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陷阱
我看過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平民窟里的故事。男孩贊恩出生在黎巴嫩首都的一處貧民窟,他的父母是難民貧民,家裡有7個孩子,他是老大,他們一家人住在狹窄的房子里。
由於父母長時間不在家,年近12歲的贊恩肩負起了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而且白天還到去雜貨店打工。後來為了錢,他的父母把家裡的一個妹妹賣掉了,贊恩非常難過,逃離了自己的家。最後,贊恩起訴了他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他。
對於窮人來說,生孩子就像買彩票一樣,因為永遠不知道哪張彩票會中獎,所以他們能做的就是多生,這樣中獎的概率就會大一些。
於是,窮人就陷入了惡性循環,越生越窮、越窮越生,這就是生育陷阱。
教育陷阱
伴隨着生育陷阱,隨之而來的就是教育陷阱。
明明家裡已經很窮了,當父母的根本沒心思在意孩子的學習,甚至有些家庭已經負擔不起孩子的學費。而且在比較偏遠的地方,父母還會重男輕女,讓男孩一直讀書,即使他的學習並不好。而女孩,一般讀到初中就不會再讀了,要出去打工賺錢。
這樣的教育理念非常不好。
認知陷阱
就這樣,在生育陷阱、教育陷阱之後,窮人就掉進了認知陷阱。其實不僅是窮人,連普通人都一樣,一生中會遇到各種陷阱,因為盲目,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了什麼就是什麼,除非象群里能出現一頭粉色的大象。
要如何擺脫貧困,富裕起來呢?答案就在大腦的認知里,如果真的能出現一頭粉色大象,那這頭粉色大象就拓寬了大腦的心智。
在印度北部某農耕區域,有學者分別對豐收以前的農民,和豐收以後的農民,進行智力測試。
結果顯示,在豐收之後,農民的智商會增加了14個單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是因為他們擁有的財富發生了變化。
即使是同一個人,貧窮導致的匱乏,也會導致他的智商受限。所以,是貧窮限制人的思維寬度,也就是同時間處理多個事件的能力,並且,貧窮還會消耗人的精力,讓行為模式缺乏長遠的眼界。
人如果長期處於貧窮的狀態,根本無暇做出長足的打算,所以窮人總是陷入“貧窮循環”之中。他們缺乏獲取有效信息的渠道,即便他們得到了有效信息,他們也會進行錯誤的判斷。
直接給窮人錢,能讓他們擺脫貧窮嗎?
這是一個經典的問題:如果直接給窮人錢,到底能不能使窮人擺脫貧困?很多人潛意識認為,不能,為什麼?因為窮人有窮人思維,即便給了錢,過幾年還是窮。
但是很遺憾,有三位諾貝兒獎的得主告訴世人:給錢有用。
一個名叫勞倫斯的農民,他一直以種地為生,但是由於沒有錢購買化肥,他農田的產量一直提升不上去。產量上不去勞倫斯就賺不到錢,就更不可能買得起化肥,就這樣,他走進了不可避免的惡性循環。
然而有一天,勞倫斯免費得到了慈善組織的一份化肥,當年他的收成是前幾年的很多倍,他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收入。然後他又用收入購買了足夠的化肥,從此擺脫了貧困的處境,跳出了“窮人循環”。
有些人總是說階層固化,其實要實現階層跨越,關鍵就是擴大腦里的信息帶寬,也就是通過這5個渠道:
1.選擇工作,可以選擇信息流通一點的工作,太閉塞的環境獲取不到有效信息。
2.保證有穩定的現金流,這樣不至於影響你對生活的判斷能力。
3.節制消費,一定要存錢,很多不必要的消費都可以減少,當你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就會有更多人生選擇的權利,這一點毋庸置疑。
4.讀更多有深度的書籍,多讀高價值的文章,保證有效的信息輸入。
5.認識比自己價值高的人,這樣獲得有效信息的概率會更高。
貧窮拿走了他們的未來
有一部紀錄片《人體器官交易實錄》,講述了那些自願販賣自己的器官的人的故事。他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對於他們來說,一個腎是從貧窮的深淵逃脫的唯一道具。
他們割掉自己的一個腎,就可以賣1000美金,這通常意味着是他們兩年的總收入。然後他們再回到家鄉,買車子、房子,娶老婆、生孩子,生活似乎變得更加美好。對於他們來說,窮才是最可怕的癌症,所以少一個腎又能算什麼呢?
貧窮不止限制了一個人的想象力,還悄悄拿走了他們的未來。
最後,請理解窮人的辛苦與不易,他們窮並不是因為他們蠢和懶,而且,請反思自己所處的階層存在哪些陷阱。
我是@槽點點,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