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幼的兒女心裡,父母是最親近、最值得信賴的人。這源於父母對兒女的無私付出,更源於彼此之間無法割捨的血脈親情。但隨著兒女慢慢長大,特別是他們成家立業之後,家庭關係往往就會變得複雜起來。
為何會有這樣的改變呢?一位48歲的康阿姨表示,陪父母過個節,心裡竟多了一種莫名的距離感。而通過她的講述,我們又會有什麼樣的感悟呢?
01
我叫胡文霞,在縣城一所私立學校里當老師。我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庄稼人。我只有一個妹妹。當初她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嫁給了一個外地男人。
對於妹妹的選擇,兩位老人既不理解,又很生氣,原因是那個男人不僅年齡大,而且家庭條件不好。每次提起這件事,父母就唉聲嘆氣地,埋怨妹妹太任性,太不懂事。
那些年裡,妹妹很少回家。而父母也總是嘮嘮叨叨地說,就當白養了一個閨女吧。
為了安慰他們,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就趕緊買上一堆東西回去探望。這種情況下,父母跟我的關係越來越親近,還時常在外人面前稱讚我孝順。
02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期間妹妹兩口子開飯店掙了不少錢,在市裡買了房子,買了車。他們不僅回老家的次數多了,還幫父母裝修了老屋子,置辦齊了各種家電。
慢慢地,父母對妹妹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再也沒有什麼怨氣或者不滿了,取而代之的是每次見面都高接遠送,笑臉相迎。
看到他們相處融洽了,我打心眼裡感到高興。不都說家和萬事興嗎?家庭和諧美滿,這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呀!
然而,時間不長,我卻發現自己好像高興得太早了。因為自從跟妹妹和解後,父母看我的眼神就和以前大不一樣啦。
03
國慶節前一天,母親打來電話,說妹妹一家子要回來過節,再三囑咐我多買點好酒好菜送回去。
那天一大早,我就急忙騎上電動車,帶着大包小包的往老家趕。一路上,母親接連打了幾次電話催促我,還指責我辦事磨磨蹭蹭地,不利索。
到家後,她滿臉不高興,一邊指揮我干這干那,一邊埋怨我不懂得人情事理。我心裡很委屈,就小聲爭辯說:“妹妹一家子還沒回來呢,着啥急嗎?”
母親頓時發起了脾氣,斥責我沒什麼本事就算了,還不服管教。更讓人難受的是,父親也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地大鬧一場。
04
快到中午時,下起了大雨,妹妹一家子也終於到家了。父親和母親立刻興奮起來,一起打着傘跑到街上去迎接。
那一刻,我站在他們身後,除了幫忙搬東西,一句話都插不上,看着他們有說有笑的樣子,自己心裡酸酸的,一瞬間忽然多了一種莫名的距離感。
一天下來,我過得很鬱悶,總覺得在這個家裡,自己儼然就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外人。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也許是因為我從小就太聽話,太老實;也許是為因為我如今的經濟條件不如妹妹,不能給家裡做什麼貢獻吧。
寫在最後:
其實在生活中,趨炎附勢、見利忘義是許多人都有的毛病。父母疼愛兒女是毋庸置疑的,但從另一方面而言,他們也是普通人,在面對兒女時難免會相互比較,會因為私利而區別對待。
家庭也是一個小“社會”,在親情之外,同樣存在着利益糾葛,存在着人情世故。不管能不能接受,願不願意承認,這些都是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
擺正心態,淡然處之,認識自我的同時包容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情,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文後寄語:
感謝您的閱讀與支持,祝您健康快樂!
作者:一絲垂綸,一個性格開朗、愛開玩笑的情感講述者,願陪伴師友品味生活,笑談人生。