底輸在哪?

愛情到底是什麼?是門當戶對的優越感,還是患難與共的陪伴?在這個清北碩博配985本科的時代,太多人把婚姻當成了實現階級躍升的跳板。有車有房才敢談戀愛,存款夠多才考慮結婚。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條條框框,真的能帶來幸福嗎?近日,網上一段視頻火了。
痛心!初三病重男生與全班拍畢業照,次日不幸離世 - 天天要聞

痛心!初三病重男生與全班拍畢業照,次日不幸離世

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5月17日,一張特殊的畢業照感動全網。封面新聞的一篇報道,引發了無數網民的感動和共鳴。視頻截圖當天,四川南充儀隴縣總醫院內,當地一中學初三學生穿着校服、提着凳子來到醫院,和病重住院的男同學拍下畢業照。18日,有多名網友在評論區發言稱男孩在18日凌晨離開了。5月19日,記者從學校處證實了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